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河南省循环经济发展的实践及启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河南省循环经济发展的实践及启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近年来,河南省汤阴县在倡导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形成了工农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格局,实现了生态平衡和效益增长的双赢,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汤阴县循环经济发展实践经验将对其他地区循环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0-0015-02

一、汤阴县循环经济发展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汤阴县坚持用建设生态经济的理念发展循环经济,已经形成了食品工业、冶金工业、医药化工、机械制造、纺织服装五大支柱产业,打造了8条较为完整的循环产业链,搭起了围绕农业建工业、依托工业促农业、工农嫁接的大平台。

(一)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1.引进开发了木糖渣栽培金针菇、白灵菇、香菇,麦秸、鸡粪栽培双孢菇等技术,促进了物质在系统内部的多层次重复利用和循环利用,改变了原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模式,实现了资源的再生、循环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每年转化木糖渣2万吨,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8万余吨,可使5万吨有机肥还田。

2.通过面粉加工业的车间粉尘收集及下脚料综合利用、肉食加工企业废固回收饲料化和废水深度净化综合利用、生物行业废渣饲化及废水进行沼气生产等措施,每年节约水资源消耗900万立方米,节煤30 000吨/年。

3.开发出了节能减排的新工艺、新技术。如与河南省能源研究所合作,联合研发了利用食品加工企业高浓度废水厌氧制沼气的生产技术;与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省食品研究所等合作,联合研发出利用啤酒渣生产高蛋白饲料等高附加值的产品,这些技术的应用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节约了能源,提高了产品的经济效益。

(二)构建了8条循环经济产业链,进一步推动了农业产业化

1.优质麦种植-面粉加工-饼干、挂面加工产业链。以华龙、健丰、火龙岗等大型粮食加工龙头企业为依托,年加工能力27万吨(益海嘉里建设后加工能力可达67万吨),围绕华龙面粉厂建立了55万亩优质强筋小麦生产加工基地。

2.专用玉米种植-订单销售-饲料加工产业链。以六合永达、益农等饲料加工企业为依托,带动全县专用玉米种植基地面积达到50万亩,年产饲料55万余吨。

3.肉鸡养殖-肉鸡屠宰分割-熟食加工-连锁经营产业链。以永达、钟瑞等30余家肉鸡养殖、加工企业为依托,使全县家禽饲养量达到3 400万只,禽蛋总产达到3.3万吨。

4.玉米芯-木糖-木糖醇-木糖渣-食用菌-有机肥还田产业链。培育壮大了木糖(醇)、食用菌两大主导产业。

5.生猪规模养殖-生猪屠宰-熟食加工-连锁经营产业链。以众品、六合等企业为依托,年加工生猪150万头,带动全县瘦肉型猪养殖,建成20个万头猪厂和一个12万头猪厂。

6.优质棉种植-轧花-纺织-成衣生产产业链。以鸿发棉业、翰迪尔制衣等大型棉花、服饰加工龙头企业为依托,带动全县棉花种植基地面积5万亩,农户2万余户。

7.中药材种植-中药材研发、加工-中成药销售产业链。以创新药业为依托,在任固镇建立1 000亩中药材种植高科技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周边中药材种植基地百余个。

8.肉奶牛规模养殖-肉奶加工-连锁经营产业链。以诺金、中升等企业为依托,带动全县肉(奶)牛饲养量达4.22万头,并成为伊利等大型奶制品企业的原料基地。

(三)通过循环经济,带动了相关产业(行业)的发展

1.带动了农村沼气发展。2004年以来,全县共发展沼气2.3万户,涉及298个行政村,占全县10万户农民的23%。经过努力形成省级生态示范村32个,全县沼气用户可处理10万头生猪产生的17万吨粪便。

2.带动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截至2010年3月底,全县形成以公司合并型、资金互助型、科技引领型、大户牵动型、经纪人营销型为主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324家,范围涵盖粮食、棉花、菌菜、林果、畜禽、农机、农资、水利等多个领域。

3.带动了旅游观光农业发展。正在紧张建设中的汤河农业观光区和琵琶寺生态农业区,建成后将成为集休闲、观光、旅游、生态农业为一体的现代观光、生态农业区,形成汤阴县农业增效新亮点。

4.带动了农业机械化发展。通过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的实施,全县55万亩小麦、52万亩玉米实现秸杆直接还田。

5.带动了物流仓储行业发展。依托汤阴县交通、农产品加工企业等资源优势,形成一批冷链物流、恒温物流、仓储物流,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汤阴县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经验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目标

1.由县领导亲自负责,成立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落实牵头实施部门,建立协作机制,整合政府相关部门力量形成发展合力。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协调会,集中解决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

2.专门设立了项目执行组,具体负责项目方案的制定、组织实施和技术措施的推广落实等工作。充分发挥专家咨询委员会在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重大项目投资等方面的评估、论证、咨询和推介作用,为循环产业发展、集聚区建设及配套扶持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3.推行乡(镇)党政领导目标责任制,县政府与各乡(镇)、县直有关部门把年度相关工作目标任务层层分解、细化量化到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落实到具体负责人。

(二)推行清洁生产,发展生态产业

1.鼓励企业使用可再生原材料及清洁能源,节约用水、用电等,积极开发新能源,减缓资源的耗竭,达到自然资源和能源利用的最合理化。

2.要求企业积极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及设备,在可能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内地减少废弃物的产生,提高能源效率。加强产品重组、设计更新、原材料的替代等环节,生产绿色认证产品。

