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切莫忽视孩儿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切莫忽视孩儿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如何与孩子沟通,是家长时常疑惑的一个问题。新移民家长来到海外后,由于语言文化意识形态的巨大差异,要指导孩子更觉得困难,甚至有时都无法了解自己孩子的心思。

在有代表性的教育孩子和亲子交流例子中,往往不可简单地以“成功”或“失败”,“优秀”或“差劲”之类的单一标准去评论当事人。

各方面都不错的国内学生――林木

林木是我朋友的儿子。他的父母是我在中国上大学时的同学,后来都留在母校工作,孩子也一直在该重点大学的附小附中读书,从小受到很好教育。

数年前,林木的父亲获得美国一所顶尖大学任访问学者的机会,因而有机会协同妻、子同来。我在美国见到林木时,他已经长成一个英俊少年。他和许多刚来美国的孩子一样,不管原先在国内学习多么优秀,要想适应美国学校的学习,都要付出很大代价闯过语言和文化差异关。

林木先进了一家有中英双语计划的初中,几个月后,他升入了高中。高中没有特定的双语辅导,在环境逼迫下,聪明的孩子还是可以尽快赶上课程的。依靠学校、家长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林木逐渐适应了美国的学校,除了学习成绩提高很快之外,还展现了艺术天份。

到美国仅仅一年时间,他就在新英格兰地区学生古典吉他比赛中获得了中学组第一名。在高中他是校乐队的主力,不仅会弹奏多种乐器,还会作曲,很受师生们欢迎。

来美国不到两年,林木练就了一口流利的英语,成为学校里的好学生,音乐造诣获得栽培和展示,在学校也交了朋友。父母为孩子的成绩感到自豪,觉得带孩子来美国真是明智之举,却没有预料到孩子心中还会有什么苦恼和不满。

正当林木闯过了过渡期的困难,开始适应和喜欢美国的生活和学习之时,父母却决定移民加拿大。对于许多华人留学生学者和新移民来说,迁移流转是不得已的谋生之举。但在家长们为了自己也是孩子的前途来安排一切时,却往往会忽视孩子的想法。

美国学校如何对待学生的心理问题

有一天,高中的护士打电话找到林木的父亲,请他赶快去学校。父亲以为孩子得了急病。到学校后,护士解释说,孩子生理上没毛病,只是精神上出了点问题。这更把父亲吓了一跳,要是孩子得了“精神病”,不是比身体上闹点毛病还要命吗?

原来那天林木本来应与一位老师有约,但他没有到场,老师找到他时,发现那个大男孩正在掉眼泪。问起缘由,孩子说因为家里很快就要搬到加拿大去,他心里舍不得离开这里,所以最近一直情绪不好,晚上睡不着觉,连与老师的会见都忘记了。

受过心理学教育的美国老师马上意识到孩子出现了心理问题,所以通知了学校的心理咨询辅导员和护士。辅导员与林木谈过后,发现问题还不很简单,便打电话请来一位专业心理医生。

当父亲来到学校时,儿子就正在和那位心理医生单独谈话。医生将自己的名片给了孩子,告诉他任何时候都可以打电话来聊天,而且无需通报给家长,还警告家长不要追问孩子与医生讲过什么。学校护士也带着命令语气对家长说,在搬家去加拿大之前,一定要带孩子去作身体全面检查和心理诊治。还建议对这样的少年,最好找位较年轻的男性心理医生。

当林木的父母与我谈起此事时,我心里很震动。此事应该为许多华人家长敲响警钟。在我们看来,林木当时并没有什么严重问题,仍然是个很正常的孩子,也就忽视了他心理上的需要。而美国的教师和医护人员遇到此类情况却如临大敌,严肃认真地来处理,如果家长不照其指示为孩子治疗,人家能告你忽视或虐待罪。

美国的专业教育及医护人员并非小题大做,正是许多真实事例告诉他们对此类情况必需及早防治。但中国家长则往往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学业成绩(智商),却容易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与感情需要(情商)。

林木的父母此时才回忆起,在孩子来美国之前,就因为不愿离开熟悉的中国学校和好朋友而闹过一阵情绪。但那时别人根本没在意,中国老师同学和亲友们还对即将要去美国的孩子羡慕得不得了,人人都向他祝贺,他心里却更加痛苦,但别人反而以为他是装蒜。林木的个性虽然开朗健谈,却是个比较敏感重感情友谊的孩子,将要离开朋友还得不到信任,对正处在青春发育心理成长期的少年来说是很残酷的双重打击。可惜的是,当时他的家长和中国的老师们都根本没意识到这会给孩子心灵上留下什么样的隐患。

