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及引导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及引导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文章摘要】

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是其人生价值观在就业过程中的现实表现,对大学生的择业行为产生着重要影响。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大学生就业模式的转变以及就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大学生的价值观和就业价值取向也不断发生变化,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因此,当代大学生需要一个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引导,这就需要从大学生自身、学校和国家社会共同努力。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引导

1 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研究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是其人生价值观在就业过程中的现实表现,对大学生的择业行为产生着重要影响。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大学生就业模式从“国家包分配”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转变以及就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大学生的价值观和就业价值取向也不断发生变化,呈现出一些新特点。调查研究新时期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把握其变化趋势,及时掌握相关信息,可以为大学生就业与就业政策的实施及教育实践提供重要的参数,对解决大学生就业中的实际问题、针对性地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加强对大学生价值观和就业观的教育引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变化特点

在参照云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的相关年度毕业生就业统计资料的基础上,结合会计学院2009级会计信息系统专业的一百多名毕业生进行情况调查,发现我校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出现了新的特点,就业价值取向的变化趋势具有以下特征:

2.1 毕业后的去向选择

2.1.1“考研热”愈演愈烈。近年来大学生“考研热”的主要原因:

(1) 知识时代的影响和对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

(2) 就业形势严峻,竞争激烈,好的职业需要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3) 盲目跟风,并且对就业难的形势感到恐慌,想通过考研继续学习来暂时逃避就业难的状况。

2.1.2就业比例加大,大多毕业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选择“先就业再择业”。(见表1)

2.2 选择就业的地区意向

选择就业的地区意向呈现明显的城市化趋势,到基层就业仍需引导。调查结果表明:

2.2.1选择去“西部、基层”就业的毕业生人数比例不大,但有上升。通过国家政策和学校教育的引导,加之毕业生对严峻就业形势的分析和让步,毕业生去西部、基层就业的意向有所上升。

2.2.2我校毕业生择业的首选地区是“回原籍工作”,均有50%以上的毕业生表达了这样的选择意向,当然其中也包括毕业生原籍就是大中城市的情况。这与前些年毕业生择业的地区意向具有明显的城市化趋势相区别。

2.2.3选择去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毕业生人数较少。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

(1)因为统计时将该专业的学生生源在沿海地区的归为了“回原籍工作”。

(2)由于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变化。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接纳大学毕业生的容量有限,造成“僧多粥少”、就业难的局面,就业压力大,竞争激烈。而二三线城市经过多年的城市化发展后基本公共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市场颇具规模,发展潜力大,而就业竞争激烈程度较之一线城市要小很多。毕业生经过权衡后会比较容易接受后者。(见表2)

注:数据统计时以“回原籍工作”为优先选项,后考虑前三项。

2.3 选择就业的单位性质意向

2.3.1非国有企业的择业意向呈上升趋势。

随着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三资、民营和私企等非国有企业以其就业容量大、人才需求旺盛、待遇优厚等优势逐渐赢得了毕业生的青睐。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外企、私企机制灵活,发展环境较好,相对来说发展空间较大。

2.3.2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等传统优势职业的吸引力稳中有降。主要原因有:

(1)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吸纳毕业生的能力趋于稳定和饱和,对应届大学毕业生德需求量整体下降,且要求愈来愈高。

(2)大学生对国企、非国企的认识发生了变化,国有企业机制相对滞后,观念相对陈旧,使较大部分有独立意识、有冲劲的大学生选择放弃国企的“金饭碗”,选择在自由的市场经济中历练自己,实现自我价值。

(3)有关就业主管部门加强了就业指导的力度,帮助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鼓励毕业生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见表3)

2.4 就业价值目标

大多数学生选择职业的动机是锻炼自我,提高自身能力,获得经济收入。这些以个人发展观为择业标准的,注重趋向于给自己带来实际物质财富的工作,而回避对社会有贡献的工作。当然也有一些同学希望能够通过自身努力,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基础上以己微薄之力为民族国家社会做出一定贡献。这反映了大学生在择业标准的评价上,仍然十分看重个人的发展,特别是“以自我中心”作为择业标准。因而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择业观的教育,引导毕业生树立科学合理的价值观,促进大学生正确选择职业实现就业,这是社会、高校和家庭共同面临的重要问题。

2.5 职业选择因素

大多数人在选择职业时看重经济因素,注重个人发展,抱有实用主义的择业观念,片面追求单位现实的福利待遇而忽视其长远发展前景,割裂了理想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存在着突出的功利主义择业价值取向。对“薪酬福利、经济效益以及城市因素和工作环境”等因素注重也导致了拉关系走后门等不健康的就业观念的形成,这不仅损害了就业市场的公平竞争观念,也将对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发展和长远发展造成影响,也不利于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形象。

3 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引导措施

3.1 从大学生自身出发

我们只有结合自身的特点,合理选择岗位在面临就业之时,大学生不可盲目的投简历、或者过于依赖于他人的建议和安排,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1)应了解个人的性格特点,准确地进行自我定位;

2)明确自身对专业的掌握程度,了解所学专业适合什么样的岗位;

3)在选择岗位前积极收集有意向的企业信息资料,知晓所选企业的文化。

4)将自身的特长与专业适度的融合起来,并且学会如何表达自身的优势、更好的展示自我,从而找准自己的就业方向,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在择业过程中坚定立场,不随波逐流。

5)参与工作后,应脚踏实地的工作,学会从基层做起,不断的积累经验,减少频繁更换工作的现象。

3.2 从学校出发

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既有积极健康的一面,也有消极不合理的一面。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时,应注重配合利益导向原则,做好三个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职业价值观。因此,加强大学生的职业理想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将自己的职业理想,建立在有利于促进社会共同理想实现的基础上,当代大学生才会确立清晰的职业目标,才会有效避免在职业追求中的社会责任感退化的趋势,促进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3.3 从国家社会出发

当前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迫切需要对大学生加强就业价值取向的正确引导,国家和社会应该要转变观念,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努力通过国家政策的调控,完善与优化大学生的就业政策体系,特别是要制定出引导毕业生创业和面向基层就业的鼓励政策;要推进大学生全程就业指导,加强毕业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奉献意识教育、道德品质教育、职业素质教育与创业意识教育;要积极营造大学生就业的社会舆论氛围,转变家庭的传统就业观念。

【参考文献】

[1]王沛,康廷虎.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调查问卷的编制及初步研究[J].应用心,2005,(2):143-144.

[2]梁英.新形势下北京地区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J].大众科技,2006,(1):189.

[3]魏冰,刘金毫.2006大学生就业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J].教育与职业,2006,(7):38-39.

【作者简介】

刘琨,男,1974年2月生,云南玉溪人,副教授,硕士,现任云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管理学和环境会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