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声音是主角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声音是主角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分析《中国好声音》的热播原因,并试从如何增强节目原创力入手探讨电视音乐选秀节目保持持久生命力的方法。

【关键词】《中国好声音》 本土化 原创力

近年来,音乐选秀节目的同质化和标准化使观众产生了审美疲劳,但从2005年到2012年,音乐选秀节目经历了山寨、收视疲劳、“限娱令”等之后迎来了《中国好声音》的热播,其收视率节节攀升。我们不禁要问,这究竟代表着中国电视音乐选秀节目在中国的“又一个春天”,还是“死水微澜般的回光返照”? 《中国好声音》靠什么“火爆”荧屏?它所引人注目的特质又是什么?如果说其火爆的一个重要原因还是照搬西方模式,那么,中国电视节目的原创力又在哪里?本文接该节目围绕着特质、问题、反思几个关键词来作一探讨。

一、《中国好声音》的四个特质

1、“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用一流来成就一流

(1)一流学员。参加节目的学员要经过层层考核:音色、录音棚试音、和乐队进行的排练中寻找到默契之后才有机会站在节目舞台上。入选学员多来自音乐学院、酒吧或者是专业歌手,他们的基础是未经过训练的选手所不能比的。

(2)一流导师。节目邀请的导师刘欢、那英、庾澄庆和杨坤,都是至今仍活跃在中国流行乐坛上的四位重量级歌手。他们都独具个性:庾澄庆幽默;刘欢严谨又不失风趣;那英浪漫;杨坤真诚而感性。

导师的表现也是情绪渲染的一部分。导师的纠结、忐忑、激动等心情能感染观众。他们在节目中展现出的更生活化的一面,打破了原先严肃的舞台形象,让观众感到惊喜,也彰显了电视节目平民化的魅力。

(3)一流配套条件。音响、录音、乐队全部是一流的配置,他们技术精湛,曾分别是奥运会音响制作者,王菲的录音师,中国摇滚界的执牛耳者零点乐队等。

2、高品质节目定位:凸显声音的力量

电视节目对于声音的关注由来已久。美国广受欢迎的电视新闻节目《60分钟》制片人唐·休伊特承认,移动的画面是电视的根本。但在他看来,《60分钟》周日晚抓住千家万户观众的吸引力是节目的语言。同样,对于电视音乐节目而言,当我们没有精力和时间紧盯屏幕时,听觉是吸引注意力的另一大元素。

《中国好声音》之所以引人注目,核心在于坚持让声音成为唯一主角。和以往节目不同,它更侧重于听觉效果的呈现。不要主持人的渲染、不要花哨的伴舞、更不要炫彩的造型和喧宾夺主的灯光,滤去所有的聒噪,还原声音的本质。舞台上歌者分外显眼,真正有震撼力的声音被呈现。

3、契合主流价值观:承载着“真善美”的梦想

《中国好声音》的节目定位是大型励志类电视音乐评论节目。和众多的选秀节目相比,其意在正本清源,传递正能量。中国不缺好声音,缺的是平台,该节目就是要给选手一个实现梦想的平台。在节目中,导师重在音乐评论,重在励志。一向严肃的刘欢会经常鼓励选手“姑娘,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会越来越好!”。这种鼓励不仅仅传递给选手,也会通过荧屏传递给观众,告诉人们:梦想是最为可贵的,平凡的人也能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

约翰费斯克曾在《电视文化》中指出:“电视固然有意识形态的复制效果,但电视阅听人也可自行从文本中寻找意义,并从中得到愉悦。”《中国好声音》也传递给观众这样一种文本解读模式,电视节目不仅仅是娱乐,也能传递给观众快乐、梦想、信念,它是意义和愉悦的结合体,《中国好声音》的定位也彰显着媒介对社会责任的承担。

4、平民的狂欢:电视真人秀本身的魅力

电视选秀节目的突出特点是还原真实。它更注重过程,注重渲染选手上台前后的心理变化,花絮、场下观众的喊声,营造出一种比赛氛围,也体现一种平民的狂欢。

根据巴赫金的狂欢理论,在狂欢中,所有人都在积极参与,不自觉地沉浸其中。观众常把选手想象成自己,为之欢呼,为之遗憾。实际上,大众狂欢的背后是一种平民的娱乐,这也是大众文化的魅力。

二、《中国好声音》存在的问题与突围

1、“好声音”还是“好故事”?

