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学生生活经验参与阅读教学:误区与矫正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学生生活经验参与阅读教学:误区与矫正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当前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生活经验在阅读教学中得到了极大的关注。当前各种流行的语文“生活化”口号,如语文教材“生活化”、语文情境“生活化”、语文教学手段“生活化”、语文评价“生活化”等正是体现了以上这一理念。然而,笔者通过对学生生活经验参与阅读教学的课堂实践进行考量观察,却发现其间存在着诸多误区,将其揭示出来并进行理性分析,无疑是有必要的。

误区之一:学生生活经验参与的随意化

将学生生活经验参与阅读教学中,在当前是一种常见的语文现象。但是,笔者观察到,在许多语文课中,学生生活经验参与阅读教学却陷入一种随意状态之中。

一位教师在讲解《童趣》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明白文中作者“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乐趣,是如此调动学生生活经验的:

师:同学们,你们看,我这里有一个盆景,请你们闭上双眼,想象一下你想到了什么样的生活场景。(这是一个塑料盆景,有一些小树,一些沙石和一个红泥的小桥)

(一分钟后)

师:你想到了什么场景?

生1:我想到了兔子在林中跑来跑去。

师:想到这样的景象,你心情怎样?

生1:我很喜欢。

师:你想到了什么呢?

生2:我感觉树叶在风中发出沙沙的声音。

师:你喜欢这种声音吗?

生2:我很喜欢,感觉回到了大自然当中。

师:你呢?

生3:我想到一条小溪从森林中奔涌而出。

师:你有什么感受?

生3:我感觉很美。

…….

笔者随机对被提问的学生进行了访谈:

问:你当时想到兔子在林中跑来跑去吗?

生1:没有。当时被老师叫起来,总要说点什么吧。

生3:我看到小桥,就顺着说想到了小溪……

在以上案例中,该教师所谓激活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做法,显然游离于文本教学之外,缺乏必要的目的性,因此,显得比较随意。笔者以为,学生生活经验参与阅读教学之所以会陷入这种随意状态,主要是人们对学生生活经验参与阅读教学的价值没有很好地把握。

笔者认为,从阅读作为一种教师引导下学生与文本相互作用并获取文本意义的活动这一理解出发,我们可从两个方面来把握学生生活经验参与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一是利用学生生活经验本身所固有的熟悉感来激发学生兴趣,并更好地实现学生对文本意义的掌握。从生活经验作为学生在校外生活中各种活动的结果这一理解出发,它既包括了在对生活的认知中所获得的知识,也包括了对生活的评价中所获得的价值观,还包括了对生活的感悟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因此,生活经验有利于促进文本认知的速度和深度,学生也可基于其校外生活中所获得的价值观和情感体验对文本内容进行价值判断和情感体验。二为实现学生对阅读教学的主体参与。学生生活经验所形成的校外生活表现为一种学生所直观的感性生活。对于学生而言,这是一个熟悉的世界,同时也是学生自主活动的世界。因此,学生生活经验不仅是学生在校外生活中各种活动的结果,也体现了学生校外各种活动的过程。从生活经验作为学生在校外生活中各种活动的过程这一理解出发,它显然体现了学生作为活动主体所具有的主体性的一面。将学生生活经验引入阅读教学,正是立足于将学生在校外生活中的主体性迁移至课堂之内,实现文本意义建构过程中的主体参与。综上所述,我们应从学生生活经验促进文本解读的过程和结果两个方面来把握学生生活经验的价值,前者实现学生对文本解读活动的主体参与,后者实现对文本意义的更好掌握。

误区之二:阅读教学的泛生活化

为了让学生对文本中某些内容更好地理解,一些教师经常引入学生生活经验。但是,笔者发现,有些老师却因此忽视了语文课堂与生活之间的本质区别,使阅读教学误入泛生活化之中。请看以下关于《论语十则》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解析的案例:

师:最近我们的碱水面出了一些问题,一些商家用“水玻璃”工业碱水来做碱水面。加入工业碱的碱水面成本低廉,利润很高,使得生产商家在同行竞争中取得优势,但是这些所谓的碱水面却严重影响我们的健康。这种面生产商家自己肯定不会吃,但他们却给我们消费者吃。所以我们应该对他们说……?

