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对中国大学校训的研究与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中国大学校训的研究与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校训是一个大学突出办学理念和办学精神的集中表述,是学校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高度浓缩,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对中国大校训的探讨与研究,本文根据校训的缺陷与不足之处,相应的提出了一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大学校训应该遵循的发展原则和趋势。

关键词:大学 校训 发展 中国

校训就是对学校教育理念以及治学风格的高度概括,是学校办学目标的集中表现,是对学校教育起引导与警示作用的座右铭。在中国,很多大学的校训都是直接的刻在校门口醒目的碑石上的,它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改变着学校师生们的观念以及行为,正是因为校训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对我国高校的校训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当今的中国大学的校训中存在的一些缺陷与不足之处

校训是着意建树学校特有精神的表彰,是要求全校师生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但是通过对我国目前高校校训的观察与分析,发现我国校训中还存在着很多的缺陷与不足之处,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1.1大学校训之间的抄袭和雷同现象严重

目前,在我国已有的高校校训中,存在着严重的抄袭和重复现象,有些高校的校训不单单是用词完全一样,甚至连排列组合的顺序也是一样的。根据所统计的高校校训来看,“求实”与“创新”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词,占所调查院校的41%左右,其次是“团结”与“勤奋”两个词,它们占所调查院校的33%左右,此外“严谨”和“求是”所占的比例也不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非常复杂,它淹没了大学自身的个性,不利于其特色的形成与发挥。这样将会严重影响到各高校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并且,最终可能会阻碍大学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要十分警惕这种雷同现象所带来的负面作用。

1.2我国大学校训的相对稳定性较差

从我国知名高校的校训演化史来看,校训应该要具有一定的相对稳定性。因为它不单单会影响全校的师生们,还会影响到社会上的其他一些人士,此外校训还可以广集校友,而这正是扩大学校影响、提高学校名誉的无形手段。但是,很多高校却频繁地更改校训,例如湖北大学就是这样的,最早它的校训是“日思睿,笃志行”,但是,没过多久,就把其改为了“团结、进步、老实、朴素”,接着又将其改为“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直到2004年,在学校领导的共同商议下,最后才把其确定为“日思日睿,笃志笃行”这八个大字,这样频繁地更改校训,或多或少会在一定得程度上影响校友对母校的认同感,还会直接影响到校友与母校之间的联系。当然,并不是说,校训一定不能更改,虽然校训需要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它应该在继承原有校训的基础上、根据时展的要求,再做出适度的调整。

2、针对我国大学校训的不足之处,提出一些相应的意见与措施

校训是学校办学思想、文化精神、办学特色等的内容的集中体现,也是众多师生、校友以及有关人士集体智慧的结晶。现代大学的校训更应该注重阐明学校的办学理念、突出学校的专业性质以及办学目标,使学校能够更好的顺应时代与社会发展的要求。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2.1大学的校训要有自己的个性与特色

校训要有自己的特色,不能人云亦云。在我国的校训中,有些词语的使用频率是比较高的,例如“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等等,校训的确立不应该太追求大众化的东西,如果各高校都订立相同的校训,那么,这就有可能会淹没学校的办学理念与办学特色。同时,学校的校训还不应该过分的追求句式与格式上的规范、统一。不应该过分的追求文雅和经典的出处,更不应改脱离学校的实际情况而向社会征集一些华丽的词藻和雅句,而是应该寻找一些实事求是的、能够很好反映学校特色的朴实的词句。

2.2校训的文字、内容要相对稳定、精炼以及简洁

学校的校训犹如企业的宣传文化,要起到宣传的作用。它对外的作用是宣传、扩大学校的声誉。对内的作用自然就是宣传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对师生的任务要求。

首先,如果学校的校训经常变更的话,这不仅严重影响着社会上有关人士对学校的认同感,还有可能导致学校师生对学校办学理念以及目标的怀疑甚至否定,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学校不应该经常更改校训。

其次,校训的文字不应该拖沓冗长,因为那样反而会使校训的效果背道而驰。造成学校校训内容承载较多的原因可能是,学校把许多本应该是属于学校守则的内容强加到校训中来了,本意虽然是想突出这些内容的,殊不知却画蛇添足了。因此,学校在订立校训的时候,应该尽量使用一些简洁、精炼、易懂的文字。

总而言之,校训是学校着意建树其特有精神的表彰,是树立优良校风的行为准则,是学校办学传统与办学特色的应然之风,理想的校训应该是既寓意深远,又深谙办学理念,既出点有据,又暗合时代精神,既饱含良好愿望,又切合实际运用,既追求崇高品格,又体现社会责任的校训。

参考文献:

[1]纪树立. 科学知识进化论[M].北京:三联书店,1987.

[2]陈泓. 大学校训的思考[J/OL].饮水思源网站,http//bbs.sjtu.省略/bbstcon,board.

[3]蔡元培. 中国现代大学观念及教育趋向[A].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4]冯友兰. 中国现代哲学史[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5]陈至立. 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词[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