音乐选秀节目,在欧美广受欢迎,移植到国内需要接受本土化的考验。浙江卫视考虑到中国观众的收视习惯,对节目做出了一个重要的调整:加进“故事”。每位选手都会被贴上一个标签,如:寻找童真,自闭高三生找回自我。每个人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这是在导师转身之后重点呈现的东西。

在国外,音乐选秀节目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The Voice》中很少会用温情脉脉的故事去打动观众,更注重学员的声音和扎实的唱功。主持人也不会有过多介绍,导师不会问和音乐无关的问题。如有一集中,学员克里斯·曼唱了一段融合美声和流行唱法的歌曲《因为我们相信》,导师问:你是美国人吗?学员回答:我来自堪萨斯州。导师也只是微微调侃道:原来你来自美国的心脏。

而国内的音乐选秀节目中,过多的煽情性内容一直是这类节目被诟病的最大问题,《中国好声音》也没能逃脱。“学员和导师声泪俱下”的事曾不止一次发生。有网友调侃道,“中国好声音,选手成功也哭,失败也哭。能不能别哭了?我们看的不是《感动中国》。”过分煽情导致观众对选手的故事逐渐产生一种不信任感,也引发观众的视觉疲劳。

另外,“故事性”性的加入还带来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身份造假问题。被招入刘欢门下的学员徐海星就是其中之一。网友质疑徐海星用苦情赢得导师同情,欺骗观众感情。在《中国好声音》出现之前,选秀已经进入黄昏。谁也不会想到,换个形式卷土重来的选秀节目能够再度成为大众话题。选秀节目应珍惜这重新获得的、来之不易的市场,别透支观众的热情,浪费观众的眼泪。

此外,“故事性”的加入是暗示着对音乐本身的不信任。人们不相信只靠音乐的力量就足够打动观众。在《好声音》中,故事是在导师转身之后讲的,这种策略更多的是为了节目的收视率。观众记住了节目中选手的声音和故事,而后顺理成章地记住并关注这个节目。但是,从长远来看,如果仅靠“故事”和“煽情”来换取关注,会造成“虚假性”的泛滥和观众的心理厌倦。观众需要的是质朴的声音和真实的情感。少流一些眼泪,多一份纯净与感动。用真实的情感吸引观众,应该是这类真人秀节目尝试做到的。这也要求学员在带来他们的“好声音”的同时,也要带来他们的真实和坚强。

2、原创才有生命力

我国的娱乐选秀节目最初都源于对国外模式的复制或模仿,在其“火”的背后,我们不禁要问,我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原创力在哪?当下,《中国好声音》带来的选秀节目市场的“复苏”到底是终要繁荣的必然还是昙花一现的偶然?

就电视选秀节目的发展趋势来说,《中国好声音》之所以受到关注,是节目中的某些元素触动了观众敏感的神经,满足了他们的收视愿望。比如:

(1)返璞归真。最淳朴、最原汁原味的东西更能打动人心。回归声音的本质,相信声音的力量,会呈现出另一种新意。

(2)新元素的加入,创新形式的运用,体现电视节目的“创意”。

如何提高我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原创力?首先,要改进电视人的观念。原创不是别人没想到的我也能想到的东西。其次,要破形式的限制,把精力放在改进节目内容上。在内容为王的时代,更能吸引观众的还是内容。而就目前来说,内容方面的创新对于我国电视娱乐节目而言成为亟待突破的一个瓶颈。

电视节目内容的原创或新意,犹如科技创新一样,需要长期、大量的研发投入,它的价值在于为节目提供的核心竞争力。电视机构内部的电视研发小组应该受到重视,提供足够的经费,对电视节目在内容、形态、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研究。重视研发工作,就是重视中国的原创力。在进行研发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知识产权,保护节目原创。

参考文献

①周芳,《人文精神与主流价值观的回归——〈中国达人秀〉的启示》,《新闻实践》,2011(1)

②王寅,《不会问“你父亲来了没有”》,《南方周末》,/content/79203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