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师:自己不想要的,就不要施加给别人。但话又说回来,如果他们按常规生产,利润空间很小,不能与同行竞争,最后厂家倒闭,生产商家自己要饿肚子,衣食住行都成问题,生存艰难,那还要不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呢?大家小组讨论一下。

师:(讨论完毕)请同学一起来谈谈。

生1:要。因为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损害了他人的利益,这是一种自私自利的行为。

生2:要。因为只有懂得爱别人,别人才会爱你,假如你只是一味地伤害别人,迟早别人也会伤害你,这样得不偿失。

生3:不要。因为人一生下来肉体就受之父母,生命只有一次,做人要先以保障自己的生命为主,自己的生存要紧。

……

在以上案例中,该教师是让学生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来分析是否该用工业碱来做碱水面这一生活事件。如此一来,语文课就被演变为生活课了,语文课堂则显然被泛生活化了。“语文——生活——语文”,意为从语文学习入手,引入生活中的有利因素,最后再回到语文学习之中,这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从这个方面来看,学生生活经验只是阅读教学的手段,而非目的。这正如刘国正先生所说:“阅读教学与生活相联系,与课外衔接,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更好地理解课文,体会词语的运用……。”[1]因此,我们可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来增进对文本的理解,但最后一定要再回归到文本之中。基于这一点,以上教学不应是如何以“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去把握生活(这是生活当中的任务),而应是如何以生活经验为基础来深刻理解“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误区之三:文本解读的日常化

在对《皇帝的新装》一文的学习过程中,有学生对文中的“骗子”大加赞赏:

师:你为什么肯定骗子呢?

生:我觉得他们很聪明。

师:说说看。

生:你看骗子骗了这么多的人,拿走了这么多的钱财,还没有人发现,真的是很厉害。

师:你怎么评价这两个骗子?

生:实在是太聪明了,他们很懂得人的心理。

诸如此类的解读在当前频频出现,如有学生在《愚公移山》一文的学习过程中从以下角度对愚公精神进行解读:“愚公破坏生态环境”、“愚公的后代如果生的都是女儿怎么办”、“愚公的子孙如果有自己的理想抱负,不愿去搬山怎么办”、“愚公忽视了地球本身的造山运动”等等。以上这些解读所反映的一个共同点是学生完全依赖其生活经验对文本进行日常生活式的把握。

生活经验所来源的校外生活主要表现为一种日常生活。日常生活是一种在自在自发的自然态度中得以完成的现实的世俗生活。正是因为此,相对于在课堂教学自觉活动中产生的经验而言,学生生活经验则更多的表现为娱乐性、大众化等特征。而语文课堂不可能是一种现实的日常生活,而是一种可能生活。何谓可能生活?按赵汀阳先生的理解,是一种需要每个人努力去实现和创造的生活。可能生活虽源于现实生活,但不完全等同于现实生活,它是对现实生活的选择、加工、改造、提炼乃至超越。同时,从文本世界这一角度来分析,文本的创作虽然也源于生活,但它并不是对生活的简单复制,而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再创造,是对生活的超越。因为一名优秀的作家,绝不会拘泥于生活或停滞于生活之内,而是以自己的想象力和思想力努力实现对生活的提升,从而使其作品具有更高远的关怀精神,对生活具有更深远的洞察力。基于此,学生对文本的解读绝不可能完全依据其生活经验去进行一种日常生活式的解读,而应从对生活经验必要超越的基础之上,努力去把握文本世界的真、善、美。

与此同时,在另一个层面,正如前文所述,学生生活经验可以理解为学生在校外生活中的一种活动过程。学生生活经验本身蕴含了极大的能动性和主动性。教师不可无视学生的这种主体作用及其中所蕴含的重要教育契机。因此,教师应在给予学生较充分的机会让他们自由发表自己的阅读心得的基础上,通过引导,再经过学生间充分的讨论,去形成更合理的一个或若干个让学生信服的答案。

(本文系广州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研究项目“语文教育硕士课程改革研究”的阶段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①刘征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