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提高实效 “读”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提高实效 “读”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读”已成为新课改重点培养的一种重要技能,而阅读能力也自然而然地成了小学阶段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阅读是学生走近文本、与文本对话、融入文本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利用语文教学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平台,挖掘学生阅读能力的内涵,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真正做到“读”领呢?

一、优化阅读环境,促进师生和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阅读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创设和谐课堂是阅读教学成功的前提。首先,在硬环境上,教师要善于利用教室的整体环境布局,促进学生与环境的互动,发挥环境的熏陶作用。比如,墙壁的四周可以张贴名人名言,宣传栏里可以布置上学生喜爱的故事、童话、寓言、成语以及学生自己抄写的美文,还可以专门开辟一个“读书角”,放置各类书籍、名家名篇等,让学生置身于文字的海洋中,从而调动他们阅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在教学软环境上,教师要善于俯下身子,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并要善于捕捉他们的闪光点,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参与学习的信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努力构建教师、学生、文本、环境相互交融的情境,使师生对话做到有情、有趣、有效。具体到语文课堂上,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在读中自悟的时间,让学生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悟,产生积极的内在需要,变“要我说”为“我要说”,使师生对话成为彼此情感交融,智慧碰撞的过程。如我在执教《烟台的海》一文时,是这样开展师生对话的:

谁敢第一个发言?今天的课题是什么?(今天要学的课题是“烟台的海”)

打开书,读一读,自由读。(学生有朗读的,有默读的,有小声读的)

谁来朗读第一自然段?(学生纷纷举手)

请举手的同学都起立,读第一自然段。(生读)

谁想读第二自然段,请站起来读。(生读)

读过的同学还可以再读。(生读)

现在站着的坐下,坐着的站起来读。(生读)

谁敢说自己是读课文最好的?请站起来读下一段。

(两个学生读)

现在比赛,谁来读?(生读)

再请其他同学读一读。(有个位学生争着读)

现在拿起笔,边默读边理解,做记号。(生默读,做记号)

现在谁先试着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说完后把内容简要地写在黑板上。

这样平等、和谐、宽松而又充满竞争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读书的浓厚兴趣,发挥了“读”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了发散性思维训练的机会,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最大限度地体现了人文关怀精神,也体现了创设和谐阅读环境的积极作用。

二、注重恰当引导,培养个性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新课标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而实际上,只有将阅读上升到个性化层面,才是活的阅读,美的阅读,才是尊重人性的最好体现。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珍视学生个体的独特体验。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每个人的生活背景不同,他们的生活阅历和人生体验也不同,所以面对同一文本,他们所产生的心理与情绪反应也是不同的。教学中,教师应珍视个体差异,联系实际生活,恰当引导,在师与生、生与生的对话交流、思想碰撞中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如在教学《最大的麦穗》一文时,我与学生集体阅读了第七节中“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一句,提问:读后大家都能领悟到什么呢?大家根据各自的理解与感悟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1: “最大的”指远大的理想,我们应该追求。“眼前的一穗”指摆在眼前的机遇或任务。“实实在在”就是抓住眼前的机遇,完成当前的任务,才不会错失良机。人的一生应该有远大的理想,当遇到机遇时就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这次机会,如果东张西望,就会错失良机。

师:谁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2: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人的一生,只能进,不能退,时间、机会过去了,就没有了。

师:你又联系了上文来理解,很好。

生3:人生是美好的,但应是实实在在的。

生4:课文启示我们,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把握住现在,就掌握了未来。

师:好一个“把握住现在,就掌握了未来”,你朴实的话语中蕴涵着深刻的道理。

生5:“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让我懂得,人应该有远大的理想,但也要注重现实。

师:理想是需要的,现实是客观的,理想和现实的完美结合才是重要的……我们要善于捕捉机遇,如果不能抓住今天,就不能拥有明天的辉煌!

这样的个性化阅读环节让学生不仅明白了文章所说的道理,还从不同角度欣赏了《最大的麦穗》一文。师生兴致勃勃地一同走进了《最大的麦穗》这座精神的殿堂,徜徉其间,不知不觉中发现自己变了,变得更加聪慧,更加自信了,人人都收获了一株“最大的麦穗”。正确把握个性化阅读,从满足学生个体学习需求出发,给学生创造自主阅读的时空,充分张扬学生的阅读个性,及时指导,适时引导,就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三、培养阅读质疑,促进多维思考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突出语感、质疑和应用能力培养的阅读课教学模式,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比如,在教学《番茄太阳》一课时,解题之后就可以问学生: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提出问题:番茄是蔬菜,会和太阳有什么联系呢?带着这样的质疑开始课文教学,学生们兴趣盎然。

再如《飞夺泸定桥》这篇课文,“飞夺”是文眼所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飞夺”上下工夫。学生很容易便提出了以下问题:泸定桥在哪里?为什么要“飞夺”?谁去“飞夺”呢?引导学生边学文边质疑。

自读课文可立即质疑。学生在读完一篇课文后总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疑问,这时教师可让学生谈谈收获,提出问题。在教学《田忌赛马》一课时,教师导入新课,设置悬念诱发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之后,提问:田忌第一次与齐威王赛马为什么输了?第二次为什么赢了?孙膑是用什么方法使田忌转败为胜的?这三个问题都是紧扣文章中心提出的。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充分培养他们探究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教无定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成功需要我们教师用心去摸索、反思、积累、提高,结合小学生身心特点及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才会在一种有声的境界中获得好的效果,真正做到“读”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