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切莫忽视课堂的动态生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课堂教学是决定学校教育质量的关键。因此,狠抓课堂教学质量,上好每一堂课,是我们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就当前的课堂教学实际情况而言,还不能达到每课既高质又高效的要求。究其原因,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课堂过于程序化、模式化,忽视了课堂教学的生成性。
现象一:一味迎合,失去主导。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教学“圆柱的认识”时,课前预设第一课时只认识圆柱,但上课时想将剩下的圆柱、圆锥和球一起研究,或先研究圆柱和圆锥,教师稍作思考后说行,可以独立研究,也可以以小组合作……
结果,由于教师在预设时只准备了一些圆柱体教具,而没有准备更多的圆锥体教具,学生的研究只能是浅尝辄止。这种表面上的对学生尊重,实际上是以低效的课堂为代价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体现?
现象二:流于形式,生代师劳。如一位教师在教学100以内口算减法(77—19)时,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组内交流后,在全班汇报交流时出现了七、八种口算方法。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个个投入。然而课后调查却发现大部分学生仍是只知道自己的口算方法,而不明白其他同学的方法,更不能用多种方法进行口算。
现象三:胡猜乱想,不明主题。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先用多媒体出示画面:一块绿茵茵的草地上有一条小河,河上有座小桥,周围有几棵小树,然后一对一对地闪现出6对小兔。画面定格后教师问:“小朋友们,你们都看到了什么?”一名学生说:“我看到了绿地、小河、河上有座小桥,还有几只小兔子。”老师表扬了他,说他语言流畅、善于观察并鼓励大家向他学习。于是又有一名学生说:……虽然五六分钟过去了,学生就是想不到6个2是多少的计算方法,但气氛依然高涨。面对学生的种种“创造”,教师只能无奈地一一肯定并加以赞赏。
以上这些课堂教学片段表面上看,学生似乎也参与了活动过程,但一堂课下来学生对最基本的知识要点掌握怎样?学生的发展又是怎样?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课堂教学的真实有效呢?
二、精心设计,为动态生成导航
设计准备过程是一堂优质课生成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在这一过程中,必须有严谨求实的精神,要建立在对教科书全部内容的把握上,在掌握了全书知识结构体系的基础上,来思考和设计具体章节与知识点的教学。这样才能使随后的传授做到高屋建瓴、深入浅出。这就需要教师不仅钻研教材、知识,而且要钻研教学方法、学情,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兴趣需要与思想心理状况、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这是因为学生学习数学不仅是在数学课堂上,在生活中,他们也不断地积累着数学的知识和经验。因此,只有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才能做到准确、恰当的预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低效的,甚至是无价值的。教师以探究创新的精神来认真分析,刻苦钻研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方法所形成的教案就不会是僵化的,而是鲜活的。只有课前的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课前的预设就会为课堂的精彩生成奠定基础。
三、适时调整,促进课堂动态生成
教学是学问,更是一门艺术。而表达传授是课堂生成过程中的中心环节。教师在表达传授过程中的生成性体现,主要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要借助语言、身体动作、表情、图像等方式,生动直观、声图并茂地传授知识,将复杂的简单化,将抽象的具体化,将可能的单一刺激变成多种刺激,将比较枯燥的变成有吸引力的。二是在表达传授的过程中,遵循“大法必依,小法必活”的原则,即在遵循教学规律、教学原则和教案的前提下,创设情境,根据情境灵活运用和选择教学方法与技巧,使表达具有形象性、情感性、新颖性,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美引人,情理交融,声情并茂。以下是著名特级教师——李烈老师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的一个教学片段,它会给我们很多启发。
师:口算,大家没有问题吧,看谁反应快。咱们一起看这里(投影21×3、21×30……)
生:21…3=63,21×30:630。
师:我把它们放在一起,也要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算完以后要琢磨。
生:下面的数是上面的数的10倍。
师:好!继续。
生:34×2=68,34×20=680;41×5:205,41×50=2050;15×2=30,15×10=300。(稍后有学生纠正,15×10=150。)
师:这两个算式有前面的关系吗?
生:没有了。
师:(微笑着说)是不是受前面的题影响了?其实发生变化了。是你出题还是我出题呀!(学生一下子笑了起来)请继续。
生:27×3=81.27×20=540;36×3=108,36×30=1080。
师:刚才我们说15×2和15×10没有上面的关系,那你看看,这两个算式和15×12有关系吗?发现了什么,小声说说。(学生四人小组讨论)
口算基础训练,全员参与,是全面热身。学生不经意间掉进了老师设置的“陷阱”,进一步集中了注意,唤醒了思维。美丽的错误,再次验证了李烈老师提出的“课堂教学无差错原则”。更妙的是口算之后的“回马枪”,是为学生新知搭设的“脚手架”,适时调整了学生的思维。因此,在围绕学生发展精心设计的基础上,教师要充分运用自己的教学机智,在变动不已的课堂中发现、判断、整合信息,适时调整教学思路、教学进程或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现有的数学现实,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
四、观察指导,创造课堂教学动态生成
观察指导伴随课堂教学始终,是课堂教学中体现师生互动的主要环节,它既表现在教师的表达传授之后,也渗透在教师的表达传授之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进行有效的观察和指导,最关键的是要体现敏锐性和及时性,即要做到及时观察、及时反应、及时调适、及时指导。但教师的及时指导要以敏锐有效的观察为基础,并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来实现。在观察指导过程中,一方面教师要凭借以往积累的教学经验和设计准备过程中的预设来应对学生生成的问题;另一方面教师要调动自己的教学机智,因人、因时、因情境地给学生以恰到好处的指导。如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突如其来的提问、遇到与众不同的见解、遇到错误的认知时,教师要善于观察,捕捉到有价值的信息,并予以指导,使其变成宝贵的教学资源。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化简比后,出示2/7:2/9,要求学生化简比。一个学生板演2/7:2/9=7:9,“错了!”教室内顿时出现了反对声。面对这一错误,教师并没有马上让其他学生说出正确的结果,而是先让那位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再组织学生举例、验证,最后达成共识:凡分子相同的两个比,它们的整数比就是前、后项的分母调换位置写出的比,只要根据比的基本性质计算后就能得到最简比。正是由于这位教师的仔细观察,及时指导,这样的处理不但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而且让错误变成了宝贵的学习资源。学生在辨析中明确了认识,学会了方法,更重要的是在辨错、改错的过程中开阔了学生的思维,使课堂教学的生成成为现实。
总之,一堂课的生成所包含的预设准备、适时调适、观察指导的三个基本过程或环节必须构成一个整体,面对新课程带来的新的挑战,应根据课堂教学开放性和生成性的特点,在各个环节上都留有余地,确立课堂中的课程开发意识,把执行预案看作课程实施的一个起点,用心收集、捕捉和筛选学习活动中学生反馈出来的有利于学习者进一步学习建构的生动情境和鲜活的课程资源,据次来调整教学行为,从而使课程实施由“执行预案”走向师生“互动生成”。
作者单位 宁夏固原市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