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浙江省城市群形成机理与空间结构演变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浙江省城市群形成机理与空间结构演变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城市群已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分析了浙江省城市群形成机理,按照不同的历史阶段详细分析了浙江省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历程,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关键词:浙江省;城市群;空间结构;形成机理;

Abstract:City agglomeration has become the main carrier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Zhejiang city agglomeration, and make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city evolution proces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historical stages, and on this basis, the paper put forward specific proposal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uture.

Key words:Zhejiang Province;City Agglomeration;Spatial Structure;Formation Mechanism

中图分类号:C912.8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1)-04-28(5)

浙江经过二十多年改革开发的发展,基本形成了三大城市群,即环杭州湾城市群、温台沿海城市群和浙中城市群,三大城市群组成了省域城镇空间发展的主体形态,也是长三角城市群南冀主要的空间载体[1]。

1浙江城镇和城市群发展现状

1.1浙江20年以来的城镇发展分析

根据2008年的统计资料,浙江省共有建制市33个,其中副省级城市2个,地级市9个,县级市21个,建制县有36个。69个城镇中,常住人口达到10万以上的有40个。根据我国对城市规模等级的划分标准,人口大于100万为特大城市,达到50万为大城市,达到20万为中小城市,低于20万为小城市。由于浙江省非农业人口在10万以下的城市比较多,所以本文只考虑人口规模达到10万以上的城市。

根据1990年到2008年,近20年的浙江省非农业人口数据显示(表1):全省69个城镇中,1990年只有16个城市人口达到10万人口规模,其大城市和大城市分别只有一个,中等城市也只有温州、湖州、嘉兴三个,小城市只有11个;到2000年,温州成为了大城市,而绍兴、台州、金华、苍南、舟山成为中等城市,使得中等城市达到7个,小城市达到21个;到2008年,宁波迈入特大城市之列,中等城市从2000年的7个增加到15个,而小城市的数量也达到22个。从这20年城市发展来看,人口达到10万以上的城市个数在急剧上升,1990年只有16个,2000年达到了31个,增长了一倍,到2008年达到40个。因此,二十世纪最后十年是浙江城市发展快速期,而2000年后,是浙江省城市发展稳步提高期。

1.2浙江城镇空间向城市群发展分析

经过近20年的快速发展,浙江省城镇空间也形成一定的规模结构,并在一定区域内向城市群空间特征演变。根据学术界和规划界达成的共识,目前浙江省已形成三大城市群:环杭州湾城市群、温台沿海城市群、浙中(金衢丽)城市群。环杭州湾城市群以杭州都市区为核心,依托杭甬、杭嘉、杭湖、杭州湾跨海大桥四条城镇发展轴,形成嘉兴―湖州、杭州―绍兴、宁波―舟山三片城镇密集区,以倒“A”字形态对接上海大都市区,并成为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国际都市带的有机组成部分,浙江省接轨上海的前沿和对外开放的平台;温台沿海城市群以温州都市区和台州都市区为核心,以浙江沿海大通道为主轴,形成甬台温与上海连接、沿温福铁路与闽北连接的城镇发展轴,形成联系长三角与海西经济区和珠三角共同组成的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经济通道;浙中城市群以金华、衢州、丽水三个城市为中心,形成沿浙赣线(金华―衢州)和金丽温线(金华―丽水―温州)为两翼的放射扩展的城镇群体结构,成为向北接轨沪宁杭、向东呼应甬温台,向西、南辐射皖赣闽的长三角南部重要区域。

2浙江省城市群形成机理分析

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是一复杂的经济、社会、文化、自然以及各种内在规律相互作用的结果[2],也是一种城市核心体系在一定区域集聚的城市化现象。一般而言,城市群的形成是内生和外生两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结合浙江省的现实情况,可以归纳为以下原因:

2.1出口导向是原动力

从上世界80年代开始,浙江省以出口为导向的加工业开始发展,到90年代开始形成一定规模并稳步发展。1990年,浙江省出口总额只有为21.9亿美元,占到全国出口总额的621亿美元的3.52%;但到2008年,浙江省出口总额上升到1543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14307亿美元的10.78%,平均每两年上升一个百分点(见图1)。这20年的时间来看,浙江省出口平均年增长率为达到27%,高出全国10个百分点。从整体上看,浙江省90年代末和21世纪前几年出口增长较快,而全国出口增长主要集中在最近的五六年时间。可以看出,浙江省的出口增长与浙江省的城市群发展进程基础一致,即城市群在90年代末开始发展,到21世纪初前几年逐渐成形,最近几年只是巩固城市群的规模。

