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文化传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文化传承主要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递,促进现代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积淀和深厚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积淀不仅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样是高中语文课程重要的教育资源。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高中语文课程教学在注重知识性与工具性的基础上,逐渐开始关注人文性和文化性。这种关注点的变化,既是高中语文教学目标与情感价值的必然要求,也是语文课程作为一种文化传承载体的社会性价值的重要体现。因此,在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将语文知识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充分发挥语文课程在文化传承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达到完善学生人格、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一、 挖掘教材中的文化素材
高中语文教材蕴含了丰富的文化素材,这些素材有的是显性的,可以被学生直接感知;有的是隐性的,蕴含在课文的字里行间,需要教师的启发引导。一方面,有效认知显性文化素材。显性文化素材是能够为学生感官所直接感知的感性材料,学生对此种素材所包含的传统文化知识能够较快理解,教师在教学时要重点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有效认知。
例如,在必修二《成语:中国文化的微缩景观》一课的学习中,生活在美丽的乡村,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农村学生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只要扬长补短,在文化素养上弥补提升,假以活动组织提高,农村学生的语文学习也一定出色。其中汉语成语的五大方面的来源: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典故、文人作品、外来文化,包含着浓厚的传统文化元素。成语来源所涉及的元典包括《论语》《孟子》《诗经》《史记》等,无不是中华传统经典名著。对成语的学习,不仅要知其意,更要感悟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另一方面,充分感悟隐性文化素材。高中语文课程具有其他基础课程所共有的知识性和工具性,同时又具有其他课程所不具备的重构性和生成性。语文课程的生成性决定了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引导学生识记和理解语文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实现由感性认知到理性感悟的提升,自主探究课文文本所隐含的文化素材,升华学生对文章思想情感的理解。
例如,在《说“木叶”》一文的学习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木叶”这一意象,还要引导学生透过“木叶”这一古代文化意象的典型代表,充分感悟借物言志,通过对古代文化的理解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
二、 整合多样化文化素材
文化从来都不是某一方面单独存在的,文化的传承是多样化、多角度、多方面的有机组合。语文课程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包含了多样化的文化素材,涉及语言文化、民俗文化、社会历史文化、建筑文化等多方面,这些文化素材的紧密联系和有机结合促进了整体文化传承的有序进行。教师在将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传承相结合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多样化文化素材的有机整合,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和传统文化的整体感知和深刻体会。
例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对贾府院落布局、建筑样式、雕刻装饰的描述体现了建筑文化的审美特点,并暗含了古代社会等级制度的森严。而对王熙凤、林黛玉等人的语言描写,府中长辈、晚辈之间称呼的描写,又体现了语言文化的特点。对贾府迎客待人的礼制习惯、穿着佩戴的风俗习惯的描述,又体现了浓厚的社会、民俗文化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文学语言的不同描写特点,感悟文章所蕴含的多种文化元素,从整体上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三、 生活素材与教学相融合
生活即教育。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不仅要对教材中出现的文化素材进行充分挖掘和有机整合,还要注重将生活中的文化元素融入到语文教学中,与教材中的文化素材相结合。生活化的文化知识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和理解,也能使学生对语文知识和文化素材的感悟更加贴近生活,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尊重文化、注重实践的良好品质。
例如,《离骚》一课的学习可以充分利用端午节的文化背景,离骚、屈原、端午节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将端午节传统民俗文化与《离骚》中作者的情感表达相融合,从而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在古诗《春江花月夜》一文的学习中,由于诗作本身的古典文化气息,加之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音乐感和画面感,学生在学习时很容易产生对唯美意境的沉思。教师在教授时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将古筝曲《春江花月夜》引入课堂,为学生渲染出一种唯美意境与典雅音乐相结合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视听一体的文化熏陶中,更容易引发学生对诗作美的感悟,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并发挥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将语文课程的知识性、工具性与文化性相结合,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将文化传承渗透到教学中。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文化素材并进行整合,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使高中生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
作者单位:山东省胶州市第四中学(266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