3.要求企业增设末端治理设施,减少废物和污染物的排放。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增加废弃物在工艺中的再利用,废气、废水和热能的回收,使中间及末端副产物效益最大化。

4.制定详细的工作规程及奖惩制度保障清洁生产落实于生产流程、仓储、运输、管理等每个环节。

(三)加强资源整合,引领产业发展

1.人力资源整合。把组织部门管理的县管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农业部门管理的农业技术推广人才、人事劳动部门管理的乡土科技人才、中小企业局管理的企业管理人才等整合起来,以及聘请的菌类专家等20余位专家教授,定期不定期去指导木糖(醇)企业和全县的食用菌生产。

2.涉农资金整合。每年从财政、信贷、农开资金等方面划出专项资金,用于扶持木糖生产企业和食用菌生产基地和专业大户,并以财政投入为引导,构建多渠道、多元化、多途径投入机制。

3.技术力量整合。配备了科技服务直通车,建立了由国家、集体、企业、个人广泛参与的新型科技推广服务网络体系。

(四)加强培训服务,提高操作技能

1.以会促训。聘请国内知名食用菌专家和技术骨干,采取集中培训技术人员、分点培训农户等方式,常年开展技术培训。

2.以现场示范促培训。如建设了韩庄乡食用菌百亩示范园、白营乡优良食用菌品种示范区,培养了一批既能承担科技研究,又具有实际成果推广的食用菌示范园5处。

3.以科普宣传促培训。投资建设了农业技术培训中心,与广播电视局联合开办了《农业天地》、《新农村》科普专题栏目。采取举办科技活动周、科技下乡、培训班、电视讲座、现场指导等多种方式,常年开展科学技术普及活动,年受益人数达5万人次以上。

(五)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外开放

1.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建立土地集约供应保障体系,对于符合循环产业发展方向的重点项目优先保障其建设用地。

2.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加快道路交通、给水、排水、供电、通讯等为主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学校、医院、商业、公共服务等配套设施的完善,为企业入驻创造良好的前期条件。

3.实行多项优惠政策。尤其是对产业集聚区内的企业,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应上缴的有关税收实行减免、提留、返还或奖励等。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费用,允许据实部分或部分计入管理费。对投资较大的企业、引进外商外资、高新技术产品、高附加值产品等,可给予更多优惠。

4.强化国内外招商引资。结合循环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主动上门联系,重点引进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投资密度高、产业关联度高、污染低、消耗低的投资项目。

三、启示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是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是解决环境与发展矛盾的治本之策。通过一系列举措,汤阴县循环经济发展已经有了良好基础,尤其是在推行清洁生产和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这对其他地区循环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按照循环经济的基本理念,综合研究经济社会各领域、各层面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的基本规律及作用,明确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及保障措施,突出规划目标的可行性和规划内容的可实施性。既要统筹规划、整体协调,又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二)明确各部门的职责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多个部门、机构的协作,全社会共同行动,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启动,在这种情况下,仅一个部门单位是难以支撑的。应尽快明确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在推进循环经济工作中的分工、责任和义务,明确全社会推行循环经济的途径和方向。

(三)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河南是全国的农业大省,也是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然而,长期的高强度生产使河南农业面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耗竭等问题,迫切需要转变发展模式,走高产、高质、高效、循环、再生的循环型农业生产方式。要重点加快农业优质基地建设,发展节约型种植业和集约型养殖业,全面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广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模式,加快循环经济技术、现代农业、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

(四)全方位构建循环经济体系

循环经济发展主要集中在三个层次:企业层次、园区层次和社会层次,即要构建小、中、大三个循环体系。“小循环”,是在企业内部推行清洁生产,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减少产品和服务中资源和能源的投入量,从源头上实现污染物产生量的最小化。“中循环”,指根据生态学原理组织生产,在企业相对集中的地区或开发区建设生态集聚园区,把上游生产过程的副产品或排放物用作下游生产过程的原料,形成企业间的资源共享和副产品互换的产业共生组合,尽可能做到污染零排放。“大循环”,要在社会层面大力发展绿色消费市场和资源回收产业,将周边为聚集区提供原材料的农户、企业等均纳入循环经济圈,完成“自然资源――产品与用品――再生资源”的闭合循环回路。

(五)提高公众参与循环经济的意识

发展循环经济涉及的是全体公民的利益,必须要有公众的自觉参与,才能把循环经济的法制规范转化为普通的道德准则和广泛的社会行动。与汤阴的情况一样,目前我国很多地方循环经济工作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企业和产业示范园区,忽视了循环型社区的建设,缺乏对居民参与循环经济建设的引导和扶持。群众的循环经济意识薄弱,社区节能减排的管理滞后,居民参与循环经济建设、参与环保的热情不高,很难形成全社区倡导循环经济的良好氛围。因此,要积极利用网络、电视、报刊等多种媒体,广泛开展宣传,扩大公众参与力度,加强社会公益组织的能力建设,鼓励公众及社会公益组织参与生态和环境保护事物的决策、管理和监督,逐步树立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

参考文献:

[1] 文春波,闫雷,等.河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24):186-187.

[2] 魏澄荣.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2):27-29.

[3] 陈凤霞.循环经济和生态省建设[J].中国科技信息,2006,(2):30.

[4] 屈晶.河南省循环经济研究[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09,(2):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