2.2农村工业化是推动力

浙江省的经济发展推动来源主要是民营企业的崛起,民营企业大多在自己所在的乡镇进行工业生产,因此农村工业化是浙江省经济发展推动力。经测算,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中,浙江省民营经济增加值为26627.72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为65.2%,其中个体私营经济为16817亿元,占GDP的55.1%。1979-2008年,按现价计算的浙江民营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19.8%,其中个体私营经济年均增长30%,大大快于GDP的年均增长速度。民营经济已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主要推动力量。民营经济在浙江省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民营经济成为增加就业的重要渠道,2008年全省非公有经济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70%;二是民营经济成为税收收入的重要来源,2006年我省税收收入48.7%来自民营经济;三是民营经济成为浙江省外贸直接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我省民营经济的出口总值占全省出口总值的50.8%。

2.3产业集群是催化剂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依靠民间力量,在市场机制作用下逐渐形成创造了上百个具有专业化分工协作特点、年产值几十亿乃至上百亿的产业集群。据浙江省经贸委调查显示,2007年,以县(市、区)为基本单位,以工业总产值5亿元以上为统计范围,浙江拥有的产业集群总数已达462个。从专业化类型看,有绍兴的轻纺产业群、海宁的皮革产业群、嵊州的领带产业群、永康的五金产业群、永嘉的纽扣产业群、乐清的低压电器产业群、桐庐的制笔产业群、诸暨的袜业群等等。这些星罗棋布的产业群已经成为开拓国际、国内市场的生产和创新基地。从集群规模看,在以县(市、区)为单位统计的462个集群中:工业总产值在10亿元以下的有100个,占总数的21.6%;工业总产值在10~50亿元的有250个,占总数的54.1%;工业总产值在50~100亿元的有53个,在100~200亿元的有37个,合计占总数的19.4%;工业总产值超过200亿元的有22个,占总数的4.8%,其中超过300亿元的有14个。据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对全国近千个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百佳”评选,其中浙江以三十六个产业集群入选而独占鳌头,占得“百佳”的近四成份额。从地域分布看,产业集群分布于全省各地,在地理版图上形成块状明显、色彩斑斓的“经济马赛克”。在全省90个县(市、区)中,有76个存在工业总产值超过5亿元的产业集群,占总数的84.4%。产业集群形成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产生了较发达的县域经济。目前,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特色经济已成为浙江工业的主体,是浙江经济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和活力源泉。区域经济崛起必须导致城市的壮大,崔生城市群的形成。

2.4政府引导是执行力

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政府的适时规划和引导。在“九五”计划中,浙江省就提出“加强科学规划,注重功能培育,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建制镇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进一步加快杭州、宁波、温州三个市的城市建设和功能教育” [3]。“十五”计划中又提出“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培育城市经济区,……加快促进杭、甬、温城市经济圈的形成”,首次提出城市经济区和城市经济圈[4]。在“十一五”规划中用“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市化的主体形态,培育杭、甬、温三大都市经济圈,推进浙中城市群的资源整合和经济融合” [5],正式提出城市群的概念,证明浙江省城市群已基本形成。另外,浙江省先后公布《浙江省环杭州湾地区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浙江省温台地区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浙江省金衢丽地区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规划》。通过政府的合理引导,城市群正在逐步壮大成熟。

3浙江城市群的空间结构演变历程

按照不同的历史时期,笔者将浙江城市群发展的演变划分为四大阶段:鸦片战争之前的杭绍中心阶段,近代的双中心阶段,21世纪之前的双城市群阶段和21世纪的三城市群阶段。

3.1杭绍中心阶段

鸦片战争以前,浙江地区的城市主要以杭州(临安)和绍兴为主,据姚培锋在《宋代浙江地区城镇人口分析》一文中分析,在宋代杭州人口达到40万之众,而同期绍兴有36万人口,庆元府(今宁波)、温州和台州约为10万人[6]。宋朝时期的政治稳定,浙江经济得到较快发展,成为封建时期发展最快的时期。这一时期浙江地区形成以杭州和绍兴为中心的城市,它依托京杭大运河,成为南北商贸的南中心(见图2)。

3.2杭绍甬中心阶段

鸦片战争之后,1850年“五口通商”,宁波开埠,促进宁波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动整个沿海地区的口岸城市的快整崛起。这一时期,沿海的城市吸收大量的外地移民,使得人口增长较快。据民国时期的《内政调查统计表》(1934年)浙江各县人口数据按现在的行政区划来看,杭州城市人口大约为50万,绍兴城市人口约为80万,而宁波的城市人口约为40万。虽然其他的地区人口也在不断增加,但主要集中于乡村人口。由此,这一时期浙江省主要以杭州、绍兴和宁波为中心城市,形成了钱塘江西岸的城市带(见图2)。

