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糊涂面与偃师人的不解之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糊涂面与偃师人的不解之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偃师,历史悠久,上溯可到夏朝。偃师因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东征伐纣,在此“息偃戎师”而得名。历史上先后有夏,商、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七个朝代在此建都,是国内已知建都朝代最多的县级市。偃师是唐朝高僧玄奘和北宋名相吕蒙正的故乡,市内有全国闻名的东汉太学遗址和灵台遗址,以及商汤王冢,伯夷叔齐墓、吕不韦墓、齐田横墓、王铎墓、颜真卿墓、唐太子李弘冢、杜甫墓等:张衡、蔡伦、班固、王充等历史人物都在这里成就了伟业英名。

踏上古老的偃师大地,只要是中午或晚饭时分,无论您走进哪家宾馆饭店、出入哪条大街小巷、敲开哪户寻常百姓的大门,几乎都会被一种妙不可言的气味所包围浓郁的蒜香掺和着淡淡的芝麻香,夹着“呼噜呼噜”地响声。那么这时候我就要恭喜您了,您已经与糊涂面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

糊涂面在我们偃师甚至河洛大地都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至于由何人发明,始于何年,这大概是个连民俗研究专家也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十年前由农村步入县城,我在一家宾馆作了一名厨师。有幸的是,在宾馆中受师傅的言传身授再加上自己的悉心体会,我终于深得糊涂面的制作精髓。其法大致如下:

首先要预备好手工精心擀制的韭叶面,在锅开时抖散下入沸水内,稍煮后放入新鲜的时令菜蔬及切得均匀的胡萝卜丝和油炸豆腐条,调好味起锅前再勾入炒过的玉米面,起锅后再将置入豆油的炒勺上火炒制蒜末和芝麻,待颜色变黄出味时,“嘭”地一声倒入面锅里,最后盛入碗内时再撒上一把煮熟的绿豆和花生米。此刻,一碗香喷喷、红绿相间、诱人食欲的糊涂面便做成了。当时宾馆的领导曾颇为风趣地将这种做法总结为“三有两炒一把握”,仔细想来不失为一种高度的概括。

其实像这种极为平常的主食在偃师家家户户都能做,宾馆的糊涂面与家庭的做法大致相同,只是用料更加讲究。不过要想做出一锅色香味俱全的糊涂面来,也是要见真功夫的。就说这最基本的技巧如面的擀制,要擀出厚薄均匀、筋道可口的上乘面条来,还非得有一番功夫不可。再者如糊涂面的稀稠程度,也非初学者所能掌握的。这其中的诀窍不是光靠师傅教就能会的,还要亲自操作,在操作中用心体验才行。

十年弹指一挥间。十年后的今天,当有人问起,我在宾馆里最拿手的饭菜是什么,宾馆里最有特色的小吃是什么时,我都会理直气壮地一并作答:“糊涂面。”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糊涂面几乎是前来就餐客人的必点佳肴,客人们都说它是桌上的“压轴戏”。这一点也不为过,遍尝山珍海味的客人撤席前莫不以吃碗糊涂面为最大的幸事。有人甚至慕名而来,别的不吃,单点糊涂面。一时间,糊涂面声名远播,威名大震。是何缘故使这一寻常的家常吃食重又焕发了如此盎然的生机?

单从字面上分析,“糊涂”一词当属贬意。但自从清代的郑板桥传出一段“难得糊涂”的佳话后,这“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便成了哲理妙语流传开来。据此看来,“糊涂”不仅非贬意,反而是芸芸众生一种孜孜以求的境界。人们对糊涂面的这般喜好,有些追求超越的意思,差不多有点“附庸风雅”的味道了。郑老先生在当时若也来上这么一碗糊涂面,估计该不会长叹“糊涂”其难了。

细细盘算开来,一桌美馔佳肴吃下去,兴犹未尽的客人再喝上一碗地道的糊涂面,既充实了肚皮又增加了营养,何乐而不为?老百姓居家过日子喝上这样一碗菜饭合一的糊涂面,既省却了做菜的麻烦又有了主食,岂不省事?单从糊涂面的配料和制法就能看出,这是地地道道的民间美食。做一顿糊涂面是平时百姓家处理剩菜的最佳方式。如果糊涂面吃不了也不怕,糊涂面这种东西不怕剩,上辈人还有“糊涂面热三遍,拿肉都不换”的“古训”呢。老百姓的日子过得不糊涂,知道精打细算,量入为出。于是看似糊涂,吃着一点不糊涂的糊涂面成了百姓的最爱。

偃师一家糊涂面馆门上的楹联写得好:“碗中天地宽,面里扭乾坤。”糊涂面虽属祖国饮食文化中的“沧海一粟”。如今看来也是别有一番洞天了。

您得空也来“糊涂”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