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禅宗理念在书籍设计里的运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禅宗理念在书籍设计里的运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们在中国传统绘画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一个隐逸的文人,在山居中卧躺着,手不释卷地看书,柔软的书与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这与现代的人们坐在电脑旁,眼前充斥着艳丽、刺激的视觉画面有着鲜明的对比。现在,很多设计师都在提出这样的疑问:书籍设计面临怎样发展趋势?书籍这一传统载体其生命力如何体现?

现代技术的应用以及向西方设计的靠拢,使得现在的书店充斥着很多令人炫目的、迎合多媒体时代人们视觉需求的书籍设计,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归纳为:设计过于注重外表,整体缺乏书卷气,没有收藏的价值;缺乏变化的装帧形式;内页与封面设计的脱轨。在这种境况下,很难想象中国书籍在历经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曾出现的许多令人沉醉的造型:从卷轴装、经折装到旋风装、蝴蝶装,再到包背装、线装。在这些古老的书籍形式中,宣纸柔软的质地,文字版刻的黑白分明,翻阅书籍时内在的节奏感,无一不体现着中国传统的美学观念。

禅宗美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书法、绘画艺术影响巨大。禅宗继承了佛教大乘空宗的心物观,认为心是真正的存在,一切物都为心所造,而把自然看空,将自然从时空孤离,化为喻象,归于心境。魏晋以后,禅宗更以“意境”的美学思想影响了中国士人的审美心理和文学艺术的创作。而作为文学的载体,传统的书籍亦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呈现出中国特有的韵味。

以禅宗美学的视点看优秀的书籍设计,其特色是用形态及各个元素建构写“意”以创造与诗画意境同构但又具有书籍特质的艺术形式。写“意”往往呈现出多层性的特点。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把握其最基本的美感特征。

一、天人合一

我国传统的美的观念“在其产生之初, 便与生、与生命、与深沉强烈的现世生命意识联系在一起,并建构于其上”。因此,中国人的审美经验在起源和发展上都与自然观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禅宗美学思想中的悟,有许多就是从各种自然现象中得到触发,这是人心中的情感与物相触发而得的体会。此外,禅境的自由感主要表现在“无我”——指在直觉关照的禅境中,人们的心中只有一个通体透明的世界,见不出我与物的区别。由此可以说,生命意识与物我圆融的精神正是禅宗美学的精神。

从创作思维的角度看,禅宗美学“物我圆融”的思维模式是建立在“天人合一”宇宙观基础上的传统的“整体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将宇宙看成一个整体,认为其中的万事万物彼此相联系相感应,不可分割,和谐统一。就这一思维模式来讲,书籍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使人在超越有限中获得审美愉悦和关于“宇宙、历史和人生”的体悟,它会使作品中的文字内容、视觉元素乃至页面留白与读者统一于某种情调氛围中,构成情景交融的关系。因此,设计者必须摆脱世俗杂念,超越自我的心智,消除物我、主客之间的对立和差别,建立起物我统一、意象一体、情景交一、主客一致的关系, 使书籍形态、视觉效果、纸张的纹理、油墨的味道宛如生命体一般作用于人们的神经,引起阅读者无限的思维与想象。

二、虚实相生

空是禅宗的主要修炼境界,悟到了空,灵魂为之净化,大脑一片澄明,进入自由无羁的状态。空灵不等于虚无,艺术似空而有实。艺术以形象说理言情,常于空中见有,虚中见实。老子说:“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清代笪重光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书籍的形象塑造、内页编排、纸张与工艺需处处落实,很难有诗画式的空灵,设计太程式化了就不可能有生发性, 没有物我圆融的审美愉悦。书籍设计未能整体性地创造其生命意识, 原因之一即在设计得太浮夸。书籍设计需要有“虚”有“空”。书籍它就像一个“容器”,承纳的东西太多,就会负重,使人们的阅读变得很累。只有适当的留有“虚”的空间,其中的内容才能灵活地跃动。富有灵性的书籍设计其形成特征包含以下两点:

其一,是运用“空”创造“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所谓“空”,就是艺术形象隐含着丰富深远的东西,留给欣赏者广阔的想象空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让欣赏者于空无中领悟艺术作品所寄寓的丰富的情感,深遽的哲理。用实形设计图文,用虚形统筹空白。由此形成明暗虚实相衬的关系, 使书籍中的超现实世界益显其“虚”, 时空的流动益显其“隐”, 因此增加了书籍的生发性,引人联想。

其二,是运用结构技巧创造“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书籍结构的独特性使得书籍超出平面的范畴,好似一栋建筑体,而创作者是在其中造景,在其中是“空中有”、“有中空”,令人回味空间流动之“有”, 且感到内容未完,思绪不禁飘向“象外”、“言外”。这种将人由“有”引向“无”的方法也是诗歌创作时常用的手法,“曲终不见人,江上数峰青”、“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用的都是这种手法。

虚实相生正是在设计页面时充分考虑正负形的关系,使作品的意韵延伸到图、文之外,展示一种宽容、自由的审美境界,为读者提供一种空灵活泛、微妙无穷的精神享受。

三、意境

禅宗美学的品格在于自然的心相化——对自然环境的感受生于心境的体悟,意境的本质在于以心感物,它是心灵化的境界,并通向作为宇宙本体和生命的“道”,伸向无限的宇宙、历史、人生。书籍的美感是读者心灵营造的意境,其物化过程是心灵意境向现实的转换。形成意境的要素之一,是作品中的空间充溢着作者的“意”造成的意境氛围, 这“意”是设计者对人生与社会的思考体悟,兼具感性与理性的因素,它统帅了作品,融于作品中空间的所有组成部分——色彩、空白、版式中,使作品中的世界成为“主体化了、心灵化了、审美化了的世界”。

从艺术追求的角度看,书籍设计与自古以来艺术家创造意境的艺术追求有契合之处,因为意境是心灵的境界,与一般设计者倾向于用“图形、色彩、编排”等基础设计理论指导设计,并视书籍为技术产物不同,优秀的书籍设计者能将他的情志得以深入的体现, 正是“自鸣天籁,不择好音”,书籍的神态决定形态,以神定形。前者是书的物性构造,它以无限的遐想、灵动的空白以及特有的意境构成了书籍内容活性化的流动之美;后者是书的理性构造,美观、方便、实用是其特征,它以丰富易懂的信息、科学合理的构成、有条理的层次、互为补充的图文,和各类要素搭配组合构成书籍直观的静止之美。造型和神态的完美结合,则共同创造出形神兼备的、具有禅境美感的书籍。

从书籍设计实践角度看,运用通感,可以丰富书籍的意境表达。眼、耳、鼻、舌皆可“通感”,它们往往可以彼此打通。在通感的作用下,人的感知呈现整体的认识,来自不同感官的信息巧妙地融合为一体,如阅读书籍不仅有视觉、触觉也有味觉等成分,纯粹单一的意境感觉极少,往往是视、听、触、嗅、味相通的复合体。

有观点认为,现代数字媒体技术排斥了写意精神,其实,现代技术与写意的关系可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意境之“境”是空间之“境”,意境形成的前提是作品采用的空间结构关系。书籍设计采用整体推进结构,注重视觉要素的纵向推进,这种结构使书籍能整体性地造境。成呼应关系的元素被安排在书籍的空白处,让空间固定化而时间处于流动状态,空间结构为书籍设计提供了包容意境氛围的空间,为创造意境提供了条件。

结语

当代书籍设计皆有“理”的内涵,但其“理”大半是缺乏造境功能的设计基础之“理”。设计理论之“理”有说教色彩,这样的“理”不能成为“境”。发掘人们阅读书籍之喜好,“禅宗美学”应用在书籍整体设计中形成的“物我圆融、虚实相生与意境”与很多设计师直接强调基础之“理”——视觉感官效果相比,含义更加深远,也更耐人寻味,因为前者蕴含了更为广阔、深邃的美学意义。因此,发扬禅宗美学的意蕴精神,使书籍设计之“理”含有意境之“理”的深远性、哲理性,有助于书籍这一传统载体焕发恒久的生命力,并创造出宜人的阅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