3.3双城市群阶段

从解决到20世纪末,浙江省经济经历了从改革开放之前的缓慢发展到改革开放的飞速发展,城市体系更发生巨大的变化。据五普(2000年)资料显示,浙江省城镇人口达到2276.51万人,占总人口的48.67%,与1990年的四普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了17.50个百分点。按城市人口分析,杭州成为特大城,宁波和温州达到大城市规模,湖州、绍兴、嘉兴、台州、金华、苍南和舟山等7个达到中等城规模,初步形成以杭州和宁波为主体,湖州、绍兴、嘉兴、舟山的支撑的杭绍甬嘉湖城市群;由温州为中心城市,台州和苍南等为副中心的温台城市群(见图2)。

3.4三城市群阶段

进入21世纪,城市群已城市为区域经济的主体,成为地区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载体。浙江省在沿海区域快速发展,巩固了环杭州湾城市群,特别是杭州湾跨海大桥的通车,使得原来成“U”型的城市群变成了倒“A”型;温台城市群也不断成熟,带成沿海的产业带和群市带,并且不断向外拓展;同时,浙江省不断的推进内陆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集群化产业,加快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建设步伐,从加强浙中地区各城市之间的联系,逐步形成以金华为中心,以丽水、永康、义乌、衢州等城市为支撑的浙中城市群(见图2)。

4浙江城市群进一步发展的战略意见

为了使浙江城市群继续保持良好的势头,并参与国际竞争,笔者对未来的发展给出了如下前瞻性的意见:

第一,加快产业发展的协调与规划,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城市的发展需要产业作为支撑,城市群的壮大需要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体系。为实现浙江各城市的产业合理发展,应加强区域内主导产业的整体统一规划。首先,应研究本地区产业类型及其竞争力。对于一些竞争力不强,市场前景不乐观的产业要限制发展,引进和扶持一些技术含量高,具有较好市场前景的产业类型。其实,要合理布局各城市间的产业体系。从目前我国城市群的发展来看,很多情况各个城市或者城市群之间产业同构现象非常严重,其后果就是生产出来的产品不仅没有其他地区的产品进行竞争,反而先与同地区的产品竞争,从而阻止该产业发展。再次,从总体上提升区域产业技术水平,形成一批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支柱产业群,推进产业结构的提升。最后,适时将技术相对落后的产业按照梯度原理转移到周边城市或省区,以扩大经济腹地,形成完善的区域产业等级序列。

第二,明确细化区域内各城市群内各城市的职能分工,进一步促进各城市群的专业化,使城市间相互交错,融为一体,形成广泛的协作关系。在研究区域内各城市体系功能的基础上,明确各个城市的职能分工,有目的性地承接产业和引进技术。杭州和宁波由区域中心节点职能向更为广泛的整合职能转型,而相应的职能正逐步由周边的城市承担。杭州逐步发展成为长三角重要的旅游休闲中心,依托周边的制造业和资本集聚优势和城市服务功能,发展成为长三角现代服务业核心区和高科技术制造业中心;宁波利用港口优势发展临海化工业和现代物流业,建成长三角南翼的航运中心。其他城市也承担相应的职能功能,更好的发展各级城市的作用。

第三,加强与周边地区和城市的整合力度。城市群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区域内和区域处需要由物质、能量、信息、人口的流动。因此,城市群的发展历程就是一个不断拓展、扩张的过程。比如,浙中城市群刚开始规划时并没有考虑缙云县,随着规划工作的开展,发展缙云与永康的经济联系非常紧密,所以后来就把缙云纳入到浙中城市群体系中。同样,城市群的发展不仅仅局限于浙江省区域内,需要与外界加强联系,比如嘉兴与上海的联系反而大于与它与浙江省内其他城市的联系,更准确地说嘉兴与昆山和青浦一样,上海的卫星城市。

第四,研究城市群非经济空间因素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城市群从形成到壮大都是发挥其经济功能,但随着城市群的成熟,其社会、生态环境的影响逐步显现。比如,城市群用地、城市群住房、城市通、城市群社会空间整合等等,以前不太重要的,现在却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这些问题虽然不是城市群直接造成,但是是随着城市群逐步成熟而产生的,只有更好的研究和处理这些问题,城市群才能为区域经济参与国际竞争的载体,否则只能成为城市群的绊脚石。

参考文献:

[1] 姚士谋,等.中国城市群[M].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2] 刘耀彬,宋文君,万力.江西省城市群形成过程及其动力机制分析[J].集团经济研究,2007(11X).

[3] 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R].

[4] 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和长期规划基本思路[R].

[5] 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R].

[6] 姚培锋. 宋代浙江地区城镇人口分析[J].台州学院学报,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