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角色定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角色定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游戏作为幼儿的基本活动,是与幼儿年龄特点相适应的学习方式,在游戏活动中存在大量学习活动,因此教师组织和指导幼儿游戏活动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幼儿“玩”,而是让幼儿在“玩中学”,这就需要教师在幼儿游戏中扮演多种角色,即游戏内容的确定与策划者,游戏规则的制定与维护者,游戏材料的投放与提供者,游戏过程的引导与参与者。

关键词: 教师 幼儿游戏 角色

《幼儿园教育指导刚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教师是幼儿活动的参与者、支持者和合作者”。而现实的幼儿园游戏活动中,老师的角色要么是不管不问的“放羊人”,要么是事无巨细的“导演”,可以说,这两种角色既不利于幼儿的发展,又不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本文主要针对幼儿教师如何在游戏中践行好《纲要》提出的“参与者、支持者和合作者”的角色需求作探讨,以期给困惑的幼儿园老师们一点启示。

一、幼儿游戏内容的确定与策划者

游戏是幼儿有效学习的最好方式,教师在确定游戏内容之前,首先要考虑游戏的目的,即所运用的游戏能不能让幼儿真正地在游戏的过程中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等。比如,让幼儿玩角色游戏,不仅能激发幼儿的兴趣,使其做事能集中注意力;在和同伴共同的活动中,学习了如何参加小组活动,怎样说和做才能被同伴接纳;如何共同协商,采纳别人观点,相互配合;如何解决“生活”中发生的争吵和不同意见,从而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克服自我中心,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同样在表演游戏、结构游戏、规则游戏中,都含有一定的教育目标,只要教师做到“眼中有幼儿、心中有目标”,幼儿在游戏中就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玩”,而是我们期望的“玩中学”。

其次,幼儿的知识经验有限,道德发展水平较低,判断是非的能力较差,不能很好地识别善恶美丑,因此游戏中常会出现模仿社会上一些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情节,比如,有些男孩儿会拿着象棋当麻将玩,女孩儿拿着丝巾当“白绫”,模仿电视剧中上吊的情节,等等,所以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对游戏内容的观察和制定,给予及时的指导,引导幼儿赞美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同时对消极的游戏内容不可在集体面前大声批评、训斥,防止其他幼儿模仿,而应该及时正面引导。

二、游戏规则的制定与维护者

“规则”是游戏的特点之一,任何游戏都是有规则的。某些游戏的规则是显性的,比如体育游戏和智力游戏,有明确限定的游戏任务、游戏玩法、追求游戏的结果;某些游戏的规则是隐性的,比如角色游戏,游戏中的男孩儿扮演爸爸或叔叔,女孩扮演妈妈或阿姨,去“客人”家做客先要敲门,“主人”会热情“买菜、做饭”招待“客人”,这些是孩子遵守的社会规则。没有游戏的秩序感,游戏就难以顺利进行,游戏参与者需要共同遵守,并且在游戏过程中达成共识和默契。因此教师应当设计出适应幼儿心理并且能够被幼儿理解的游戏规则,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选择简化或者复杂化规则,提倡和孩子们共同制定规则。

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之一是以自我为中心,如果在幼儿期不加引导而任其发展,则可能会导致其成年后的自私等不良品质。在游戏中,游戏的规则对每一个参与者都是适用的,遵守游戏规则的过程将打破幼儿思维的自我化定势,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和解决问题,跟伙伴和睦相处,提升自身的社会化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理解“社会规则”的能力。例如在角色游戏中,幼儿会通过观察感知身边的各类人的社会活动,在大脑中抽象概括,最终在游戏中以此作为角色的规范。比如由于活动室的空间有限,某个游戏区域最多只能容纳五位小朋友,如果有的幼儿在满额的情况下仍然执意强行进入游戏区,就会造成混乱,不仅因为材料不足等原因自己玩不成,还会给正在其中游戏的小朋友带来干扰;再比如体育游戏中的踢足球,有些小朋友不遵守比赛规则,导致游戏进行不下去,就会受到其他小朋友的纠正和指责。通过这个过程,幼儿开始逐步认识到人们的活动和其周围人与环境的关系,并初步认识到,规则不是用来限制人们的活动的,而是为了让我们的各种活动能更有序地进行,并慢慢地内化社会规则,以此作为自身的行为标准。

