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药治疗痛经概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药治疗痛经概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痛经是女性的常见病之一。痛经症状为行经前后或期间,小腹货腰部疼痛难忍,面色苍白冒冷汗。严重威胁患者的体力和精神,影响工作学习。根据中医药理论可把痛经原因归为以下四点:一为气血两虚, 二为气滞血瘀, 三为肝肾虚损, 四为寒湿凝滞。本文对近年来中医中药治疗痛经概况惊醒了如下综述。

关键词:痛经;中药;辩证施治

【中图分类号】R271.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8-0089-1

中医药理论中把痛经原因归纳为气血两虚、气滞血瘀、肝肾亏损、寒湿凝滞[1]。所以中药治疗痛经采用了辩证施治的方法。

1 气血两虚

女性在行经前后的表现为小腹绵作痛,月经量稀少,体乏无力,自汗,并伴有头晕目眩,脸色苍白或蜡黄,心悸失眠,脉搏细弱。则辨证为气血两虚型[2]。痛经原因是脾胃虚弱,化源不足,行经后血海空虚,气虚血滞,无力流通。

气血两虚型患者需补气养血,应用胶艾汤和圣愈汤加味:党参15g 、熟地6g 、黄芪12g 、当归10g 、艾叶10g 、芍药10g、川芎6g、阿胶12g、香附10g、肉桂6g、补骨脂10g、炙甘草6g[3]。服用10 剂后小腹痛止能眠,再服用10剂后自汗、目眩、头晕、心悸症状消失。为巩固疗效,再服用5 剂善后。

2 气滞血瘀型

女性在行经前5天或者在行经期间小腹剧烈疼痛, 时长半个小时以上,经常是阵发性绞痛,面色苍白冒冷汗,手脚发凉,经血暗紫夹有血块或肉物等,恶心呕吐,甚者会昏厥虚脱,脉涩。则辨证为气滞血瘀型[4]。痛经原因为平日心情抑郁, 经期或经期前后复伤于情志,肝气更为拂郁,郁则气滞,气滞则血亦瘀滞血海气机不利,经血运行不畅。

气滞血瘀型患者需调气活血, 化瘀止痛。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当归10g 、川芎10g 、桃仁10g 、焦三仙各10g、 红花10g 、元胡6g、牛膝6g 、香附10g 、枳壳6g、甘草6g、木香6g[5]。服12 剂后小腹绞痛好转, 又服10 剂症状减轻。月经干净后服食少量的腹逐瘀丸, 每天2次, 每次1丸, 连续服用20 天。每次月经来潮前3 天服药, 连服服用3 个疗程症状消失。

3 肝肾虚损

由于女性天生体质较弱,肝肾本虚,冲任不足,胞脉失养,精亏血少,行经时精血更为虚弱亏损,导致子宫卵巢缺少相应的营养补给,从而产生痛经。女性行经后一二日内,小腹隐隐作痛,腰髓部酸胀痛,经色暗淡之稀薄,脉搏微弱。则辨证为肝肾亏损[6]。

肝肾亏损型患者以益肾养肝止痛为主,方药为调肝汤:黄芪18g,黄精160g,白花蛇舌草150g,虎杖30g,党参20g,白术12g,白芍12g,仙灵脾9g,大枣10g,枸杞12g,甘草6g,柴胡8g,当归9g[7]。服10剂后腰部酸痛减轻,12剂后症状消失,又服10剂经量稍增且颜色转深。

4 寒湿凝滞

女性行经前后稍感小腹疼痛,形寒肢冷,经期延迟,经色紫暗并夹有血块,惧寒,手脚冰凉,舌淡暗苔白,脉涩。则辨证为寒湿凝滞型[8]。多是因女性在经期淋雨、涉水、洗澡,或者在经期食用生冷食品、内伤于寒,或在湿地,风冷寒湿的地方生活。

寒湿凝滞型需温经散寒, 燥湿化瘀, 方可用温经汤加味: 党参15g、川芎12g 、炒当归12g 、白芍12g、香附10g、肉桂6g 、小茴香3g、丹皮10g 、苍术10g 、莪术10g、牛膝10g、淡吴茱萸6g、甘草3g, 水煎服[7]。服用16 剂后形寒肢冷, 小腹疼痛减轻, 再服用10 剂后症状消失, 连服上药2 个疗程巩固疗效。

5 讨论

中医理论认为痛经的最主要原因是气血运行的不畅通,于是就形成了不通则痛的病症。之所以会气血不通,则是由于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气血虚弱,肝肾亏损这四点最根本的原因,所以应该根据病情选择不同方法进行治疗,不可一概的化瘀行血。虚性痛经应当先补而后通之, 实性痛经则应行而通之, 寒性痛经应当先温而后通之, 热性痛经则应先清而后通之, 纯虚无滞宜补养气血使气血充足则痛经自愈[9]。由于经血得温则行,通则不痛,所以治疗时所使用的用药宜偏温性。选择药物时应优先选既能够理气化瘀又可以缓解子宫痉挛收缩从而止痛的药物。痛经患者长伴精神紧张,对疼痛十分敏感,所以安定心神非常必要,在用药治疗时需配合使用镇静安神的药物[10]。此外,痛经患者应注意少吃寒凉生冷或刺激性食物。经期不宜游泳,淋雨,涉水,起居生活应有规律,避免做剧烈运动。

除了相应的有效治疗法之外,还要结合防治措施, 以预防为主,预防疾病发生, 减少痛经的发病率, 是好顶防工作的关键。在实际生活中,许多人认为痛经是一种女性经期的正常现象,而并非疾病,对其不以为然,护士病情,没有尽早诊治, 导致病情加重, 病程延长,增加痛苦。因此抓住时机, 及一早治疗是治愈本病的关键, 所以医务人员平时要作好宣传和更深入人心的研究探讨对痛经的治疗, 使对痛经的疗效取得更新的成果, 为人民的健康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照国.成培莉.中医妇科学[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2:326

[2] 乐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们卫生出版社,6 版2005:347

[3] 张军平,王筠,郑培永.对传统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问题的思考[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5(03):123-124

[4] 罗元恺 主编.中医妇科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6:78

[5] 于萍,黎清婵,谭宝莲. 附没痛经方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35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3(08):466

[6] 李立.中药加减治疗原发性痛经证属寒凝血瘀型患者50例[J].中外医疗.2009(17):211

[7] 容小翔.痛经的辨证论治与食疗[J].东方食疗与保健.2006(12):423-424

[8] 杨清慧.辨证治疗痛经的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07(04):46-48

[9] 王庆敏.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03):354-355

[10] 项心怡,刘大庚.痛经辨治体会[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8(10):1243-1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