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小学数学课堂离不开“经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学数学课堂离不开“经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生活中学生接触了方方面面的数学问题,课堂上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出发,激活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调用已有知识经验,创设课堂活动,让他们在参与中获得体验,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开展好课堂教学。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建构 生活经验 知识经验 活动体验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从现实出发、经过反思达到“数学化”的。“现实”就是学生的“经验”。一方面,它表示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这对他们理解数学知识是重要的。另一方面,它又表示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活动过程,并且是在活动中获得的体验。数学教学应从经验出发,建构属于学生自己的数学。从学生的经验出发,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数学知识经验,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来同化和顺应新的知识与经验,让孩子在“做数学”的过程中,主动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体系。

一、注重孩子的生活经验

孩子的生活经验很大程度上是原始的、粗浅的、局部的、零散的,甚至是不准确的、不科学的,但却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学生的数学学习与生活经验紧密相连,他们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经验的激活、利用、调整和提升的过程。数学课堂如能好好把握这些生活经验,会有不寻常的收获。

案例一:我来说加法——激活经验

一位一年级教师教学加法时,随手在黑板上画2个笑脸,又画了3个笑脸。请小朋友问一个加法问题。其实很简单,“左边2个笑脸,右边3个笑脸,一共有几个笑脸?”

没想到第一个小朋友一开口,老师就乐了。“操场上有2个小朋友在玩,又跑来3个小朋友,请问现在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在玩?”多么生动的画面啊!

第二个小朋友说:“老师第一天给我2张笑脸,第二天又给我3张笑脸,请问我一共得到了几张笑脸?”全班小朋友齐答:“5个!”老师忙说:“真棒!”

第三个小朋友说:“星期一和星期二我很快乐,后3天我也很快乐,请问我一共快乐了几天?”老师说:“希望你天天都快乐!”

没想到,孩子们可以把数学变得如此生动。加法在孩子们的眼中,有这么多的诠释。

数学材料的提供,情境的创设,要给学生遐想的空间。有生活情境、经验的触发点,他们理解的数学会更丰富和生动。特别对于低年级的孩子,他们本身就生机勃勃,充满思考与想象。

二、注重孩子的知识经验

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很多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引申或以经验为前提的。因此,教师要善于使孩子头脑中的数学知识网络活跃起来,使数学教学活动建立在孩子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促进知识的迁移。这对于孩子思维能力的培养,学习方法的形成有积极的作用。

案例二:乘法的认识——调用经验

师:“比比看谁写得好。5个5相加。”师:“10个3相加。比比看谁写得快!”(生一分钟内写完。)喊:“太麻烦了!手酸死了!”(黑板上的一个学生写错了,多写了一个3。)师:“黑板上的同学写对了吗?”生齐喊:“对!”(师不做声,学生再次仔细观察才发现,原来多写了一个3。)师:“刚才怎么没发现呢?”生:“3的个数太多了,没仔细看。”生:“写完之后要仔细检查才不会错。”生:“这样写太麻烦了!”师:“是吗?那如果让你们写100个3相加呢?”生:“那要写多久呀!”生:“肯定很容易写错!”生:“写完手也累断了!”师:“100个3相加。用加法表示太麻烦了!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学习一种新的计算方法——乘法。”

设计意安排听写加法算式的活动,巧妙地呈现了乘法与加法之间的联系。孩子在听和写的过程中,亲身感受到相同加数连加用以前学过的加法算式表述很繁琐,探索乘法的热情就油然而生。孩子体验到了乘法运算的必要性和来源,产生了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三、注重孩子的活动体验

数学教学中,让每一个孩子参与到活动中,重视他们独特的活动体验,不但能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内化,而且还可以有效地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孩子的学习目标,使教学活动转化为孩子富有成果的学习活动。

案例三:认识物体——获得体验

师:“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手中的物体,你有什么感受?”生:“长方体摸起来尖尖的。”师:“还有谁摸起来也尖尖的?”生:“长方体有角,圆柱没有角。”生:“圆球摸起来圆溜溜的,滑滑的。”生:“球像一个不听话的小朋友到处乱跑;圆柱站着不会跑,一躺下就很会跑;长方体、正方体都不会跑。”生:“圆柱上下是平平的,旁边是弯弯的;球圆滚滚的。”

让学生感受圆柱体特征的过程,是教师不能代替的。对于成人来说,他们的感受肯定和孩子的感受不一样。所以,这是属于孩子自己的体验,这种体验使他们加深了对物体的认识,对于他们空间观念的形成非常有益。

关注孩子,不断地创造机会唤醒孩子的各种体验,使数学学习内容生活化、经验化,让我们的孩子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建构他们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体系。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地走进数学,理解数学,应用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