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张丽春:“隐居”练习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张丽春:“隐居”练习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03年的时候,一年只有三场比赛可打,中国职业女选手根本不能称作职业选手。因为受到职业身份的影响,这些选手又无法参加业余比赛,职业选手获得锻炼的机会就更少。国外的女选手可以凭借获得的奖金度日,然而中国职业女选手只能埋没在球场和练习场上,依靠教球艰难维持生计。

“我不再觉得压抑,就是很平常地看待它。虽然目前高尔夫职业球手生存状况不好,但高尔夫是我生活的主题,我的生活就是高尔夫,和一般人过日子没什么两样,只是术业有专攻罢了,没什么特别。有时候连续打球,好几天下来,成绩不太理想,我也不急,这是一个过程,强求是没用的,我接受它。”1997年就成为职业教练的张丽春显然已经开始适应了教球的生活,尽管她依然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女职业球手,“我经常有意识地去引导我的学生,我希望他们方方面面都过关,综合着发展,看着他们日益进步,我特别高兴。”

白天打球,教球,晚上看球,张丽春似乎很满意现在的教练生活。回想起过去的高尔夫职业女选手的经历,张丽春觉得有点不可思议。

2003年的时候,一年只有三场比赛可打,中国职业女选手根本不能称作职业选手。因为受到职业身份的影响,这些选手又无法参加业余比赛,职业选手获得锻炼的机会就更少。国外的女选手可以凭借获得的奖金度日,然而中国职业女选手只能埋没在球场和练习场上,依靠教球艰难维持生计。

缺乏比赛,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国职业女选手的竞技水平和正常的训练。曾经去美国橡树谷训练,并参加美西女子职业巡回赛的张丽春,在回到国内之后一直没有训练。转入广州长隆练习场之后,张丽春甚至都没有下场的机会。

虽然如此,张丽春仍对职业化充满信心。如今随着中国高尔夫环境的好转,中国职业女选手通过循环的、连番的比赛,竞技水平日益见长,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2006年中升雷克萨斯高尔夫精英培训班启动,张丽春被诚邀为教练导师。“虽然国内的赛事以及奖金增长缓慢,但是这比前两年已经有很大改观了,女职业球手的生存状况越来越好。”张丽春说:“环境好,会使我们更加有信心。相信不久就会有完全靠打球来维持自己不断参加比赛的女职业球手。”

“我对高尔夫这项运动还是很有信心的,高尔夫在中国发展的历史不长,从目前情况来看,前景可观。如果每个打高尔夫的人都能够影响身边的人学习高尔夫,一个人带两个,三个,未来是很有希望的。虽然可能这个过程会很长。”

13年,100人

20多年的发展,国内高尔夫并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化,文化的缺失造成高尔夫缺乏良好的培养机制;而赛事奖金数量少却成为业余球手转职业的痛楚,如此种种,职业群体少也就再所难免。

相对于欧美、日本,中国高尔夫起步晚,但是20多年过去了,仅有100名职业选手对于中国高尔夫来说,委实说不过去。事实上,在2003年“非典”之前,中高协登记在册的职业球员已经有80多个,三年之后的今天,职业名单上只多了十来个而已。当“非典”时期及以后高尔夫在中国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接触、爱好高尔夫的国人呈现几何级数增长的态势,职业球手的数量却并没有大量的增加。

20多年的发展,国内高尔夫并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化,文化的缺失造成高尔夫缺乏良好的培养机制;而赛事奖金数量少却成为业余球手转职业的痛楚,如此种种,职业群体少也就再所难免。

教练参差不齐

高尔夫作为一项泊来运动,无论技术、理论、文化都是外来的。而由于发展时间

短以及国情等原因,国内对于这样运动认识并不透彻,也缺乏掌握相关知识的专业教练。尽管国内职业教练数量比职业球员多一些,但是和职业球员一样,基本都是球童等半路出家的,靠自己的勤奋和摸索而成为教练,本身缺乏高水平教练的指导,很多人自己的打球动作都不正确。另外,他们普遍学历较低,知识面不广,对国外的技术、理论、文化等的了解不多,这造成国内与国外的交流较少,存在很大差距。

近几年,由于看到这种差距,很多国外的培训机构带着他们的教练来到中国。他们的到来一方面带来了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理念,带给我们更多的先进知识,另一方面加剧了国内教练之间的竞争,有利于中国教练总体水平的提高。但是,来到国内的教练毕竟很少,水平也不是最顶尖的。而想要成为职业球手,没有技艺高超、经验丰富的师父从旁指导,靠自学成才的几率微乎其微。

我们看到,已经有很多孩子去美国接受高尔夫培训,成绩喜人,16岁的胡牧已经获得全美青少年排名第8名,获邀参加了刚刚过去的BMW亚洲公开赛,尽管没能晋级,但表现出了良好的潜质。还有年龄更小一点的如封悦、韩韧、叶剑峰、叶剑威等富有潜力的苗子,他们经过数年训练球技上也已取得长足的进步。他们的成功让我们深深体会到国内外巨大的差距,这促使中高协成立国家青年队赴美集中培训,也受到了不少效果,但毕竟这样的培训成本太大,不能成为长期行为。和国外著名高尔夫培训机构合作,引进更多的外籍高水平教练,在国内大量培养我们自己的选手和教练,这才是最经济、可行的方案,将会加速提高我们的整体水平和实力。