三、游戏材料的投放与提供者

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幼儿学习的特点具有直观形象性和具体操作性,游戏材料是幼儿形成能力、积累经验的载体。教师在投放游戏材料时,既要考虑到不同年龄幼儿的发展水平,又要兼顾不同教育领域的性质和相适应的方式,做到目标明确、投放适度、适量,体现层次性和发展性,使游戏材料成为第三位老师,以满足幼儿成长的需要。

首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各个游戏区域在量上的分配有所侧重。比如小班幼儿在感情需求上比中大班幼儿更强烈,所以游戏主要是角色游戏,尤其以“娃娃家”为主,那么就可以在活动室内多设几个“娃娃家”,多配置几套同类的“娃娃家”玩具,既适应了小班幼儿平行游戏的方式,又使幼儿逐渐熟悉和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中班适当发展社会性主题,比如增加医院、银行等主题游戏,并与结构游戏、美工游戏、音乐游戏相结合,中班幼儿的表现欲空前增强,并且逐渐具备了表现能力,所以特别要注意要增设表演游戏。大班阶段随着幼儿空间知识和逻辑思维的发展,应该为其提供更为复杂的观察图纸和棋类、扑克等对智能要求高的和培养逻辑思维的活动材料,又因为大班幼儿的规则意识增强,好胜心凸显,适当为其增加体育游戏的数量,锻炼体质的同时培养其竞争和合作能力。

其次,同类材料对不同年龄幼儿的要求不同。例如,阅读活动材料同是图书,可是不同年龄班选择图书的目的、内容和要求却不一样。给小班幼儿提供的图书以简单的画面、温馨的色调为主,故事主题尽量单一,并教会幼儿看单页画片和跟着教师学习翻书;给中班幼儿提供的图书故事内容比小班稍复杂,并要求其学习独立看书,并能讲出故事的大概内容;给大班幼儿提供的图书可以加上少量文字,故事人物不同性格,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并要求幼儿看完书后连贯地复述故事,掌握认汉字的方法,学习跟着录音有感情地讲故事。

四、游戏过程中的引导与参与者

如果说在前期游戏材料的提供上,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指导是内隐的,那么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就是外显的,是对幼儿游戏的直接点拨,这时教师的指导尺度和时机是最难把握的,指导多了就变成了“导演”,指导少了就变成了“放任”。如何把握好尺度,既能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又能体现幼儿的自主性,是很多幼儿园教师想要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要学会动态地观察幼儿。不仅要看到幼儿学到什么,更要看幼儿是怎么学的。如老师在交给幼儿十以内的加法以后,孩子知道了5+5=10,在接下来的美工游戏活动中,这位幼儿用瓜子壳给画上的妈妈粘眉毛,她先在左边的眉毛上粘了5个瓜子壳,然后从左边的第一个瓜子壳数起,在右边的眉毛上粘上了5个瓜子壳。从这个活动中我们看出,这位幼儿并没有真正理解加法的涵义。

其次,确定恰当的指导时机。指导时机很重要,如果时机掌握不当,则会适得其反。比如在中班的建构区,一个男孩甲在用积塑块搭大楼,另一个男孩乙在旁边玩开飞机,每当甲的大楼搭到很高的时候,乙的飞机就开过来,把甲的大楼撞倒。这时老师气愤地走过来说:“你怎么回事啊?为什么把人家的大楼撞倒?!”两个男孩目瞪口呆地看着老师,兴致全无。

总之,贯彻和落实好“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理念,需要教师善于总结工作经验,理论结合实践,在游戏内容的确定、游戏规则的制定、游戏材料的投放及游戏过程中的指导等各个环节扮演好相应的角色,幼儿一定能在游戏活动中获得应有的发展,教师也能在组织与实施游戏的活动中得到专业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