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阅读“阅”有趣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目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阅”与“读”割裂的现象。语文蕴藏的人文精神因素比其他学科丰厚而广阔,因此必须珍视这份丰厚的资源――聚焦阅读,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通过聚焦阅读,贴近学生的心灵,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贴近笔者的心灵,体会语言文字蕴含的美感,提升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
【关键词】阅;读;习惯;兴趣;体验
一、从教师入手:语文教师首先要正确的认识“阅读”一词
小学语文课标当中要求“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目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阅”与“读”割裂的现象。小学语文教师在“课标”的引领下,懂得了课堂要重视“读”,并且要书声朗朗,这实在难得。能够高举“读”的大旗呐喊:要读,真正的读!读出感情,读出形象,读出感受更是难得!不过,静静想来,很多人对“课标”表述的“运用多种阅读的方法”理解得并不全面和深刻,也没有具体弄清阅读的真正内涵。结果导致教师在语文学习中把“阅”和“读”割裂开来,只注重读的声音、形式和技巧。一句话,强调的是学生的嘴巴,而没有重视学生的内心,把“阅”字几乎是扔掉了。“阅”就是用眼看,就是用心想,就是理解、揣摩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才会有“读”。“读”并不是单单表现在抑扬顿挫的声音,也有静思默想的默读。因此,语文教师应该明白:课堂要给学生一个默默读书的“场”,一个默默品味的“场”,也就是营造一个“静静的学习的场”。
其实,每一个人读书更多的是默读品味,读到动情处流泪,读到气愤处生气,读到感慨处叹气,很少看到一个人读书后放声而有语气地朗读。现在,学生掌握了朗读的技巧,知道哪是重音,晓得在哪里停顿,听起来很动人,但也许他的心灵却依旧空无。我们读书是读给自己的,读的是自己的感受,并不是为了让别人觉得好听、动听。
二、从学生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与阅读兴趣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1.培养学生注意力集中的阅读习惯
古人曰:读书要做到五(眼、耳、口、手、心)到,即阅读时要做到精力集中、排除干扰、专心致志。对于小学生来说,注意力的稳定性、持久性都比较差,因此,要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必须靠老师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
2.培养学生整体阅读的习惯
每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都要让学生弄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和先后层次。通读全文掌握主要内容后,还需分步阅读,边看边想原文所说的人物、情节,与自己生活中有哪些相似相近的地方,思考并从中领悟到一定道理。
3.培养学生精读的阅读习惯
精读不仅要求学生正确领会课文中字、词、句的含义和感彩,还要深入理解并把握作者表达的主题思想,把握和感知不同文体、不同作者的艺术特点,要引导小学生学会在阅读中思考、质疑并解疑重点句的方法,掌握其规律,还要特别注意教给学生不同文章的不同读法,让他们得心应手地读出感情来。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在阅读实践中的反复严格训练形成的。因此,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教学实践,逐步使学生养成多读书、爱读书的好习惯,教师要经常向学生介绍介绍名家名著,激励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多读书,久而久之,阅读的良好习惯就会养成。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
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阅读产生主动需求。《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生六年的阅读量应达到145万字,如果没有良好的阅读兴趣,是很难完成的。在小学生开读的最佳时段,教师应适时施教,培养其产生阅读的兴趣。
1.给予指导和启发,让学生自主学习,领悟文章的真谛
小学生的感性认识较强。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很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作为教师应尽量利用插图,如栩栩如生的状物,绘声绘色的记事,神形兼备的写人,使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更好地加深解理课文与巩固记忆。
读的作用远远大于讲的作用,通过读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因此,教学中更要精讲多读。讲要讲在疑难处,形成“讲”是为“读”服务的这一意义上。读跟理解是相互的,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多用指导朗读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从而达到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2.创设情境,让学生兴趣盎然,提高阅读感悟能力
在新课程下的阅读教学中所处的地位越来越显眼。有效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创设良好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给学生创造适当的机会,锻炼了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启迪创造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促使主动参与,训练了学生的语感,培养了品德素质。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生动形象的画面、美妙的音乐,不仅丰富了他们的感性认识,更容易激起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例:《月光曲》第九自然段描写的是皮鞋匠和他妹妹听着贝多芬的琴声所产生的幻象,光读文字也许很难使学生进入文中优美的意境。我们可以先借助欣赏乐曲《月光曲》这一具有高低跌宕的音乐,再让学生读课文,描述文中的三幅画面,将文字与音乐旋律一一对应,最后进行配乐朗读,有了音乐的渲染和启发,学生容易动情,渐入佳境。旋律的起伏变化也影响着学生情感的变化,学生的朗读将这一表现出来了,文本的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3.开展课外阅读,增加语言积累
感悟是一个思维过程,思维活动是赖于一定的生活阅历和知识面。因此,扩大阅读,增加积累是学生“自我感悟”的关键。语言积累越丰富,“自我感悟”的能力就越强。教师要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书中人物、精彩片断,激发学生欲知详情,请看原文的欲望。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姑娘》、《皇帝的新装》后,教师可介绍《安徒生童话选》;结合《将相和》、《赤壁之战》的教学,教师可介绍《三国演义》(儿童版)中部分精彩内容的梗概。这样学生就会被兴趣推动,纷纷要求借书阅读,在读书中去感受名著的魅力。
4.让留白开启学生想象大门,品出韵味
教学时,我们要在学生接触文本的基础上,根据文本的主题拓展延伸,让学生把所学的信息和自身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从而产生一个自我的认识,通过对文字本身的品读尽情地想象补白,做到走进文本解读,跳出文本感悟,从而让学生体验到有自己个性情感的韵味之美。当我们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品读、想象,他们就能借助文本、借助自己的已有经验让文本的意义成了一个变量,学生的每一次阅读,都成了对文本意义的一种发现、一种创造、一种增添……文本的形象之美也因此变得立体丰满。
三、从体验入手:让学生获得美的体验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要引学生从课外直接获得生活体验,要努力将学生引向社会,广泛体验不同生活。学生感悟的能力提高了,才能在语文阅读学习中有悟有得。感悟具有不同的形式,不同的层次。不同的人,由于其知识水平、人生经历、价值观念等不同,他们对事物的感悟也不会相同;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其感悟的层次也会有所差异。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感悟;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保护他们“自我感悟”的情感。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感悟美,提升阅读感悟能力,就要在教学过程中软硬件相结合,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理智上得到启迪,心理上产生愉悦,精神上得到满足,课堂上形成轻松沸腾的氛围,在强烈的情绪感染和心灵震撼下,使学生真切地感知美,提升感悟能力,使他们学会做一个高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