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公民新闻对传媒格局的影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公民新闻对传媒格局的影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公民新闻实践,使作为网民参与新闻传播活动更加制度化,在某种意义上更加组织化,网民这一极力量在网络新闻传播格局中的地位也进一步提高。公民新闻既推动着新闻传播手段与方式的变革,推动着专业机构的角色变革,也影响着整个传媒格局的变革。

公民新闻对新闻传播活动的整体影响

公民新闻的出现,回应了一直困惑新闻传播业的一个重要问题,即:如何解决人类信息需求的无限性和满足这种需求的能力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系统目标的复杂性极大增强,有限的机构能力和无限复杂的目标实现之间已经产生了越来越大的落差。如今哪怕是一个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也能够折射出这种尖锐的矛盾。

公民新闻实践,以全民参与这样一种方式,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途径。进一步而言,从新闻传播本身来看,公民新闻的实践,推动了以下目标的实现:

新闻价值的公众确认。什么变动是民众最关注的?什么变动对他们有什么影响?最好的求解来自民众自身。在各种各样的公民新闻平台上,焦点与热点的形成及变动会即时显示出来。加拿大社区主导新闻媒体网站Rabble的创始人朱迪·瑞比克(Judy Rebick)说:“主流媒体的工作人员把自己定位为仲裁者的角色,只要媒体自以为他们知道什么是对的,他们就永远不能很好地利用人们的智慧。这是一个截然不同的文化和对知识截然不同的理解。”

新闻信息的全方位提供。一个事实是:媒体外观察事物的眼睛比媒体内的眼睛多。任何一个新闻事件,任何一个具有

新闻意义的变动,都将有媒体从业者之外的更多的目击者和亲历者,随着互联网技术应用的普及和公众信息权利意识的提升,网民将越来越普遍地参与新闻信息的直接提供。这就将极大地扩张新闻的时间与空间维度,更大程度上实现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公正性、丰富性和深刻性。

新闻分析的多元展开。通过各种方式,公众对于同一新闻事件的不同观点将得以共同展示,平衡和公正在这样的信息传播模式中将得到最充分实现。而在传统新闻传播模式下,平衡与公正是寄希望于每个新闻工作者和每个媒体机构从道德层面上实现。

在这样一个传播过程中,全民参与的事态观察,全民参与的信息提供,全民参与的分析评论,全民参与的错误修正,将会极大地减少在新闻信息传播中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的偏见与误差,让新闻报道更准确、更均衡、更公正、更深刻。

成长的代价

在同一平台之上围绕同一个信息主题或实现同一个传播目标而展开的网际协作,将实现全新的信息传播模式,这种模式将使信息将更加丰富,解析将更加多元,验证将更加苛刻,讨论将更加理性。

但是,公民新闻和互联网一样,在开辟自由空间的同时,也必然会付出成长的代价。从新闻传播角度来看,公民新闻的主要问题表现为如下方面:

海量信息所导致的重点淹没。公民新闻带来的一个最直接结果是,信息的生产规模急剧扩张,迅速生成的海量信息必然会对有价值的信息在客观上造成淹没之势。

非专业信息生产带来的鱼龙混杂。公民新闻的参与者绝大多数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他们仅凭个人兴趣来进行随机的新闻传播活动,从整体上看,信息的鱼龙混杂局面是不可避免的。

多元价值取向对信息系统稳定性的冲击。当具有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政治信仰、不同思维方式、不同感情倾向的网民都能够参与信息的与修改的时候,不同文化体系的冲突,不同价值观念的辨争将是信息运行的常态。因此,信息系统面临的绝对震荡力就产生了,这种局面将造成不可避免的混乱。由此社会系统也会受到前所未有的多元价值的冲击。

公民新闻作用下传媒力量对比的改变

公民新闻不是独立于专业媒体的新闻活动之外的,而是与专业媒体的新闻活动相伴随、相呼应甚至相融合。公民新闻不仅在整体上改变了新闻传播的某些观念与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传媒格局中的力量对比关系。

公民新闻成为专业媒体的参照系。公民新闻所涉及的事件、话题、新闻素材等,都可以成为某种参照系,受众可以以此为一个依据对专业媒体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客观性、全面性等进行评判。公民新闻也在一定意义上代表着受众的需求与兴趣,能与公民新闻形成呼应的媒体,更容易得到受众的认同。

公民新闻的活动,在一段时期后,会形成某种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虽然不会完全决定专业媒体的报道活动,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专业媒体的价值取向与判断。

公民新闻的“伴随性传播”形成“正反馈”效应。公民新闻在很多情况下是专业媒体报道的伴随性传播,即对专业媒体报道的扩展性、跟进性报道,这些传播活动会形成“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正反馈效应,这种效应是一种调节机制,对于专业媒体的传播效果形成影响,这种影响累积起来,也会影响到专业媒体的力量对比。

