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茂腔里的红高粱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剧团的大制作
“高粱红了。红高粱,红似火。红红的花轿新娘坐……鬼子来了,国破了,家亡了。天亮了,人醒了……”类似的唱词随着电影《红高粱》而被人熟知,但如此悲壮的唱腔若以茂腔的形式表现出来,会是什么情景呢?
10月10日,茂腔版《红高粱》在高密大剧院上演,同时也是红高粱文化节的开幕大戏。
为这场演出,高密人下了“血本”:国家一级编剧王勇任编剧、国家一级导演周波任导演,70余人参与演出,高密茂腔剧团几乎全员上场,是近几年来最大型的一出现代茂腔戏。
改编后的茂腔戏《红高粱》由出嫁杀鬼、抗婚守身、高粱地野合、心心相印、罗汉救友、鬼扒人皮、民族觉醒、复仇烈火8个独立情景组成。
时间紧迫,8月23日开始正式排演,9月30日进行了汇报演出,又进行了完善和打磨,10月10日作为文化节的正式首演,取得了很大成功。高密大剧院院长邹治方告诉本刊记者:“从音乐创作、背台词、服装舞美等等,40天时间排练出来,对于一个地方剧团来说,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
国家一级演员孙红菊今年已经50岁,为演好年轻的九儿,她在40多天的时间里,瘦了27斤。排练和演出的过程中,她要一直穿着一双绣花小鞋,大红色的缎面,12厘米长,典型的三寸金莲。她实际上就是垫着脚尖走路,后脚掌处于悬空状态,辛苦不同寻常,脚趾都挤烂了。
扮演刘罗汉的薛林涛,有一场日本兵扒皮的戏,最后一场有一个戏曲动作“僵尸”,直着倒下去,后脑摔得淤血。上午打吊瓶,下午排练,晚上演出。“这也不是件事,任何一个演员身上有点儿轻伤,该上还得上,不像一些歌舞演员还有替身。”邹治方说。
高密人演高密的故事
这是高密人演的发生在高密的故事。“在高密打造一部舞台戏,也是对《红高粱》小说的丰富和完善,茂腔是高密的一张名片,用当地质朴的戏剧文化表演形式,来打造《红高粱》,也是高密的一个特色。”高密市文广新局局长徐明说。
10月10日,首演当天,可容纳800人的剧院里,座无虚席。
当刘罗汉为了保护九儿和余占鳌,被日本兵剥皮处死,慷慨悲壮的高歌,引得现场掌声雷动。因在日本兵的逼迫下剥了刘罗汉的皮而发疯的孙五,一个人跌跌撞撞地在高粱地里吹响唢呐,整个舞台只有孙五一人,偌大个现场只有高亢嘹亮的唢呐声刺破寂静,一股悲凉由衷而发,不少观众埋头低声啜泣。
看戏过程中,莫言神情投入。戏的最后,九儿挑着两坛子高粱红酒,义无反顾向高粱地里的日本兵冲去,与敌人同归于尽,高亢的茂腔再次响起,现场气氛达到高潮,观众席中爆发出不息的掌声。莫言悄悄擦拭着眼角的泪水。
演出结束后,有人问莫言对茂腔版的《红高粱》有何感想,他显然还沉浸在之前的感动中,沉吟着说了句“我得想想”,停顿了几秒钟后,又说:“很好!”随后,莫言表示,能将高密茂腔和《红高粱》这样糅合起来,是“非常好的!”
地方小戏的传承样本
茂腔是流传于胶东地区的戏曲形式,在莫言的小说《檀香刑》和《生死疲劳》中被称作“猫腔”。相传在清朝雍正年间,由高密乡的怪才常茂创立,因唱腔高亢嘹亮,婉转处犹如猫叫,故而得名。
莫言对茂腔的传播做出了很大贡献。他曾多次谈到,年轻时回家探亲,从火车站的检票口出来,突然听到从车站广场边上的一家小饭馆里,传出了茂腔的凄婉动人的唱腔,他瞬时泪流满面。
而今,茂腔已成为山东地方小戏传承发展的样本。1951年成立的高密茂腔剧团,与高密人的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每年不低于120场演出,主要在周边县市区,送戏到乡镇社区、敬老院、集会等。”邹治方介绍。
高密当地的茂腔爱好者很多,从四五岁到80多岁的都有。“我们每年都搞一次春节戏曲晚会,以茂腔为主,加上一些别的剧种。”
“我们自己对茂腔也没放弃,2009年,我们就将40个孩子送到艺校培养。去年都陆续回来了。”高密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邵春生说,高密专门成立了青年剧团,“高密的茂腔再演出50年没问题,因为我们当时选的这帮孩子是11岁到13岁,五十年后,他们最大的才7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