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上海市建立最低工资标准动态化长效调节机制意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上海市建立最低工资标准动态化长效调节机制意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国内外有关最低工资标准研究主要是静态研究和短期效应研究。有必要从动态的、长经济周期角度研究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一个长效的最低工资标准机制的必要性和意义。研究最低工资标准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最低工资标准;调节机制;动态化;意义

1.国内外最低工资标准研究现状述评

1.1 在国外,从1938年美国联邦有关最低工资的法规颁布实施以来,一直存在着劳动经济学和劳动立法的争论。争论的中心议题是最低工资制度的就业效应。反对者认为具有负影响;而支持最低工资立法的学者证明最低工资标准提高不一定就是就业破坏,最低工资的提高带来的正面影响超过了其负面影响。

在各国政府都普遍立法,但在权威性的劳动经济学著作和教材中却普遍反对。他们认为对工资报酬实行最低限价虽然旨在减轻贫困和实现公平的劳动收入标准,但这种帮助穷人的干预是以价格管制并用法律手段来强制规定高于市场均衡价格的工资标准实现的,故其效果未必符合其立法的初衷。他们的理论基础是克拉克(J·Clark)的边际生产力理论。明塞尔(J·Mincer)是第一位使用简单而易于操作的经济学模型来系统解释劳动力市场行为的经济学家,他区分了工资增长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并将之应用于劳动力供给变动的研究,他还关注劳动流动现象。

不少国外的劳动经济学家还从经验和实证的角度,对最低工资制度进行了大量统计分析,以求失业效应。他们进而认为,实施最低工资之后,会使得未就业的青年人的利益受到侵害,有时也包括一些妇女及有色人种的劳动者。

1.2 在我国,1993年最低工资实施,1994年《劳动法》更明确规定了实行最低工资制度,2004年我国政府又进一步修订。全国各地也按照规定提出并提高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

在国内有相当部分的学者实质上也是反对实施最低工资制度的。代表性的官员、学者有:张五常认为最低工资结果使得下层工人找不到工作;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只上不下,降低了中国企业的竞争力。薛兆丰认为最低工资法不可取,“最低”的规定是多余的。卢光霖说“政府要改变职能,最低工资标准就别再搞了,更多人有份工才最重要。”最低薪水应由市场决定。人保部也表示(2008)暂缓调整企业最低工资标准。

支持者有:李守镇认为企业经营者应该从长计议,集中精力调整产品结构、开发品种、调动职工积极性,不要总在职工的劳动报酬上打主意;郭军:取消最低工资是一种倒退;马光远:最低工资标准恰是经济复苏之必需。刘植荣认为85%的人应该涨工资。

反对者和支持者理论上莫衷一是,他们运用了不同的理论得出了不同的甚至相悖的结论。因而国内学者更多地转向了对最低工资标准的实证研究。

在这些实证研究中,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全国范围为研究对象,一类是以地区为研究对象。以全国范围为研究对象有:李晓芳(2006)分析出我国最低工资制度对农民工就业有正影响。罗小兰(2007)分析最低工资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发现最低工资的增加对就业的影响存在一个阈值区间。张凌( 2006)研究最低工资对青少年就业的影响。石娟( 2009)研究最低工资对我国就业总水平的影响,也分析了东部、中部和西部不同地区不同的区域就业效应;以地区为研究对象的有:韩兆洲等(2007)分析了深圳市的最低工资,发现在当前水平上,最低工资标准的适当提高不会对失业产生显著影响。王梅(2008)基于深圳市劳动力市场二元分割提出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将加大劳动力的转移,并没有导致就业量下降。周培煌等(2009)指出最低工资每上升10个百分点,将导致广东制造业就业下降6.64个百分点,具有较强的负就业效应。傅端香、石美遐(2009)对北京市就业效应进行研究。陈叶等对南京进行分析。韩兆洲等对“广东省最低工资调查研究”。罗小兰(2007)分析上海市最低工资水平提高与农民工就业之间存在正影响关系。韩琳,吴忠(2008)仅仅分析研究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对上海最低工资调整的影响。

综述,在理论上,反对者所运用是西方经济学的工资理论,脱离了中国国情。纵观他们的建议,其基本思想就是在金融危机的特别时期,通过压缩劳动者的薪酬待遇和福利,降低企业的成本,从而减少企业倒闭的风险。有的经济学家在工资收入提高与扩大就业的相关分析中,根本不考虑宏观经济的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动态变化情况,就判定工资的上涨会减少就业岗位的需求;而支持者的观点中往往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经济理论的论证分析。

