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以课为鉴,可以明得失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以课为鉴,可以明得失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实施以及减负增效政策的推广,越来越多的教师想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然而一切似乎都不尽如人意.苏格拉底说:“未经审查的人生没有任何意义.”那么,未经审查的课堂也必定是没有意义的.“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虚.”怎样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意蕴生动、精神丰富呢?其实,最有效的反思性教学需要教师掌握品课艺术.

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品课”.何为品课?品课是听课者个体在评课、议课后,单独品味、体验、感悟被听课的过程.品课让教师在品味他人课堂的同时,更关注自己的成长,获取优质教学的深刻体验,是教师成长的阶梯.那么应该怎样“品”,“品”什么呢?下面以我校公开课《同底数幂的乘法》为例(授课老师为俞老师),谈谈自己与品课有关的一些看法.

一、品问题情境教学,创设高效课堂

课堂教学中的引入是一堂课的启动点,是从一个问题转到另一个问题的连接键.富于艺术的引入,可使学生获得良好的第一印象,可立即唤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的思想、思维集中到课堂上,并能把学生的思路带到一个新的境界,诱发学习动机、兴趣和积极性.

这节课用“生命之水”引出课题.问题情境:我们每天都要喝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1毫升水中大约有3.6×1022个水分子,若喝300毫升的水,相当于喝了多少个水分子?学生发现300×(3.6×1022)=(3×102)×(3.6×1022)=(3×3.6)×(102×1022).而学生不知道怎么算“102×1022”,从而引出课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这样导入相对于光年的设计更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数据的设计也起到复习科学计数法的作用,为新旧知识的衔接创造条件.

二、品有效设问,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须教有疑”,提问就是通过巧妙的激疑设问,使学生心中产生疑窦,引起积极的思考.“设问”是教学最基本、最直接的手段,也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交流思想感情的捷径,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极为重要的方法.有效设问可以提高学生自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体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教学艺术.

这节课一共提问67次,其中有效提问35次.俞老师整节课在语言上还是很简明精炼的,但细细推敲,还有些不足之处,如“对不对呀?”“是不是?”“属于我们今天的运算法则吗?”“适用吗?”“错吗?”“能改吗?”等过于简单的提问方式,没有引起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这样的提问方式会让学生养成被动、懒惰、依赖等不良学习习惯.这种把知识嚼烂了再喂给学生的所谓“问题”,是违背课程改革理念的,对发展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也是不利的.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好每一个问题,诱发学生思维.这样才能使“问”真正起到它应有的功效,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的提高.

三、品课堂有效教学时间,合理统筹安排

整节课共47′11″,其中情境导入6′40″,新授10′31″,例题练习共28′31″,回到情境解决问题1′29″.俞老师对于法则解析到位,能由正用到逆用,由易到难,步步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他注意预设,把学生易犯的错误都在设计中体现出来,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对知识的掌握也很好.俞老师整节课思路清晰,教学过程流畅.而且从问题引出新课,最后回到问题,解决问题,做到首尾呼应.

四、品课堂气氛的活跃性,促进学生高效学习

教学效率不是取决于教师打算教给学生知识的多寡,而是取决于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深入讨论,课堂气氛活跃,和谐愉悦,是高效课堂的特征.整节课学生讨论时间只有21″,学生没有放得开,没有讨论得出什么来,且整节课以教师引导为主,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课堂讨论作为有效的课堂学习交流方式,是启发式教学的具体体现,是师生及生生互动的一种方式.教师应通过课堂讨论交流发展学生的个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五、品例题习题,向例题习题要效益

本节课的例题练习类型很全面,设计有梯度,由易到难,但题量相对较多,同类型的题目可以精简,这样可以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思考探讨思维性强的题目.如在计算(a-b)2·(b-a)3时,可先让学生将其转化为简单的互为相反数的关系,提前做好铺垫,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细细琢磨“品课”之说,与评课一字之差却有全新意蕴.听课的时候多了一份愉悦的心情,以欣赏的眼光、从找闪光点的视角去品课,必会深得个中滋味.欣赏者必倾听,倾听者必品味,也自然能品出教师的教学智慧,品出学生的灵动思维,品出课堂的文化内涵.教学是一门特别的艺术,它贵在“教无定法”,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可以衡量教师或者课堂上出现的每一个教学行为.带着专家的、自己的固有观念或模式去评判某一个教学细节的“是非”,还不如带着一种品味的方式去解读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品出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