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印诚派在日本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印诚派在日本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印诚派是以已故太极拳家、一代武学宗师王培生先生所创功法为‘中心而形成的一个武术门派。因王先生别署“印诚”,遂命名为印诚派。

在我小时候王先生给我留下的印象是高雅大方、少言寡语,常以太极之理述拳,又以太极之理育人。受父辈的影响深知其武功非凡,令幼小的我仰慕不已。王先生因受政治运动牵连,下放到东北多年,落实政策后回京,我就拜在王先生长子乃洵老师门下,由王先生亲授武功,为王先生的再传弟子。

在王先生的殷切教诲之下,逐渐学习了八卦掌、太极拳等上乘功夫。并切身体会到一代宗师的风采。王先生言语精炼,对武学以外的事漠不关心,却能冷静观察和面对世间发生的一切。在从王先生学习的数年间,深深体会到所谓武学界的金玉良言,只要出自王先生之口,每能引人入胜,达视听之最。王先生教拳。结合学习者的理解能力深入浅出地阐明道理,释明一招一式之含义。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张实作。王先生武艺精湛巧妙过人,试手时用意不用力,常将人掷出丈外,在屋里怕伤人,总能把人打在空处或沙发上。

从王先生学拳,数年从无间断,直到1978年,我到日本学习。后来,我经友人介绍开始教太极拳和八卦掌等。1991年11月,王先生受日本气功协会的邀请与中国气功界代表一道来日讲学。

王先生访日期间,在日本气功协会举行的气功讲会上就何为气功、何为太极,结合中国的传统医学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示范,诠解了太极哲理及使用过程。使到会者大开眼界。当时王先生除了在东京还去了千叶、大阪等地进行讲演活动。在此期问我有幸为王先生当“演武者”。因为王先生恐无经验者容易受伤。所以认为我比较合适。记得王先生以“揽雀尾”为例讲技击作用时,使我连连应手而倒。王先生技艺精湛,神意气劲瞬间完成。最厉害的一下是用“挤”将我打出十多米远,当时目睹这一光景的人无不吃惊,甚至不相信这是真的。因为王先生并未大动干戈。出挤劲的瞬间完全是似乎平常,而我就像被一股巨大的气流弹出的一样,跌出后受余力的冲击,继续滚翻出好远,最后碰到舞台的帘幕上才停止。如此一幕幕演武触目惊心,令人叹为观止,大家纷纷表示第一次见到了真正的太极拳。

太极拳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由中国台湾传到日本,中日关系恢复正常以后,日本逐渐开始了太极拳热。因为太极拳动作简单缓慢适于中老年人习练,人们退休以后都在寻找符合自己兴趣爱好的活动,并踊跃参加,这些都给太极拳的普及带来了良好的条件。

我在刚开始教拳时十分乐观,以为日本与中国文化相通有良好的培养太极拳的土壤,教过一段时间后才发现自己认识的错误。因为在教拳时要讲一些拳学掌故,说一说太极拳在武术史上的地位和太极拳的使用方法。当讲到这些时,人们会用疑惑的目光看着我,仿佛认为我说的与太极无关,个别性情直爽的还会说出“我只知道太极拳就是健身的,与武术无关”等等,好像太极拳是武术是我自己发明的,还有人说太极拳是中国的广播体操,令人哭笑不得。这分明是把武术与太极拳区分开来,不认为太极拳是武术的一种,更不会认为是武术的高级阶段。当然在和平时代各种武术不仅要有技击特点,也需要娱心艺术。时代的需要必然推动武术表演技艺的发展,这种发展已达到空前繁荣,就日本而言“太极人口”就有二三百万之多。但据我十几年来的经验来看,作为中国国粹的太极由于过于强调健身,而有失其真面目的危机,人们不认为太极拳有何难,甚至出现轻视太极拳的现象。

我认为有必要扯起“体用兼备”这杆大旗,也就是在健身的同时讲求防身意义。这样才符合王先生的教学宗旨。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要胆大心细,从把一招一式拿出来分析、示范,并结合学者的自身条件进行步法、身法、手法等训练开始。为了进一步进行攻防实践我又开设了推手班,在练习时强调太极面前人人平等,并要大家勇于实践,凡遇对太极有兴趣者皆可与我交流,基本上不限制对方使用的手法,只要求自己尽可能以太极来应付。从而收到了一些效果,使一些武术爱好者开始对太极拳感兴趣。为了进一步提高认识,曾多次带学生回国请王先生亲自给指导,体会一代武学大家的风范。

2004年4月在亲朋好友的协助下我创立了“印诚功法研究会日本总会”,开设了“印诚武术馆”。以太极拳为中心确立武馆教学内容,以太极为体为用,贯彻印诚派之宗旨,印诚功法、八卦掌、太极刀、剑、枪等为必修课。在教学与实践之中就太极的本质进行分析,将一切来于自然再返回到自然中去,以动静、虚实等阴阳变化理论来提高认识。其次在方法上达到“以静制动”、“先化后打”、“化之至多,打之至深”之境界,结合典型手法加以说明和实践。2005年6月印诚武术馆又有了扩大和发展,在武馆教学内容外增设了书法、绘画、唐诗朗诵、古琴等学习班,建立“思源文武会馆”,以求文武双馨,也有继承王先生早年欲建文武学校之遗志,继承和宣传中华文化,以慰王先生的在天之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