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水稻大棚旱作湿管技术研究与示范总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水稻大棚旱作湿管技术研究与示范总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通过水稻大棚旱作湿管技术的研究与示范,该项技术为水稻育秧大棚综合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径。并具有节水、增温、保肥、早熟、简单、省工、增产、增效等突出优势。

关键词:水稻大棚;旱作湿管;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632025

为加强水稻大棚的综合利用效果,裴德镇从2013年开始根据本镇特点,引进水稻旱种湿管栽培技术并进行技术改进,该项技术除继承了原水稻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节水、增温、保肥、早熟等优点外,还具有简单、省工,增产、增效等突出优势,通过该项技术的实施,为水稻育秧大棚综合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径。

1 示范完成情况

水稻旱作湿管技术经过2a的试验研究在裴德镇获得成功,通过在水稻育秧大棚内种植水稻,解决了在水稻插秧结束后大棚的综合利用问题。没有在大棚内种植水稻前,多数大棚都是闲置撂荒,个别种植大豆或蔬菜,由于经济效益不高而没有获得重视。

2013年在裴德和德兴水稻育苗基地落实水稻旱作湿管技术1.2hm2,在5月26日进行整地,5月30日进行插秧,秋季实收每667m2产达到658.2kg,较常规水田每667m2增产58.2 kg,增产率达9.7%,水稻旱作湿管技术每667m2投入成本为664元,其中每667m2需种子24元,地膜50元,滴灌设备120元,化肥150元,农药20元,人工200元,整地100元。扣除每667m2生产成本,水稻按3.0元/kg计算,每667m2纯效益达1310.6元,总收益达23590.8元。

2014年扩大了该项技术的示范面积,在东胜、德兴、裴德、和兴利水稻育苗基地进行了示范,示范总面积达2.13hm2,秋季实收平均产达665.7kg/667m2,较常规水田增产67.6kg/667m2,增产率达11.3%,扣除每667m2生产成本664元/667m2,水稻按3.1元/kg计算,纯效益达1399.7元/667m2,总收益达44790.4元。

2 示范创新点

解决水稻大棚育苗后综合利用问题。为水稻育苗大棚综合利用提供了新方式;在水稻插完秧后,利用空闲大棚种植水稻,采取膜下滴灌,滴灌采用内镶式滴管;解决了一次性封闭除草问题,采用马歇特或农思它封闭除草;进行一次性施肥,为缓解后期缺肥问题,尿素施用1/3左右的缓释尿素,后期采取叶面喷施喷施磷酸二氢钾加尿素;田间不建立水层,采取滴灌措施,根据水稻生长期不同阶段生理需水要求,进行合理滴灌,具有节水增温作用;为将来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推进水肥一体化现代水稻种植技术奠定基础。

3 技术优势

3.1 优化水稻生理需水

膜下滴灌使土壤始终保持疏松和最佳含水状态,地膜覆盖可以减少棵间蒸发和渗漏量,人为控制无效用水,农田用水量仅为常规灌溉的40%左右,结合气象、土壤、肥料及农业措施,实施田间高效水分管理,实现了节水增产、节本增效。

3.2 争取生产有效积温

旱作湿管栽培技术,采用地膜棚膜双层覆盖,争取了有效积温,可以采用优质晚熟高产品种,充分发挥了晚熟品种的增产潜力,从而达到超高产的目的。

3.3 实现水稻早熟增产

采用旱作湿管栽培技术,秧苗矮壮,根系活力强,耐寒性好,栽后发根快,分蘖旺盛,成穗率高,穗大粒多,结实好,提旱成熟,一般比常规栽培提早3~5d。

4 保障措施

4.1 加强指导,提高技术到位率

为确保水稻旱种湿管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技术标准到位,保证效果,更大程度增加效益,2013年初,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组织技术人员进行认真研究,制定了水稻大棚旱种湿管技术方案,并将技术要点发放到实施该技术的每个示范基地,同时推广中心技术指导组人员和镇技术人员深入到示范基地,在整地、除草、施肥、滴灌等关键技术环节进行指导。

4.2 经验交流,加快示范推广步伐

为了使农民能更好掌握该项技术,在每年的水稻插秧结束后,在大棚整地、插秧、田间管理等重要时期,组织科技示范户、科技人员参加田间培训会、博览会和鉴评会,使广大科技示范户能亲眼看到该项技术的特点,对关键技术能有更深的体会,为今后水稻大棚综合利用提供很好的途径。

裴德镇现有水稻种植面积0.2万hm2,按照秧本田比例1:100计算,裴德镇约有大中棚育苗面积20hm2,这些大棚如果种植旱种湿管水稻,那么会起到很大的增产增收作用。

经过2a对水稻大棚旱种湿管技术的研究与示范,可以看出,该项技术为水稻大棚育苗后的综合利用提出了很好的模式,该项技术,不但解决了大棚综合利用问题,而且是一项水稻高产高效的有效措施,该项技术具有节水、增温、保肥、早熟等优点外,还具有简单、省工、增产、增效等突出优势。该项技术对提高裴德镇水稻栽培水平,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很大作用,为今后该项技术在裴德镇全面推广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