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水墨山水画的景观构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水墨山水画的景观构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景观设计是统筹土地的艺术,中国山水画是对大地艺术美的总结与再创造,绘画本身所具有的艺术魅力为景观设计的发展提供依据,所以中国景观设计的发展历史始终不能脱离开中国山水画的影响。时至今日,中国的山水画与景观设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景观艺术的构成元素,比如,亭、廊、阁、榭、轩、楼等等,通常成为中国山水画的

构图要素,成为画面构图不可缺少的部分,也在意境的营造上提供了更多的资源选择。中国传统山水画家对造园的理解独具匠心,也是景观设计师的前驱,他们对美的体验以及具有的艺术修养,决定了早期画家对园林景观的巨大影响,充分说明了艺术的相通性。

中国景观设计与水墨山水画的作为艺术的两门分支学科,具有艺术基本的美学原则,包括色彩、构图、尺度等等。差异性固然存在,但是宗旨都是对大地美的追求。

没有对美的认识,就不会呈现美的事物,景观设计是一个实践性的行业,它融合艺术、科学、工科、农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其中艺术效果首当成为景观设计最直观的体现。影响景观艺术效果的因素包括灯光、绿化、构筑物、铺地、材料等等。反映在水墨画画面上就是色彩与表现形式的异同,\"焦、浓、重、淡、清\"中国山水画中的墨色变化表现了不同的物象。比如焦墨对于枯树肌理的表现或者对画面近处的山石的表现等等。\"戳、撵、托、点......\"等等国画中的表现形式对于物体的刻画很有讲究。一个\"点\"可以代表一座山,也可以代表一片云,也可以代表一片水,给人无限的遐想。中国山水画对于美的追求,根深蒂固的扎根于景观设计师对于大地艺术的尊重。

只有尊重大地艺术,再艺术的表现才有意义。

大地自然形成的地质地貌包括山、壑、冰川等等不同的大地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构图特征;大地气候景观,雨、雪、闪电等等自然现象,为大地艺术增添了情感色彩。无论是在绘画艺术还是在景观设计中都是重要的素材。

\"默契神会、得意忘象\"、\"以一点墨,摄山河大地\"的画理精髓与\"片山多致,寸石生情\"构园理论吻合,景观设计师擅长利用空间表达对大地的感情,通过营造空间创造场所文化,例如广州白云山庄的庭院空间是建筑空间构成的核心,同时也是人流分配的枢纽空间,这种枢纽空间具有静谧、内向、聚集的空间效果置身其中另有天地、别有洞天。中国山水画在点墨间和远、中、近景的不同处理,甚至对于墨色层次的变化都在一种场所精神的体现。往往一幅山水画可能使设计师迸发出设计的灵感,为景观的打造提供指引性的方向。虽然大多数时候不是直观的表现,但是给人感觉上的冲击和陶醉。这种美需要景观设计师去现实的体现,尝试各种空间布置,达到心灵深处的渴望。这时的山水画更像是一种意境,抽象的空间模式。而景观行为则是意境的摸索与实践,是现实的存在形式。

中国山水画属于纯艺术,对于尺度的要求更加随意,甚至可以颠倒常规尺度,这是纯艺术的特点。而景观设计是实用的学科,关系着人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专业的严谨性是必须具备的素质。大众化的背后都有个叛逆的背影,绘画就是一双\"背影\"的翅膀,可以放肆的发泄。尺度对于设计与绘画来说,都有一个道德尺度--对社会的责任感。

只有名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景观设计界一直喋喋不休的理论本土化,但是一直忽略对传统艺术的研究,一味的追求表面的模仿,造成设计成果的泛滥以及雷同。设计师需要领会传统造园艺术的内涵,水墨画代表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精华,承载着中国五千年的历史积淀,需要我们去继承和发扬,并且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设计理念,融汇贯通,创造属于中国当代本土化的景观设计思路,\"思路\"比形式更有益于景观设计的本土化进程。

日本的景观设计本土化值得中国学习,日本在充分吸收了中国的传统水墨画的精华后,形成了浮世绘这种新的绘画形式,同时影响了日本园林的风格与特点。艺术追求直接表现在园林的营造理念上,进而出现了日本本土化的园林形式--枯山水。先不提这本源于中国文化的国家,但是它却能超越中国对于传统艺术的尊重态度,日本学者都如此爱惜我们的艺术,而国人为什么执迷不悟的跟着欧美人的脚步,还自称\"当代艺术\"。

中国水墨山水画经历焚书坑儒,等等的文化浩劫仍然屹立在世界艺术殿堂之中,必然有其存在的意义。它不仅展示了中国的大好河山,而且代表了一个名族的精神面貌,它符合中国人千年以来根深蒂固的思想行为方式。人性化的景观就应该着重研究人的行为方式,所以水墨山水画应该像浮世绘对于日本园林的影响一样,决定了中国园林景观设计的方向。借此,希望中国的景观设计师早日回归本土化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山水画技法》,何企新着,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2]《风景园林建筑设计指导》刘福智、佟裕哲等编着,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1.

[3]《中国园林文化》曹林娣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5.

[4]《外国工艺美术史》王树良、张玉花着,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