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正邪”门与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都有两面性甚至多面性,有真善美的一面,就有假丑恶的一面,有正义就有邪恶,有正面就有负面,等等。人类之所以能够走向一个又一个文明,从大的方面而言就是“正”的一面不断战胜“邪”的一面,否则这个社会就会混乱。同样,主流意识不能主导这个领域的思想意识也是混乱不堪。高考作文改革已经推进了若干年,大的方向是定的,但是改到哪里就莫衷一是,没有一个顶层设计,高考作文试题就显得很混乱,可以说很多时候只是变变花样,看是光怪陆离,光彩四射,令人眼花缭乱,其实根本就没有触动思想意识实质的东西,穿新鞋走老路,这一点从浙江2014年的高考作文试题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浙江作文试题共分三段,第一段是门与路的关系:“门与路,永远相连。门是路的终点,也是路的起点。它可以挡住你的脚步,也可以让你走向世界。”第二段是一个例子,阐述大学的门与路的关系:“大学的门,一边连接已知,一边通向未知,学习、探索、创造,是它的通行证;大学的路,从过去到未来,无数脚印在此交集,有的很浅,有的很深。”这两段是作文试题的实质内容。第三段则是一个要求:“综合上述材料,结合你的所感所思,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这个试题为什么在我的眼中就成了“正邪”交织、玩文字游戏、穿新鞋走老路了呢?
首先我们从表面来看,第一段相当好,就是我们生活中的一段文字,大家都知道,比喻性、象征性、思辨性。依据这段文字完全可以写出很多优美的文章,这也是浙江这些年本来要追求的。我原来发表过一篇题为《洗尽铅华,回归本真――浙江省高考作文命题变迁透析》的文章,总结了浙江省这些年的高考作文的特点:“从2004至2007年算作是第一阶段,以思辨性作为考查的思维方式,以套路似的“文化散文”作为主要文体,来彰显“文采”,特点是高度、深度、炫目、务虚、玄虚;2008至2011年算是第二阶段,以思考多元化作为考查的思维方式,以文体多样化代替单一性,特点是务实、质朴、深情、细腻、本真。克服了第一阶段的许多弱点,尤其是宿构、套作。一直到2013年作文试题也都是水平很高的,如果以第一段来作文,我想不仅符合改革的大趋势,也更符合时代的大趋势,也与浙江前些年的作文试题一以而贯,这是正道,也即是我的题目中的“正”。
问题就出在这第二段和第三段文字上,我们先看看周武忠老师的评价:这道作文题如果砍去后半部分关于大学的门与路的阐发,效果会更好。因为后半部分一是它不接高中生的实际。大学生活对于高中生而言属陌生领域,高中生对之缺少生活经历和真切体验。二是加大了操作的难度。如果写议论文,那就要举出反映在校大学生生活事例来论证,可是这方面的材料相当匮乏,而且把“门”与“路”这样一道内涵深广的题目硬生生局限在大学生活这道篱笆门内,未免格局太小;写记叙文也不易,除非考生能在短时间内想出妙招,描述自己的哥哥或姐姐的大学经历,否则只能虚构。如此一来,那就只剩下夹叙夹议类的散文一类,但这一类文体对考生知识的广度、思考的深度还有文笔的要求都很高,精于此道的考生实在不多。
吴晓茅老师也认为:美中不足的是命题的规定性还不够明确,表面上看它有“大学的门”“大学的路”这样的信息暗示,但理性思辨能力不强的同学不易写出有内蕴的文章,容易流于空洞无物,而长于描述的同学要是没有“构筑”故事的技巧与能力也难以写出出彩的记叙文字,更不用说思想性了。
也就是说这个材料是多余的,出题者有些做作矫情,有些异想天开。
我为什么要用“邪”即是“邪恶”的意思来说这个作文题呢?因为两个地方开了一个“恶”头,又成了钳制考生思想的枷锁,这不是扣帽子。这第二段文字两位老师的评价仅仅是从考生能不能写,写得好不好的角度去分析的,其实这段文字根本就是子虚乌有。我们可以想一想,如果把它换成另一段文字:写作的门,一边连接家庭,一边通向未知,在爱丽丝・门罗最早的写作生涯中,孩子睡着之后,在等待烤炉间歇的时候是它的通行证;写作的路,从过去到未来,无数脚印在此交集,有的很浅,有的很深;“小说不像一条道路,它更像一座房子。你走进里面,待一小会儿,这边走走,那边转转,观察房间和走廊间的关联,然后再望向窗外,看看从这个角度看,外面的世界发生了什么变化。”请问这样一换,材料也是可以的,难道我们还去写如何成为门罗或者就写门罗的成功门路抑或写成为作家?如果换成爱因斯坦、巴菲特、马云……难道我们非要写他们不成?所以说这段文字是“邪恶”的,它为高考作文出题乱凑作文材料开了一个恶例。
第三段文字是把前两个材料连接起来的,看似简单,却是最要命的地方:“综合上述材料”,这延续2013年浙江作文话语,但是正是这个话语使作文试题充满狰狞的面目,因为它和去年的不是一个类型的材料了,还生搬硬套,考生无所适从。只写门和路,会因没有“综合材料”而分数不高;写“大学的门和路”又不知如何下手,所以只好大篇幅地去写“门和路”,结尾联系一下“大学的门和路”,这也就是今年浙江作文没有优秀作文的原因。
其次我们来看看这个材料反映出来的实质性问题。前面论述过,这个作文试题表面反映出来的材料的子虚乌有、囫囵吞枣,连接材料用语的生搬硬套、生吞活剥,看似给了考生自由的写作空间,“自拟题目,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其实根本没有角度,就是千文一面了,死死地绑在了大学的战车上,最终没有什么优秀作文。如果我们把“综合上述材料”改成“依据上述材料,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那该多好呀!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肖远骑说,近年来的高考作文,越来越重视对人生和社会问题的思考。这些思考的背后是学生文化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思考人生、认识自我。因此,我们的语文教育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文化对话,在陶冶学生的情感中激发写作驱动。这才是方向。
我还是要说,“一个高质量的作文命题,是能彰显语文教学的育人目标”,“一个学生的人文素养绝不是他能写一篇充满华彩的文章就能体现,更要有对人生的广度、生命的厚度的人文思考”。高考作文命题,立足学生,基于生活,不想当然,不搞噱头,坚持本真,全面兼顾,切实贯彻新课程理念,就一定能赢得广大考生的肯定,我们的高考作文命题改革就一定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海盐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