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22螺两切分改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22螺两切分改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最大限度利用现有工艺条件,采用最经济的办法对¢22螺进行两切分改造。希望通过文章的分析与论述,可以为有关的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22螺两切分;工艺控制;改进;降低消耗

1 概述

福建三钢小蕉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罗源分公司轧钢车间A生产线是一条全连续短应力轧钢机组,由4架¢610短应力轧机、4架¢535短应力轧机、6架¢470短应力轧机、4架¢380短应力轧机组成,年设计生产能力100万吨。主要生产¢14、¢16、¢18、¢20、¢22两切分、¢22、¢25、¢28¢32单线轧制热轧带肋钢筋。产品为热轧带肋钢筋HRB400、HRB400E12-32mm(直条)、HRB500、HRB500E12-25mm

(直条);热轧光圆钢筋HPB300 14-22mm(直条)。

2 工艺流程

生产线使用原料为150×150×12000mm连铸坯,经过燃高炉煤气推钢式加热炉加热,再由粗轧六架轧机、中轧六架轧机、精轧六架轧机轧制出成品,再经过倍尺飞剪分段剪切,经冷床冷却、定尺剪切、精整收集入库。前十四架轧机采用平立交替布置方式,成品机架采用立式机架,避免了轧制大规格时成品前孔进成品孔扭转不易的问题。

3 单线生产22螺存在问题

(1)根据品种结构安排,目前A生产线主要以生产18以上大规格螺纹钢为主,由于18、20螺采用切分轧制,原22螺单线生产成为成品截面积最小的品种,为保证最大限度的提高产量,成品速度达到了14.2米以上,但产量仍然无法满足加热能力,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特别是电耗及煤气耗影响尤其严重。

(2)由于成品速度在所有品种是最快的,冷床也被发挥到了极限,造成冷床上钢故障是所有品种中最多的,严重制约了产能的提升,而成品在冷床停留的时间是最短的,又造成成品还没有完全冷却就到了定尺剪切,很容易造成成品的弯曲,既影响产品表面质量,又不利于负偏差的控制。

4 ¢22螺两切分设计思路

(1)充分利用¢20螺两切分的工艺基础进行修改设计:1#用箱

形孔、2-5#用平辊轧制,6#采用圆孔进行轧件的收尾,防止开花尾的产生,7-11#采用平辊轧制,取消12#,13、14#采用平辊轧制,15#预切,16#切分同,经过17、18#轧出成品。

(2)¢22螺两切分后,成品断面面积将从轧线所有规格最小变成仅次于¢32螺,轧制速度大幅降低,会造成精轧电机转速低于额定转速,而粗轧电机转速又高于额定转速的情况,因此考虑K1-K4配辊间距与¢20螺相同,大辊径先加工成¢20螺孔型,在小辊径时再加工成¢22螺孔型,从而保证精轧电机转速在额定范围内,避免电机低于额定转速造成的额外电流增加。

(3)由于成品断面大幅增加,原有的十八架轧机改为取消12#机架,这样轧件从11#水平轧机出来本身就是扁矩形,进行13#水平轧机再次压下咬入更为容易,减小了咬入冲击,同时进一步降低了电耗。

(4)卫设计:

a.切分成品道现用进口为0930导卫,外形太小,无法满足¢22螺两切分使用,因此考虑K1进口采用新的RE40导卫

b.K2进口采用滑动导卫,利用现有20K2夹板进行加工改造。

c.K3、K4进口采用¢20螺的双排导轮进口0930C导卫总成,将进口夹板进行加工改造,K4出口导板采用新设计滑动导板。

d.K3切分出口采用¢20螺CTD切分轮导卫总成,切分出口导板则要重新做¢22螺的切分导板

e.K5进口采用¢20螺DR4A双排导轮进口,确保轧件的稳定。

f.为保证轧制的稳定性,中轧除7#架外,原8、10#立式机架采用滚动进口,现将9、11#原滑动进口也改为滚动进口。

5 改造后试生产情况

(1)经过两天多共七个班的试生产,总体达到预期效果,成品弯曲及冷床乱钢现象基本消失,电耗大幅度降低10-12度。

(2)每根钢坯的过钢时间为45秒,但实际最高班产却只达到

1060吨,没有达到预期的1200吨/班以上产量。主要是由于试轧期间,轧制节奏控制的较慢,两根钢之间距离拉的较开,同时调整时间较长,影响了作业率。

(3)有两个班成品有出现过切分带加工不干净导致折叠现象。

主要还是预切分孔及切分孔辊缝收的不足,没有完成按工艺要求操作,导致切分带较厚,也造成了K3出口导卫的粘渣,同时为保证过钢顺利,K2滑动进口平板宽度放的较大,料型扶不正,不利于切分带的加工,因此准备K2也投入0930滚动导卫,确保轧制稳顺。

(4)轧制过程调整、工艺分布不够合理,负荷分配不够理想,出现轧制故障9次,有一个班调整较不理想,11#料型宽高比设计不理想,由于11-13#轧机距离较远,造成11#料进13#时轧件出现扭转导致13#无法咬入的轧制故障,因此要根据各道次电流情况重新进行分配压下,同时要减少11#厚度,确保11#料型宽高比达到1.5左右,防止轧件扭转。

(5)查成品两线差及每段倍尺负偏差,比较理想,扣除尾钢偏差在0.5%范围内。

(6)尾钢负偏差与其它段倍尺相比基本更重1%,说明来料尾部还存在倒坯现象,因此对粗中轧料型要进行检查,杜绝尾部夹持不到的情况。

(7)为减轻K1、K2轧制压力,K3切分料型相较单线更小,造成K2宽度有些不足,因此成品横肋有些充不满。这时应适当减小K2厚度,在保证成品不出现没纵肋的同时尽可能放大K1内径,从而保证成品表面质量。

6 试生产指标与2016年单线指标对比情况见表1

7 结束语

随着工艺的进一步优化,员工技能的进一步提高,双线的指标必将实现大幅度提升,从而带动效益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