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校素质教育改革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社会需求对人才技能的决定作用使得人才培养功利化
1998年以来的高校扩招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人才,同时就业压力也相应增大,而这一现象正是社会生产对人才专业技能的依赖所引发的。没有专业技能,毕业生很难在社会上立足。而如果毕业生的就业率不高,高校的招生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高校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为了生存与发展,高校在本科专业设置的层面过于专业化,且专业的设置基本上是以市场为导向。急功近利的专业设置理念导致大学基础科研功能的丧失殆尽,长此以往,高校培养出的学生可以创造生产力,但是却失去了发展生产力的能力,社会的进步将会受到严重影响。
2.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的教师不具备素质教育经验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都是应试教育,以分数决定一些,甚至在大学阶段依然如此。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培养出的教师很少拥有素质教育的思维,即使知道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也无法切实有效地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传统的教育模式始终禁锢着他们的思维。教师是推动素质教育施行的一线力量,打破传统教育的樊篱,摸索素质教育的方式方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3.硬件设施跟不上,教学资源与教育投入有限
随着高校的扩招,大量学生涌入高校,人均占有的教学资源明显减少。素质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强调综合素质的提高。这也意味着传统的教学方式将发生新的改变,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硬件设施的更新换代。主要包括实验场地、实验教材、教学仪器、图书馆和自习室等硬件的更新,而这些都离不开国家对教育的投入。早在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就提出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支出在“20世纪末”占GDP的比例应该达到4%的目标。然而直到2012年,这一目标才刚刚达成。国家对教育投入的长期乏力,一方面难以为素质教育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使得高校不得不通过实行扩招和教育产业化来募集足够的资金以维持自身的发展。然而教育工作是不能将其作为产业进行的,教育投资必须由国家进行整体控制,以此缓解大学生经济负担,避免社会矛盾的激化。
4.僵化的体制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虽然许多高校有综合测评机制,但是分数仍然占了很大的成分,中学时代的强大惯性仍然在影响着高校的考评机制。高校的教学很大程度上延续了中学时代的应试教育模式,还是以分数作为评定学生的标准,并导致很多问题:首先,教学的灵活性不强。一般教学计划都是在开学初就已经制定好,而且十分具体。这就使得在教授的过程中各项进程限制得很死,很难讲授一些即兴发挥的内容或者新发现的研究结果。另外,提前修完某些课程的学生也无法提前进入下一阶段内容的学习,降低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其次,学习内容无法自主选择。一旦确定了专业,所学课程就已经被限制死了。虽然高校有一些专业选修课程可供学生选择,但是那毕竟是很少的一部分,甚至有些根本不是学生想学的。学生选课只是为了凑满学分,这样导致了学分制度虚有其表,失去了其现实意义。最后,课程考察方式仍然是机械的以考试分数为主,某些平时对学习投入不够的学生通过期末阶段专门应对考试的突击,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从而无法真正将学生的真实水平区分开。流于形式的考察方式和以分数为主的评价方式使得真实水平较高的同学失去了学习积极性,荒废了学业。
二、确保高校素质教育顺利实施的几点建议
1.抓住学术导向与社会导向的契合点,将其统一于高校教育
从目前的状况来看,要使高校教育完全脱离社会导向而单纯以学术为导向是不切实际的。因此,可以将二者统一于高校教育。淡化日趋浓重的功利味,并不意味着脱离社会实际需求,相反,施行素质教育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生产力,拉动社会需求,为社会需求服务,二者在根本上是统一的。社会需求虽然对高校的专业化教育导向作用巨大,但是决定社会需求的最终还是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其原因是,以学术为导向的高校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具有独特的眼光,以学术思维预见社会的发展趋势,以创造性理念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使人们产生新的社会需求,出现新的消费点,最终使社会得到发展。
2“.受人以渔”,改应试教育为应变教育
知识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据统计,在毕业之后的5年,大学阶段学习的知识中有80%已经无法应用于实际。这样的情况意味着毕业生必须具有不断接收、消化、运用新知识的能力。培养造就这样的人才,要授人以渔,应试教育不行,旨在获取功名的功利教育也不行,只有素质教育才能担当此任,也就是所谓的应变教育。应变教育应该注重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注重哲学思维的培养并且与实际相联系,避免空洞。随着越来越多交叉学科与综合学科的出现,哲学可以使学生发现学科间的内在联系与相似的学习方法,无疑对于综合型人才的培养作用是明显的。第二个方面,要强调从复杂事物中提取普遍规律,掌握方法论,将教育的重心偏向于对事物本质的探索而不要过分在意事物的外在表现形式。
3.春风化雨,从社会大环境入手来影响高校改革
高校处于社会大环境中,其改革不可能脱离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如果得不到社会的支持,素质教育的施行阻力就会很大,因此有必要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社会大众的看法来保证素质教育获得社会认同。要做到这点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机制,以此为窗口向社会展示素质教育的活力。不要用冷冰冰的分数来代表学生,应该建立健全新的切实有效的综合评价体系,将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能力、健康状况等全面向社会展示并且使之具有可信度。
4.根据实际情况,将儒家思想的精华融入素质教育
古代将社会阶层划分为“士、农、工、商”,将工商业视为末学,将具有高尚思想道德修养的士放在很高的位置。与注重专业技能学习而轻视思想道德修养的现代大学一样,这无疑是两个极端,可以通过借鉴,将其中和,应用于素质教育中。
三、总结
民族基因中对于儒家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契合点,吸收儒家文化中仁义礼智信等精华部分强调个人品行与思想道德的修养,淡化功利心,做真正的学问。同时进行启发式教育、通识教育,激发好奇心,学会探索与发现。
作者:王云峰 顾成明 钟玮 单位:理工大学气象海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