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学英语公共课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大学英语公共课跨文化意识培养非常重要,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原则,要树立语言平等观和文化平等观,树立文化自觉意识,在大学英语公共课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第一,转变观念,增强教师跨文化意识。第二,拓展方法,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第三,优化课程,提升学生文化学习兴趣。第四,加强引导,培养学生文化阅读兴趣。
关键词:大学英语 跨文化意识 原则
跨文化意识(Cross-cultural Awareness)作为二语习得中的重要概念,在大学英语授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07年9月,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要求“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因此,在大学英语公共课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掌握一种具体文化的知识和能力,同时还要培养学生了解跨文化交际的普遍规律,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获得非语言交际的知识和技能。
一.跨文化意识的发展渊源
跨文化意识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包含很多要素,涉及很多层面。美国学者Jennett & Dantini对跨文化意识培养作了较为全面而具体的阐述,他们认为跨文化意识包含三成含义:超越民族中心主义思想的能力、善于欣赏其他文化的能力以及能够在一个或多个文化环境中恰当表现的能力。刘玉纲认为人际间的交流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的,一是言语行为,二是非言语行为。非言语行为包括所有人际互动中所交换的各种行为信息,美国学者 Fayes 博士认为,人们的跨文化意识的文化内涵包括:直接文化(immediacy)、性别文化(gender)与权力差异文化(power distance)。
所以,大学英语公共课教学要针对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差异最大,最能导致交际失误的非言语行为,即身势语(kinesics)和体距语(proxemics)进行重点分析,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文化的时空观。大学生在此基础上,了解更多的文化群体,掌握文化和跨文化交际的普遍规律,增强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培养跨文化意识的原则
(一)建立语言平等观和文化平等观
在大学英语公共课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文化差异导致两种文化接触时产生碰撞和误解是正常的。在教学中,要强调平等意识,参与交流的各方在对话过程中都应享有平等地位;都应反对片面的权威或对真理的独占;都不应该固执己见或差强人意。要教育学生重视西方文化,但不应该唯西方文化是从。东西方文化交流本着彼此尊重的原则,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对话和交流,相互吸收、相互融合,在比较中鉴别,在互动中发展。
(二)培养文化自觉意识
费孝通先生对文化自觉定义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所谓自知之明,首先要弄清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什么,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进行文化对比、导入中国文化,以中国文化为自豪,并学会怎样用英语表达,把优秀的民族文化推向世界,积极主动地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精华,让学生了解世界、了解中国;并通过英语教学,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
由于人们对本族文化大都处于一种潜意识接受的状态,不经过有意识的引导和刺激,人们很少会对自己赖以生存的文化进行反思,即使偶尔有这样的冲动,因为文化因素纷繁复杂,常常也无从下手。文化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增强学生对自己本族文化的意识和理解,这样有利于消除或减弱民族中心主义思想,客观认识自己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从而培养一种开放、灵活的思维方式。
三.培养跨文化意识的方式
对大学英语公共课教学来说,对英语的文化学习早已被语言学领域的各个流派所认可,很大程度上,英语教学的过程既是一个语言学习的过程,又是一个语言使用过程,更是一个文化学习的过程。
第一,转变观念,增强教师跨文化意识。在目前的大学英语公共课课堂,教师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如果教师只把重点放在语法和词汇教学上,学生就不可能学会语言的实际运用,也无法获得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要求授课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观念,切实认识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把文化教学应该成为外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对学生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应该和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培养相结合,把社会文化知识内容贯穿到语言教学的全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既拥有了用英语获取信息的能力,又获得了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能够对文化差异正确理解,养成尊重不同文化的态度。只有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文化素养提高了,才能有效地进行跨文化比较,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第二,拓展方法,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课堂教学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具体而言,可在大学英语公共课堂教学中实施以下方法:一是对比法。即将英美文化中的形象和标志与自身文化的相应内容进行比较,其中包括名人、建筑、风俗习惯等,以此来增强学生对文化概念的理解,如南京的长江大桥与旧金山的金门大桥,中国的春节与西方的圣诞节。又如,中国人喜欢以对方为中心考虑对方的情感,如:你感觉怎么样?你想要什么?而西方人往往从自身出发,如“Can I help you?”“What can I do for you?”。二是实物讲授法。教师可搜集一些能代表中西文化的实物,如笛子和小提琴、旗袍和西服、中药和西药等,也可找一些普通的实物对比,如邮票、报纸等。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目的语文化。三是任务教学法。教师在讲授文化知识时,首先设计好教学任务,并指导学生合作完成。例如涉及自由女神像(Statue Of Liberty)这个主题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陈述自由女神像的历史渊源和象征意义等。这样学生在课前就可以分组查阅资料,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四是讨论法。即定期就课文涉及的内容和新近发生的中西文化现象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自由言论。比如通过活动来讨论两种文化的寒暄方式、时间观念、购物习惯等。进一步强调文化与语言的密切关系,强化学生英语学习的跨文化意识。
第三,优化课程,提升学生文化学习兴趣。要构建“基础英语教学+文化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大学英语公共课教学框架,在新的理论框架指导下,外语教学将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而且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提高学生分析、理解、欣赏和使用语言的能力,成为具有多元文化意识的跨文化人。外语教学并不是要求学生放弃自己原有的文化价值取向而去接受另一种文化价值,而是要把学生置于两种文化之中,要学生懂得如何去做,如何去沟通,在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的互相作用下,既了解和掌握目的语国家的社会与文化,又能用目的语解释中国的社会文化现象,成为两种文化的沟通者。
第四,加强引导,培养学生文化阅读兴趣。在大学里,英语教学的课时非常有限,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广泛阅读西方英语文学作品、报刊杂志和时事评论等材料,从中吸取文化知识,增加文化素养,拓宽西方文化视野。好的文学作品能生动、具体、全面地反映一个时代的风俗文化、价值取向。同时,读文学作品时,很容易进入作者所营造的氛围,亲身体验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意识中就能最好地汲取文化营养。同时要定期组织一些英语专题讲座,邀请学校归国留学的教师或外籍教师来介绍一些文化习俗方面的知识,举办外语影视或音乐欣赏会,更多地了解英语国家的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的状况,从而能更真切地去感受西方文化,进而学会去欣赏。
参考文献:
[1]Byram, M.1999. Cultural Studies i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Clevedon, U.K: Multilingual Matters.
[2]Hall, E.T. 1996. Beyond Culture. New York: Doubleday.
[3]刘玉纲.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作者单位:东莞理工学院文学与传媒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