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寻求创造性资产,摆脱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两难困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寻求创造性资产,摆脱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两难困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国企业应该如何实施国际化投资战略?按照传统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成长中的中国企业必须利用自身的优势,顺着全球产业传递的链条向下在其他发展中国家实施直接投资,才能获取更好的利润回报,但顺向投资的一个重大隐患是中国企业可能会被锁定在全球产业分工的低附加值环节,而与发达国家的企业渐行渐远。同时,传统理论意味着我国企业也不能进入发达东道国进行逆向投资,因为这会使我们丧失在劳动力密集品上的低成本优势,而无法和当地企业竞争。显然,传统观点使得中国企业进退维谷,陷入了发展中国家企业实施对外直接投资时所普遍面临的两难境地。

所有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企业理论的出发点就是,要确保跨国企业的投资有利可图,进入东道国的跨国企业必须具备当地竞争者所没有的优势。也就是说,拥有特定的优势是跨国企业在当地投资的前提条件,跨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正是利用其既有的特定优势的过程。实际上,跨国企业实施FDI也可以是构建新的竞争优势的过程,目前仅拥有部分竞争优势的后发企业可以对外直接投资,吸取和积累知识型资产,在未来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传统理论将具备垄断优势视作先决条件的静态化处理方法,正是造成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困局的根本原因所在。

藉此为突破口,吴先明教授的新作《创造性资产与中国企业国际化》(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版)从创造性资产的分析视角对既有理论进行了积极拓展,从理论上解释了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行为,为蓬勃兴起的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指明了方向,并为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打破对外投资困局提供了很好的途径。

本书一个很重要的特色就是从传统理论的核心问题和基本前提入手构建新的理论框架,立意高远。跨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是,跨国企业为什么愿意并能够以直接投资的形式到东道国从事经营活动?以国际生产折衷范式为代表的传统理论认为这取决于三个基本条件。企业之所以能够到国外经营,是因为企业拥有高于其他国家企业的垄断优势;企业之所以采用直接投资的方式,是因为企业使自身优势内部化比出售或出租给外国企业更有利;而企业之所以愿意到东道国经营,是因为企业在东道国结合当地要素投入来利用其优势时比利用其本国要素投入更有利。将企业拥有垄断优势视作其对外投资的既有前提是传统理论的根本缺陷,这一缺陷不仅造成了发展中国家企业投资两难的理论困境,也使得传统的理论范式不断受到现实中跨国企业发展的新情况和新变化的严重冲击。比如本书中所提到的三个影响深远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发展中国家企业对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增长迅猛;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的全球研发活动蓬勃兴起;以及90年代中期以后,跨国并购取代新建投资成为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主要方式,等等。

基于此,本书利用邓宁1993年所提出的创造性资产的概念,强调跨国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获取竞争优势的动态化过程。该书指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跨国企业国际生产的动机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在实施FDI较少地强调利用既有的所有权特定优势,而更加关注通过并购新的资产,或与外国公司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来扩展自身优势。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型竞争条件下,对外直接投资不再是以垄断优势为先决条件,拥有局部竞争优势的后发企业可以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获得创造性资产,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例如,发展中国家可以在与跨国公司的竞争中逐步形成低成本制造等局部竞争优势,以此为基础在全球范围内重构自身资源和能力基础,通过对发达国家的逆向投资去寻求和获得重要的创造性资产――如创新技术、商业信息、全球化的管理技能等。

本书所建立的理论框架是其一大贡献。可以说。该书的理论框架既是对传统理论的继承,又是对传统理论的突破和创新。一方面,本书基本理论框架和国际生产折衷范式并无太大差异,因此它仍然可以解释传统意义上的对外直接投资现象;另一方面,它又对折衷范式中某些基本前提进行了修正,赋予其动态化变动的涵义,使其更符合跨国公司发展的新发展和新情况,从而增加了理论的解释力度。

与同类书籍相比,本书的另一个特色是其理论分析和经验分析紧密结合。由于数据难以获取,对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投资的研究大多偏重于理论分析,或者一般意义上的定性分析。但由于跨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经验分析如果缺乏深度就难以得到有说服力的结论。基于此,本书不仅以逻辑一致的理论框架为基础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而且每个理论分析结论都注重以充分的经验分析作为支持。

本书的第三个特色是它兼具了分析的深度和广度。一方面,本书以中国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获取创造性资产为分析的重点,详细探讨了中国企业创造性资产获取的国际化模式,特别是,中国企业如何通过研发国际化和跨国并购来获取创造性资产,以及中国企业如何构建全球学习能力,政府如何制定相关的支持性政策,等等。另一方面,该书还特别注意使用其他国家的案例和数据来验证相关的理论解释,以便于增加结论的稳健性。实际上,本书对中国企业获取创造性资产的分析结论很容易应用到其他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实践中去。可以说,本书的分析既能深入解释中国实际问题,又可以在更广泛的层次上解释世界范围内的类似问题。

本书结论对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意义尤其深远。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而言,通过主动从事国际化经营去寻求创造性资产,不仅可以避免被锁定于国际产业分工的低端环节,而且还可以“以小博大”,在未来竞争中赢得优势;而对发展中国家的政府而言,企业通过寻求创造性资产构筑未来竞争优势,无疑在直接的技术引进、外资和贸易溢出效应之外,又开辟了一条提升国内技术水平的有效途径。由于发达国家通常会通过知识产权来保护新技术以及高附加值的产业,并尽量把它们保留在本国境内。那些可能被重新配置的、按梯度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只是低端的、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所以,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进行逆向投资,寻求创造性资产会使自身更容易接近世界技术前沿。更为重要的是,尚未完善的制度环境往往是制约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不足的根源所在,因此,当发展中国家企业到发达国家从事研发和创新活动,在成熟的制度环境中就会更容易创造出新的技术和知识。而当寻求创造性资产的发展中国家企业在整体上达到一定规模以后,必然可以带动国内技术水平的全面提升,不要忘了,技术创新是一国长期持续增长的唯一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