在实证分析上,主要是从全国到区域,而且区域实证分析偏重短期效应,引用的数据局限于某一经济周期,故得出不同的甚至相悖的结论。研究上海最低工资标准调节机制比较少,而且基本上是短期效应,缺乏不同经济周期的长期动态研究。

2.建立最低工资标准动态长效机制的意义

2.1 理论意义:我们以上海作为研究对象,以马克思主义工资理论为指导,借鉴西方理论,以Dickens,Machin,Manning的理论模型为基础,从规模效应和替代效应的角度出发,运用经济长周期理论分析上海最低工资标准的内涵和特点以及最低工资变动的情况,政府对最低工资的政策倾斜。工资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相结合,是对工资分配理论的发展。

上海劳动力市场主要是以劳动力市场垄断竞争为条件的,我们从理论上分析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对企业就业水平可能产生长期影响,具有理论意义。

中国的劳动力市场是以劳动力市场垄断竞争为条件,我们分析最低工资标准的动态影响因素:CPI、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水平、上海市低保替代率、各个行业、工种的劳动质量和劳动强度不同,形成劳动力价值的差异性。

这些因素在经济不同周期对最低工资标准影响程度不同,贡献率不同。

2.2 实践意义:最低工资标准问题不单是经济问题而且是社会政治问题。为了创建和谐社会,使低层劳动者也能共享经济发展成果,过上有尊严而体面的生活,我们提出建立上海市最低工资标准动态化长效调节机制,提出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1)提高上海最低工资标准。(2)改革与最低工资标准政策相关的现行低保设计等。(3)提高最低工资标准。(4)改革与最低工资标准政策相关的现行低保设计。(5)加强政府对最低工资标准、劳动力市场价格信息的公布和指导。(6)改进地方政绩评价体系,将最低工资标准的执行绩效纳入到地方政府的评价体系。

3.研究方法: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

3.1 理论研究

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的工资理论为指导,同时借鉴西方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结合中国国情和上海的特色,基于经济周期和工资理论相结合,研究建立上海最低工资标准动态化长效调节机制的理论意义。西方经济学是建立在分析发达国家基础上的最低工资制度,是以完全竞争劳动力市场和买方独家垄断劳动力市场为假设条件的,而且对最低工资是短期影响。在研究中国问题时这两个假设条件都不适合。在我国和上海的劳动力供给市场,是以劳动力市场垄断竞争作为假设条件的。我们从理论上分析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对企业成本和企业就业水平可能产生长期影响。

3.2 实证分析

做实证研究前,我们运用计量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和独立性检验,目的确保研究结果的可信度。

对18年来大量资料进行聚类分析,将六种影响因素引入回归方程,做线性假设的显著性检验,找出在经济周期不同阶段最低工资标准显著性因素及其影响效果。

在数理统计方法中我们主要采用Lognormal模型拟合(对数正态分布模型拟合)、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我们对不同模型进行拟合度分析评价,确定最佳的拟合模型,建立适合上海的最低工资标准动态化调节模型和上海最低工资标准动态化长效调节机制。

调查方法:我们首先采取整群抽样方法,然后再进行分层抽样调查运用面板数据建立计量模型,考察最低工资标准变动以及对上海就业的总体影响以及对不同行业的就业影响。

另外,我们考虑到并非所有因素都是线性的可能性,有必要先进行线性处理然后再进行线性分析,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参考文献:

[1]明塞尔(J.Mincer).劳动供给研究[M].张凤林,等,译.北京:中国经济版,2001.

[2]韩兆洲,等.最低工资、劳动力供给与失业[J].暨南学报,2007(1):38-44.

[3]马克思.雇用劳动与资本.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皮埃尔.卡赫克.劳动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5]刘植荣.世界工资研究报..

[6]韩兆洲,等.我国最低工资统计测算模型研究[J].统计研究,2007(8):36-43.

[7]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令第21号.2004:《最低工资规定》.

[8]石娟.我国最低工资标准的就业效应——基于全国和地区的实证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09,31,12:8-11.

[9]韩兆洲,等.劳动工资与社会保障——广东最低工资调研与统计测算模型研究[J].经济科学,2006.4

本文系杨莲秀主持的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课题:上海市最低工资标准动态化长效调节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1BJB011)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杨莲秀(1963—),女,侗族,湖南会同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在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经济理论,在CSSCI期刊、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省市级以上刊物上独立和国际会议论文24篇,主编教材1本,作为主要参与人参编教材2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