高尔夫氛围缺乏

目前中国的200多家高尔夫球场基本上都是会员制俱乐部,只有两家公众球场。而美国的2万多家球场中,60%以上是公众球场,其中一部分属于公益性球场,由地方政府出资建设和管理,作为当地居民的公益设施,不以营利为目的。这些公益性球场对居民收费很低,即使对外地游客来说也不高,当地居民打球基本都在10美元上下,而外地人打球也就20-30美元左右。

美国的高尔夫球人口中,青少年大约只占8%,比例不大,但是却有超过200万人,基数大得惊人。很多家庭从父辈、祖辈、甚至更早就已经开始接触高尔夫球,可以说具有高尔夫传统,青少年在家庭的影响下,很小就开始接触高尔夫,接受熏陶和训练。老虎伍兹3岁时就击出了9洞48杆的成绩。

此外,美国的赛事系统发达,世界高尔夫四大满贯中,三项是美国的赛事。这些赛事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不光是观众,还有众多实力雄厚的赞助商。他们为比赛提供巨额奖金,和球手签约,每年支付大笔赞助费,作为广告宣传的一部分。丰厚的奖金,让世界各地球星趋之若骛,也让关注高尔夫的人们疯狂不已。

大量的球场设施,长期的高尔夫熏陶,众多的赛事和奖金,这些我们现在都没有,加上职业意识淡薄,是目前国内球手人数少的原因之一。

培养机制失灵

过去,由于高尔夫只是作为招商引资的手段,高尔夫球场建设主要以外商为目标,而且数量少,规格高,只给国人留下“贵族运动”的印象。由于不了解,以前从国家到个人都没有从小培养高尔夫球手的意识。现有的职业球员和即将准备转职的业余球手基本都是半路出家,从球童等球场工作人员和体育学校出身,由于工作、学习等原因,接触到并喜欢上了高尔夫或是认为它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从而走向高尔夫之路。由于经济条件、教练资源、训练水平等的限制,这类球手水平相对较低,能够达到中国高尔夫球协会职业水平要求的并不多。

随着综合国力大大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国人逐渐加深了对高尔夫的认识。高尔夫运动开始普及,国家以新的眼光重新审视高尔夫运动,并重视起对青少年高尔夫球手的培养,成立国家队、组织全国各地的青少年比赛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一些有较好经济条件的家庭,孩子在父母的影响下,也开始打高尔夫。有些父母看到孩子有潜力可挖,还会不惜重金送孩子到国外接受教育。现在,各个等级的青少年比赛相继举办,各种高尔夫学校大量出现,一些国外的培训机构也相继来中国“淘金”。但这些毕竟刚刚兴起,对于中国高尔夫运动发展的影响只有几年、十几年之后才能显示出来,并不能改变现在职业球员数量少、水平相对较低的状况。

业余群体职业化困惑

国内职业化的现状不仅影响着现有的球员,也让准备转职的球手有些困惑。

事实上,少数业余球手的水平已经达到了职业要求,他们并没有立即转为职业,不是不想,而是在等待时机。现有球手生存状态并不是很好,在球技还不是特别突出的情况下,如果选择转职,必然要承受很大经济上、精神上的压力。这种保守和谨慎是任何一个出于同样位置的人都会考虑的;他们渴望能够获得赞助,可以更专心训练、比赛,不至于为生计思前想后。

面对职业球手的生存问题,在转职业的问题上,国内庞大的业余高尔夫群体多少有些谈“职业”色变。国内职业球手的日子并不好过,这让业余球手在转职业化上的心态上蒙上了一层阴影。此外,业余球手的构成也成为转职业的一大障碍。由于国内高尔夫还是高端人群的运动,因此,业余人群中呈现着这样的结构,一是庞大的企业老板、经理阶层;一是比重相对少的以球童或球场工作人员。

在这样的结构中,老板、经理阶层不愿意选择转职业。因为他们这样的群体年龄普遍高于30岁,往往是出于工作需要或是在他人的影响下才接触高尔夫的。他们可能痴迷于高尔夫的魅力,疯狂打球,成绩也很不错,然而高尔夫只不过是他们的休闲娱乐或是商务上的需要。因为他们不缺物质和金钱,人生奋斗的目标也不在于高尔夫。因此,他们是不会选择成为职业高尔夫球手的。而以球童或球场工作人员为主的职业预备军,成才太难。半路出家走上高尔夫之路的绝大部分都是球童或是其它球场工作人员,他们没有受过长期的高尔夫熏陶以及良好的基础教育,十七八岁才开始打球、练球,缺乏相关条件,错过了最好的年龄,实际上从他们拿起球杆的第一天起,已经注定他们未来的职业之路将会充满荆棘。如果他们想要成功,他们需要克服更多、更大的困难,付出几倍于别人的汗水,毕竟像张连伟这样,“十年磨一剑”走出来的能有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