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初中生物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初中生物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课堂提问是初中课堂的有机组成,一个设计精巧的问题,如果无法以恰当的形成呈现在课堂上,那么这不仅会削弱问题提出的有效性,甚至可能会削弱整节课的效率.因此,初中生物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精心打磨提问环节.笔者认为,艺术而高效的课堂提问,应该从以下四点着手设计.

一、恰当掌握提问时机

提问时机往往出现在课堂进展的以下三个阶段:上课之初、上课过程、下课之前.上课之初的提问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激活他们的兴趣,有效导入新课;上课过程之中,恰当的提问能有助于活跃沉闷的课堂氛围,启发学生思维;下课之前的提问,能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归纳方法.如果在一个恰的时机提出一个有效的问题,这将能起到承上启下、抛砖引玉的作用,既能增强学生的兴趣,也将引导学生思考.相反,如果问题呈现的时机不当,就算问题设计非常精巧,也将收效甚微,甚至破坏课堂节奏.

例如,在和学生一起学习《植株的生长》这一节内容时,如果这样导入:

问题1:自然界中,无论是参天大树还是不起眼的小草,都是由一颗颗刚出土的幼苗发育而来的,那大家知道这一颗颗小小的幼苗要经历哪些变化才发育成能够开花结果的大树或者小草的吗?

问题1既能吸引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又能引入新课的学习,应该算是一个有效的提问.

在学生探究到了“植物茎的结构”后,也就是整节课到了中间部位,可以择机提出如下问题.

问题2:同样是刚出土的幼苗,有的能长成参天大树,而有的却只能长成矮矮的小草,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实践经验表明,一个精心打造的问题唯有在恰当的时机呈现出来,才能充分体现其有效性,发挥其预期的效果.

二、合理掌握问题数量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师课堂提问的目的并不局限于对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的检测,而是侧重于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因此课堂的问题在精不在多.毕竟,一方面课堂时间有限,提问数量过多,必然将压缩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时间,所以,即使教师提问的有效性很高,学生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分析,在这种情形下,问题最终只能由少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进行解答,这显然违背了教学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另一方面,教师的问题设计应该是针对教学的重难点内容,如果问题数量太多,则学生无法区分重难点,这不仅无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反而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干扰,这也就增加了他们的负担.所以说,初中生物教师要注意控制课堂问题的数量,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以及教学内容,设计少而精的问题启发学生更加深刻的思考,促进学生能力更高层次的提升.

三、适当延缓等待时间

笔者在教学观摩中经常发现,很多学生在教师提问后,无法得到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这直接导致很多学生的认识浮于表面,没有接触问题的本质.仔细剖析学生的应答过程,我们可以发现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首先,学生要集中精力听清楚问题,但问题进入大脑后,学生要调动相关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来进行分析,有时还需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和探讨,最终还需用恰当的方式将答案表述出来.上述每一环节都需要时间,因此教师提问应该勇于放缓节奏,延缓等待时间,让学生有更加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打磨答案,更有助于学生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例如,在和学生一起学习《消化和吸收》这部分内容时,在学习完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以及营养物质的吸收之后,提出一个有难度的问题.

问题:为什么说小肠是食物消化和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场所?

这个问题应该说难度不小,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绝大部分学生还是不知如何来回答这个问题,怎么办?此时需要我们教师及时地引导.

追问:小肠的结构如何?是否可以用来解释呢?

经过这样的互动环节,有不少同学回答出“小肠内有小肠绒毛,可以增大消化和吸收的面积”、“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教师提问后应该给予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这样才能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问题,也才会有时间去组织应答的语言.

四、科学选择应答对象

我们的生物教师必须要意识到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存在,即使他们身处同一间教室,他们的知识储备、智力水平、思维习惯、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存在着千差万别.因此,教师将问题呈现给学生之后,不同的学生会有着不同的心理体验,对知识储备丰富、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强的学生而言,他们更加喜欢富有挑战性的高难度问题,因为这些问题更加有助于他们能力的提升;而对那些知识储备匮乏、综合水平一般的学生来讲,他们更希望教师能提出一些更具基本性的简单问题,因为过难的问题只能一次又一次地摧残他们的自信,打击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让他们更加畏惧生物课,不愿意参与课堂学习.

因此,教师在选择应答对象时,要具有针对性,科学化地选择学生进行解答.难度较大的问题就由学优生进行解答,基础性强的问题则由学困生进行分析,中档难度的问题让能力适中的学生进行解答.唯有如此,我们的问题才能成为对症良药,更具针对性地推动学生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