我这时也记起,林木来美国不久,在双语中学曾写过一篇中文作文。在这篇以《假如我也将失去光明》为题的三千字长文中,他以著名的盲聋女性海伦・凯勒为榜样,阐述了应该如何对待人生中的坎坷。当时他的双语老师都不相信一个十四五岁的孩子能写出如此富有深刻哲理的文章。

然而,那时我们这些老师、家长、长辈们,都只顾称赞孩子的文章好,却没有重视文中反映出的心理问题。之后回想起来,林木当时在作文中已经明白地表示了他来到美国这个陌生环境后的巨大失落感。他在文章中形容来美国前后的日子,就如同双目失明的海伦在黑暗中摸索一般,虽然他以海伦为榜样,终于闯过的人生艰难的时刻而“重见光明”,但这一段经历对一个还处在身体和心理成熟期的孩子来说,是多么的不容易。

我和他的父母深感惭愧的是,作为长辈和家长,我们居然没能及早发现孩子如此明显的内心苦恼!据说美国的心理专家就是通过写字撰文、描图绘画等来了解诊治对象的心态,而我们华人家长却缺乏这种专业水平。甚至在孩子长篇大论地论述了自己的暗淡情绪之后,我们都没能体谅他的心事,反而还津津乐道他的文章多么出色。我们大人常以为孩子们听到夸奖都会快乐,但实际并不然,尤其在林木这样的处境,他试图通过文字的表述来得到大人们的理解和关怀,而非吹捧和表扬。

由于孩子来美国之初的内心苦恼没有被及时发现,而在他刚刚熟悉了环境并开始交了朋友之时,家长又决定移民搬家,这对林木的打击更大。而且使他更加不满的是,家长在决定移民加拿大这样的大事时,并没事先征求过他的意见,甚至在生米煮成熟饭之后,都没有好好向他解释前因后果,似乎孩子就应该绝对听从家长的决定。这是孩子产生思想情绪的根本原因。

中美教育的差异

像林木这样的高中生其实已经很懂事,完全可以与大人一起共商大事,然而,许多中国家长仍然把他们当孩子看。这其中也反映出中美教育观念的差异。美国人对待孩子,是从小把他们当大人对待,哪怕小孩子还不懂事,家长老师或长辈都要对他们耐心解释遇到的事情,而不能瞎编个故事或原因去唬骗他们。而中国家长对待子

女,往往是到他们成年了,还把他们当孩子看,因此总觉得家长能作主的事就无需与他们商量。

中国的传统观念,如父道尊严、家长作风、服从长辈等,仍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海外华人。许多中华传统强调尊重和礼貌,但多半是单向性的。“尊老爱幼”的美德,即小辈应尊重长辈(带有畏惧、服从的味道),而长辈则应爱护小辈(体现着施舍、恩惠)。这公式能否逆转或双向划等于号?即无论老少都要彼此尊重和爱护。恐怕并非所有中国人都能做到这点。

林木的故事告诉我们,家长应该时常听听孩子的意见与看法,随时了解他们的心事。林木的父母和许多华人家长一样,为培养孩子花费了极多心血,也付出了很高代价。他们放弃了国内大学的教授和系领导地位,很大程度是为了让孩子能到国外接受良好的音乐培训和高等教育,林木在这些方面也确实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然而,因为家长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又没在重大事件上听取他的意见,使孩子对家长并不见得领情。

林木当年那段经历,可以说是因祸得福,对他日后的全面成长不无好处。

一方面因为林木是个本质很好的孩子,聪明好学,通情达理,性格也健康开朗,所以暂时的感情失落并没有给他造成永久创伤,反而因在关键时刻获得及时指导使他的心理素质得以加强,在青春期为他上了重要一课。他很快适应了加拿大的高中生活,后来就读于加拿大一所名牌大学,不仅学习优秀,处世能力也不错,在公司实习时很有人缘,甚至帮因经济不景气而失业的老爸联系了工作机会。

另一方面也因为林木的父母属于开明又善于学习新事物的家长,在发现问题后能够及时纠正自己的教育方式,注重了与孩子的交流沟通。在初到加拿大需要安顿、定居、求职、谋生的艰难时刻,家长都没有再忽视孩子的心思与意见,而是全家分享甘苦。到了孩子该上大学时,更充分尊重他自己对学校及专业的兴趣与选择。

看到孩子健康成长,林木的家长在欣慰之余,至今仍然感谢美国学校具有专业素质的老师和心理教育专家,他们的及时发觉不仅帮助孩子防患于未然,也教育了家长,使当父母的心理素质也有所加强。

天下所有为人父母者,都应该懂得,作家长的责任,除了满足孩子物质需求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一项:为他们提供精神支柱与帮助。这就需要经常与子女谈天交流,了解孩子的看法与意见,切莫忽视孩子们的心思、情绪、和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