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致幻音乐”与“数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致幻音乐”与“数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美国的视频网站上,近期频频有一些视频:一些年轻人头戴耳机,脸上呈现一副如痴如醉的神情,显然已经魂飞天外,物我两忘。他们正在聆听的,就是网络上广泛流传的“数码”――一段低沉连续的音频。

神乎其神的“数码”

“数码”是一种音频制品,当人们听着这类音频的时候,脑电波就会随之改变,大脑会产生和吸毒相似的化学变化。尝试“数码”的人,也会出现类似吸毒的反应,例如放松、兴奋乃至成瘾。在网站上,有视频记录了听这种音乐时的反应:有人会突然情绪异常,在惊恐中一跃而起,疯狂地摇晃着身体;有些人则是紧闭双眼,好像处于极度的沉醉中。

有网友留言形容自己的感觉时说:“虽然我闭着眼睛,但听到音乐时,我能看到有光在闪烁。随着音调的升高,我感觉自己要浸入椅子里。而当音调降低时,我感到很放松。我不想说话,更不想站起来。” 这种令人产生幻觉的音乐是由不断重复的类似轮船汽笛声的音符组合而成。然而,就是这种重复的嗡嗡声,可以令人产生远离现实世界的兴奋感。

目前,这些音乐在网络上可以很方便地下载,其名字也充满了耸动的气息,比如说“地狱之门”或者“上帝之手”等等,但是因为这些音乐听起来并没有很强的旋律感,多数是由噪声组成,所以作为一名成年人,听起来没有什么感觉,而传说中的过激反应,多数来自于青少年。

双耳效应引发幻觉?

对于这种“”的原理,据报道者说是由一种叫做双耳效应的现象导致的。

早在1839年,普鲁士医生海因里希・德夫就发现,当我们的两只耳朵同时听到频率有微小差距(譬如几十赫兹)的声音时,我们的大脑会自动把它们混合成一种频率的声音,这就叫做双耳效应。后来,科学家们又发现,根据这两种声音频率的差距大小,我们的脑电波频率会受到影响和改变。不过如果两只耳朵听到的声音的差距太大,那么我们就能清晰地分辨出这两种不同的声音,双耳效应也就消失了。

上世纪70年代,有一些科学家认为双耳效应可以改变人的大脑状态,也可以成为治疗心理和精神疾病的疗法。前面提到的“数码”正是号称可以利用双耳效应,让大脑进入和吸食大麻或者迷幻剂以后类似的状态,以起到吸食的效果。不过无论是双耳效应能否使人产生吸毒后的体验,还是可以治疗疾病的论断,都缺乏非常完备的证据。

实际上是安慰剂效应

美国犹他大学教授汉森已经研究了30多年的药物学和毒理学,他表示:“没有任何的科学证据表明包括双耳效应在内的音频效应能够让大脑产生和滥用药品相似的化学效应。‘数码’本身也不会让人产生依赖性或者成瘾。这种东西相对来说是无害的。”他同时表示,类似的号称可以让人产生精神变化的音频制品频频在市场上出现,但是也往往迅速消失。

同在犹他大学研究青少年心理学的伍里教授则解释了视频中听“数码”的人为什么会出现了如此之大的反应:“一些人非常强烈地期望能获得效果,所以出现了安慰剂效应。”换句话说,视频中听者出现的和吸毒类似的反应,并非来自“数码”本身,而是来自他们自身的心理暗示。对于年轻人来说,种种冠以各类新概念的音乐产品,他们更倾向于不加选择地接受,并以此为潮流,安慰剂效应也就更易产生。

一名相对中立的“数码”使用者在网上写下了他的经历。他闭上眼睛,听了15分钟。他写道:“这些声音改变了我的意识吗?恐怕没有,如果有的话,可能是让我进入了一种更安静的冥想状态。不过说实话,如果不是听着那些讨厌的声音,我可能可以更快地进入这种状态。”需要强调的是,虽然网络上流传的“数码”不是真正的,但是它们往往含有相当突然的声调变化,很可能会损害听力。

不过,我们不能因为“数码”对青少年来说相对无害而放松警惕。因为他们快速发展的精神世界,持续面临压力和矛盾,和正在发育的身体一样,需要正确的养护。家庭和社会如果在这个特殊阶段失职,忽视他们精神上的迫切要求,即使“数码”伤害不了这些年轻人,总有一天,受到巨大商业利益所驱使的各种影响精神状态的产品,最终会把他们拉进真正的深渊。

(摘自《环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