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结构地震分析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结构地震分析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结构地震响应分析常用的方法

1.1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优点:⑴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优点在于其结合广义地震的强度、动力特征、场地以及震中距一起考虑,研究相互之间的关系。自1950年开始,该方法就广泛应用于各国建筑抗震规范中,同时也是我国结构抗震设计规范中地震作用所采用的分析方法以及计算理论基础。⑵该方法的反应谱的绘制是由国内外大量的记录最大地震响应在结构单质点体系中的行为计算而来的。从统计理论角度来说,该方法能够较为准确的算出结构在其使用期内收到地震的最大反应,在定量角度而言上较为准确可靠。这就是反应谱法尤为突出的优点。缺点:尽管反应谱法的理论比较成熟而且简单易懂。然而,局限性来源于其本质,使其有着如下不足之处:⑴尽管反应谱法综合考虑了结构动力特征所产生的共振效应,但目前的设计工作中依然将地震的惯性力当做是静力来处理,因此,反应谱理论在目前来说是准动力理论而非准确的动力理论;⑵振幅、频谱和持续时间作为地震动力效应的三要素,在利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作分析的过程中仅仅考虑了振幅和频谱,未能真实的反映地震动力效应持续的时间对结构破坏程度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恰恰是至关重要的;⑶反应谱理论的适用范围是结构在弹性阶段的地震效应。结构整体最不利的地震效应在弹塑性阶段中的体现能够用该法粗略地推算出,结构在整个地震过程的效应则无法体现。同时地震过程中各关键构件在弹塑性变形阶段的应力以及变形状态也无法反映出来,因而也无法找出地震作用下结构的薄弱环节。因此学者们可以把寻找弥补该法缺陷的方法作为今后的研究方向。

1.2时程分析法

时程分析法作为新型的抗震分析方法,开始于1960年,并逐步发展起来。其主要用于研究高层以及超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分析。该方法作为有效的分析方法,在1980已广泛应用于抗震设计规范或规程中。地震波利用时程分析法,按照时间段进行数值化后,再在整个结构体系的振动微分方程中将其带入,采用逐步积分法对结构在弹塑阶段的动力反应进行分析,求解结构在整个强震时间以及空间区域中的动力状态全过程,得出任意杆件在任意时刻的内力和变形以及出现塑性铰的顺序。地震动相关参数需要输入到时程分析法中,该参数是能反映场地的真实情况以及具有统计意义的加速度时程曲线。结构体系的动力模型综合考虑了结构的非线性恢复力特征。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相比较,时程分析方法更加接近实际情况。因而时程分析方法具有如下特点:⑴将地震力数值化,转化为地震动加速度时程曲线输入,对结构进行地震反应效应的分析,能较为全面地考虑了强震作用的三要素;⑵结构的动力性质是利用结构在弹塑阶段的整个过程恢复力特征曲线来体现,从而能够比较准确地体现结构地震响应;⑶能够得到结构在整个强震时间以及空间区域中的动力状态全过程,得出任意杆件在任意时刻的内力和变形以及出现塑性铰的顺序,从而可判定结构的屈服机制。

1.3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

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主要研究方向是研究罕遇地震力作用下,结构体系的地震效应。该法是基于抗震性能设计方法,评价结构体系在大震作用下,是否满足“结构不倒塌,重要构件不严重受损”的抗震性能目标。本文根据Pushover的基本计算原理进行简要的介绍,并就其在工程实例中的应用展开讨论。对高层建筑结构来说,该法是一种可行的简化分析方法。其计算过程如下:⑴建立模型、内力分析和配筋。利用程序,求出结构构件在我国现行规范中规定的荷载工况下的内力并配筋。内力分析时,梁、柱利用框架单元进行模拟,现浇板用壳单元进行模拟,模拟框架的计算简图如图1所示。⑵塑性铰的定义和设置。SAP2000可以在任意构件的任意部位布置任意数量的塑性铰(弯矩、剪力以及轴力)。各种塑性铰的本构模型如图2所示。⑶侧向加载模式以及输出模型结果。

2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结构地震响应分析的几种分析方法,得出以下结论:⑴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是目前工程应用的最广泛的方法,其实用性较强,但缺陷是不能准确的反应结构进入塑性阶段的地震效应;⑵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是主要针对结构在罕遇地震力作用下的地震效应的分析方法。该法是基于抗震性能设计方法,评价结构体系在大震作用下,是否满足“结构不倒塌,重要构件不严重受损”的抗震性能目标。但其计算原理以及模型较为复杂,对人员以及计算机的要求较高,因此并未广泛的应用在工程实际中。综上所述,在今后的工程应用中可以着重从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法着手,提高设计的精度,减少因为计算而造成的工程误差。从分析角度而言,可以加大分析力度,使得分析方法简单易懂,更适合工程应用。

作者:张逸生 单位: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