公民新闻力量的取舍方向成为专业媒体角力中的砝码。公民新闻的力量与哪一种专业媒体相结合,或是与哪一种专业媒体相抗衡,都是一种砝码,影响着整体的力量对比关系。

公民新闻影响平台提供者的力量对比。公民新闻总是通过一定的平台来实现的。不同平台所聚集的公民新闻参与者的数量、质量以及公民新闻的水准,都会影响到平台提供者的影响力。而在我国,公民新闻平台的提供者很多就是专业媒体,因此,如何为公民新闻实践营造更好的平台,如何将更多优秀的网民吸引到自己的平台来,成为新闻竞争之外的另一种竞争。

从目前来看,在我国,公民新闻的实践在商业新闻网站得到更多的重视与应用,两者之间的契合程度也更高,因此,公民新闻进一步强化了商业新闻网站在新闻传播特别是网络新闻传播中的力量。媒体网站之所以在公民新闻实践方面稍显落后,除了体制、观念等方面的问题外,还和它们给人们留下的“刻板印象”有关。一些网民为了显示自己的独立性,会有意与传统媒体保持距离。如何改变自己给受众留下的“刻板印象”,更好地实现自身与公民新闻的结合,是传统媒体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

公民新闻推动下媒体的角色转化

人们或许会有这样的疑问:在博客、维基、微博技术支持下的民众自治的信息公社面前,在公民新闻时代,专业媒体是否会被边缘化,进而由此走向消亡?笔者相信,这两件事情都不会发生。只是推动着媒体的业务结构和运营方式不可避免地发生改变。

专业媒体的角色转化将向着两个方向进行:

第一个方向是专业媒体作为一种标杆,成为公民新闻的参照座标。

公民新闻在初期必然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这甚至会使得人们无法判断新闻的真伪。在这样纷繁复杂的情况下,专业媒体的报道将成为人们判断公民新闻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客观性、全面性等的参照座标。

要完成这样一种标杆的任务,专业媒体需要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准,并且不断改革业务方式,以适应公民新闻时代新的传播需求。

即使如此,专业媒体也不能视公民新闻为自己的敌手,它也同样需要对公民新闻的价值进行挖掘,将公民新闻的能量导入到自己的系统中并实现它与自身能量的结合。因此,对公民新闻提供的信息、意见等进行辨识、整合的能力,将成为专业媒体的专业能力之一。

第二个方向则是专业媒体成为公民新闻的组织者与协调者。这时,专业媒体将从信息的主体提供者,变为信息的网际组织者;从信息的单向者,变为信息的全程管理者。其具体作用表现为:

议题设置。美国学者伯纳德·科恩(Bernard Cohen)在他的《报纸与外交政治》一书中说:“在多数的时间,报界在告诉人民怎么想时可能并不成功;但它在告诉它的读者该想什么时,却是惊人的成功。”这种情况在今天仍然真实地存在着。由于媒体的职业功能、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媒体仍然具有对社会重要变动状态的前端感知能力,特别是具有对于量变过程中呈现的质变征兆及意义的前沿感知能力。这就使得媒体在新闻的辨识与捕捉中占据优先位置。他们有责任也有能力提供需要公众关注的议题种类和议题方向。

组织协作。维基新闻等公民新闻形态形成的关键是大规模协作的组织。媒体需要设计协作的形式,制定协作的规则、进程与环节,全面协调资源、技术为其基础支撑的网际能量,以完成信息收集、信息编辑、信息整合、信息、信息运用的全程管理。

工具提供。专业媒体将根据自己的目标定位,建设媒体所需的公民新闻形态下的公共应用技术平台和内部管理技术平台,以保证信息生产和信息共享过程所需技术工具对于传播目标的支持。

安全维护。信息运行过程中,系统将受到复杂因素的干扰,从而使其安全性受到各种各样的威胁。媒体需要保证海量信息流动过程的稳定与安全,防止出于各种目的的对于网络系统安全的侵害。

在目前阶段,专业媒体更多地是在第一个方向上来实现自己与公民新闻的共同繁荣,而从未来来看,专业媒体则将更多地在第二个方向上发展。也许未来能充当标杆的,只剩下少数几家具有极高水平的专业媒体,更多媒体是在公民新闻的推动下逐渐转型,完成与公民新闻的融合。

链接

“公民新闻”指从新闻的采访、写作,到最后的编辑,都不假手于专业记者或编辑,完全由“读者”自己采写的新闻,而这些读者则被称为公民记者。“公民新闻 ”产生于上个世纪90年代的美国,伴随着今天Web2.0时代的到来而兴盛。公民新闻学正是满足了受众这种现实需求,这对于新闻传播的发展可以说是一场革命,促使传统媒体不得不拓宽资源取向,采取各种各样的手段采集新闻,包括鼓励公民提供新闻和向公民购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