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解读小学数学课的“用教材教”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解读小学数学课的“用教材教”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用教材教”既是新课程的理念,也是教师教学的一项重要的操作策略。“用教材教”要求教师在新课程理念下,结合自身的教育智慧研读教材,理性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明确“教什么”,用好教材;同时,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认知基础,挖掘教材的育人价值,将知识结构创造性地转化成教学结构,明确“怎么教”,用活教材。解读好“用教材教”是实现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前提。

一、研读教材,重建数学知识结构

教师应在深入理解掌握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下研读教材,正确解读数学教材的教学内容和育人价值;根据学生的基础开发利用教材,重建适宜于学生学的数学知识结构。

1、通读教材,把握教材的基本内容

通读教材可以采用“浏览学科教材――通读学段教材――粗读全册教材――细读单元教材――精读课时教材”的方法进行。在全面认识教材知识系统的基础上,把握教材知识呈现的规律,弄清课时教学内容在单元教材、全册教材、在学段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师解读教材要有主题意识,解读本册教材时要看其包含了哪几个主题。正确把握主题知识结构和所提供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线索,解读单元主题内容要根据学生基础,统筹兼顾,整合划分出课时教学内容,为重建数学知识结构作准备。

2、精读教材,重组教学内容

教师精读教材时,要用现代数学的观念去解读主题所包含的数学知识及知识之间的关系、与其他主题之间的关系、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第一,解读教材的显性知识,明确起点教学内容。教师解读一节课的教学内容,首先从教材的表层内容和呈现方式入手,细读每幅插图、每句提示、每段文字及所有与本教学内容有关的练习题,全面理清编者用不同的形式所呈现的数学知识及逻辑顺序,分析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确定从学习起点达到终点目标的数学知识的链接顺序。例如,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中“角的初步认识”,编者从学生的生活和数学知识的背景出发,选择了实物图片、卡通对话这些素材为知识载体,以图片与启发性问题相结合的方式来呈现知识,其编排顺序是:生活中的角――角的认识――角的名称――角的特征――直角的认识。然而教材内容并不等于教学内容,实现用教材教,教师在解读教材的同时就要根据学生学习需求,对教材进行优选、调整和拓展,选择具有悬念式或挑战性特点的方式重组教学内容以更适应学生的学。

第二,解读教材的隐性知识,挖掘教材的教育功能。教材的隐性知识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智慧和创新。教师要认真解读教材中的隐性知识,如数学意识、数学的眼光、数学的思想方法、数学的审美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用数学学习工具规范地操作、测量技能等育人价值。在“角的初步认识”中,教师引导学生借助于自己折出的角模仿画角,将角的初步认识放到直观的画角的具体操作过程中,使学生鲜活地体验到角的发生、发展和形成,教师借引导学生概括怎样画角,托出角的初步认识。“模仿画角”过程的隐性知识,不仅具备“牵一发而动全身”功能,而且能使学生真切地体验、发现数学知识,受到数学意识、规范操作、学习方法和习惯等熏陶。

第三,解读教学知识要点,实现有效的教学选择。教师结合数学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分析确定教学要点,即教学重点、难点、切入点和教学关键。相对而言,教学重点是具有共性的,而教学难点则具有个性。教学重点是指那些在教材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教学难点一般是因为知识的抽象性或隐蔽性和学生的认知基础之间的距离形成的,是难于被学生理解掌握或容易引起混淆和错误的知识。例如,“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难点是学生建立角的表象和指角。教学关键是指那些对学生理解、掌握知识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内容。分析知识的特性,可以确定教学的切入点。如果教学内容是起始性知识,即是学生首次接触的知识,教学的切入点是激活学生已有的相关的生活经验;如果教学内容是后续性知识,即学生已初步学过的知识,教学的切入点则是激活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其次,解读知识的特性还可以以此为依据选择教学方法。如果是陈述性知识,教师可以选择讲解、讲述法教学;如果教学内容是程序性知识,则需要选择引导探究、合作探究、自主探究等探究的方法教学。

二、用教材教,引导学生自主建构

新的数学学习观认为,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构建自己对数学知识理解的过程。为了有效实现“用教材教”,教师需要“以学的法子。定教的法子”,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改革教学方式,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完成数学意义和自我的双向建构。

1、创设操作情境,引导学生走进教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在“角的初步认识”教学中,教师激活教材和学生经验,创设操作情境,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自己发现角。如教师引导学生用四根小棒摆出已学过的四边形,拿走一根小棒再摆图形,即摆出三角形,再拿走一根小棒,使学生发现摆出的图形是角。教师在创造性地“用教材教”中,引导学生走进教材。

2、改革教材的呈现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改革教材的呈现方式可以更有利于“用教材教”。一是将教材的直接呈现改为间接呈现。对于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知识,教师利用教学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在疑难之处作必要的引导或讲解。让学生通过操作、讨论、推理等途径来获取知识。这样间接的教材呈现能引起学生知识和经验的直接获得。二是由全部呈现向部分呈现的转变,即与重点、难点相关的知识引导学生自学解决。如在“角的初步认识”教学中,教师就把角各部分的名称放给学生自学,给学生创设了自学的空间。三是由知识点呈现向“问题串”呈现转变,即将教材知识点转化成具有逻辑性的“问题串”,引导学生探究解决。四是由照本宣科呈现向拓展呈现转变。本节课中的折角、画角、指角及综合练习中的摆角等都是对教材的拓展星现。这样“用教材教”,必然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3、优选课堂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用教材教”要求教师改革单一讲解灌输的教学方法,择优选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例如将设境布疑、问题发现、引导探究、小组合作、自学交流、讲解等教学法搭配使用,形成最优教学法结构。教学中以设境布疑、问题发现、引导探究、评价激励法贯穿始终;用讲解、讲授法解决相关的陈述性知识;用引导探究、小组合作法解决核心知识;用自学交流法解决与重点、难点相关的问题;用归纳概括、分析综合、推理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加工和交流探索,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变革师生的互动方式,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围绕“数学文本”经历对话互动的过程。对话主要以提问的方式来体现。一是斟酌提问的目的、范围、角度和程度。二是注重由浅入深,围绕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分层设问,注意教学的放与收。三是预设辅助问题、答案及导答和助答。四是设计的问题要具有可接受性,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挑战性,有一定难度;具有开放性,探究方法和获得不唯一;具有思考性,须用理性思维解释发现;具有方向性,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五是提问的语言要完整、措词清新,简明扼要,宣于学生听、记、想、说。语言互动中教师要善于调控和倾听,善于导答和捕捉,及时疏导学生的思维障碍,捕捉学生对数学的个性认识、思考角度或表达方式,给予热情中肯的评价。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思维过程、结果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反思,形成数学素养。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

5、改革教学评价方式,共享和谐发展的乐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改革课堂教学中传统的裁决式评价,创建新理念之下的课堂教学的形成性、发展性评价方式,可以采用师评价生、生生互评、生评价师、自我评价、组间评价等评价方式。评价内容要多样化,不仅评价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更要评价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探究精神、态度、方法、能力及学习行为习惯等。课堂上尤其要善于应用延迟评价,注重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与发展,引导学生体验到自己的收获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