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陇东方言概貌6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陇东方言概貌6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第五节 陇东方言的声调

一、现代陇东方言的声调

现代陇东方言有四声,非入声字与普通话在声调方面有强烈的对应关系(见表一):

表一 陇东方言与普通话声调对应关系

陇东方言中的古入声字在归调与连读变调方面的变化比较复杂,留待以后专门分析。

二、汉语声调的变迁

依王力先生的观点,汉语声调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他在《汉语诗律学》中写道:“上古的声调只有两大类,就是平声和入声。中古的上声绝大部分是平声变来的,少部分是入声变来的;中古的去声大部分是入声变来的,少部分是平声变来的。”

上古的平声、入声的调值已不可考,就是中古的平、上、去、入四声的调值也不甚了了,只有近古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四声调类相同,但调值也不一定相同。

元代周德清著《中原音韵》,该书的主要观点是“平分阴、阳,入派三声”,即中古四声的平声分为阴平、阳平,入声分派到平、上、去三声的都有,结果近古汉语仍有四个声调,但却没有入声。近古四声简称为“阴、阳、上、去”。当然,上古、中古的平声分化成阴平、阳平决不是一下子形成的,也不是周氏一人之力所能完成,是人民群众在长期口语交流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周氏的贡献在于将这种结果记录了下来并使其得以广为传播,成为近古汉语调类的范本。必须指出,周氏的四声尚无明确调值,究竟他心目中的阴、阳、上、去的调值是以大都官话为标准还是以长安官话为标准,我们已不得而知,只能说在元代以后,多地方言都遵循周氏所限定的四声模式发展,各地方言同一调类所辖字大致相同,但调值可能会有不同。

语音学研究感到困惑的地方,就是古汉语有调类,无调值。本文试从陇东方言的声调出发,就古汉语的调值作一模拟。

三、古汉语的模拟调值

(一)上古汉语的平声和入声

上古时代的口语与书面语尚未分离,而陇东地区交通闭塞,与外界交流不多,语言极易保持原貌,因此可以设想用陇东方言的声调来模拟古汉语的声调。

上古汉语仅有两个声调,相对有高低之分,平声低,入声高。

平声分阴平和阳平不过是近古的事,上古汉语的平声和中古汉语的平声只有一种声调。今陇东方言的阳平调值是35,与普通话阳平调值及许多重要的地点方言的阳平调值一致,可以认为上古汉语的平声就是阳平,其模拟调值是35。

现代方言有入声的地点方言有很多,比如长沙方言、成都方言、太原方言、陕北方言等,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降调,发音短促,调值基本上接近31,古代入声调值可能略高,因为入声调值起码要比元代的阴平调值高。

陇东方言是古汉语最主要和最重要的基础方言,虽然今日之陇东方言已无入声,但古陇东方言肯定有过,不可能一下子消失得干干净净,应该还有蛛丝马迹可寻。

现代陇东方言的庆城话和西峰话,对一部分古入声字(其它地点方言读阴平调)读成略高于阴平调的一种新调,调值为42,初一听好象其它地点的上声,如:

而现代陇东方言的其它地点方言,古入声字在连读变调后往往读如上声调(53),与庆城话相似,可能是古入声读音的孑遗。

据此得出结论:上古汉语的入声模拟调值是42。

(二)中古汉语的平声和入声

我们假定上古汉语演变到中古汉语,平声和入声的调值没有变化,那么仍然以上古汉语的平声、入声调值表示中古汉语的平声、入声调值。

(三)中古汉语的上声

今陇东方言将最常见的人称代词“我、你、他”都读作上声,调值为53,普通话的“我、你”也是上声,可以想见,普通话的上声与陇东方言的上声,演变规律是相同的,依王力先生的观点,都来自上古汉语的平声。事实上,古汉语保留下来的许多人称代词,如“吾、予、其”等依然读阳平,“尔、汝、彼”等上声字应来自上古平声。因此以今度(duó)古,倒推回去,可以确定中古汉语的上声模拟调值为53。

现在我们分析一下中古汉语上声的产生。

上古只有两个声调,加之上古音系也较简单,人们在语言交流过程中感觉到许多不便,自然而然就会增加声调,丰富音系,以便于交流。两个声调太单调,特别是两平声字或两入声字连读时,既拗口,又影响理解,因此就出现了变调。如两平相连,可能会变出上声:

阳-阳: 财神cai31shen53 和平huo31pin53

阳-阴: 明天min31tian53 扶风fu31fen53, 或者

阴-阴: 春天chun53tian 东风don53fen,

阴-阳: 公平on53pin 阴阳yin53yan 等等。

(详细变化请参阅《陇东方言的连读变调》)

第二种情况下,不但变出了上声,还变出了轻声。据此,我们推测,中古汉语的上声和轻声很大程度上就是这样产生的。

再从戏曲中的“韵白”来看中古汉语的上声。秦腔道白:“这zhe53可kuo31教jiao31我?耷uo53如[Ч]31何huo35是si55好hao53”;京剧道白:“这zhe51可kuo31叫jiao31我?耷uo53如yu35何huo31是shi31好hao53”。对比之下,二者何其相似,不惟“我”字(上声),整个韵白几乎雷同,说明中古汉语的上声调值就是53。如果认为曲艺中采用传统发音比较可靠的话,那么,包括秦腔在内的一些比较古老的剧种尚且形成于近古时期,京剧自更不待言,则近古汉语的上声调值依然是53,现代北京方言的上声调值214产生得极晚,不能代表近古上声和中古上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