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官僚与名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明治维新的元老大偎重信联合了几所私立大学一起吵了起来,理由是帝国大学不能垄断官僚的资格。官僚的资格应该通过专门的考试来选拔,而不能光看出身学校的校名。
“只有有资格的人才能任命为官僚”,做到这点的就是《文官任用令》。第一次《文官任用令》是伊藤博文内阁在1893年制定的,根据《文官任用令》的规定,天皇在任命奏任官以上的官吏时,被任命者必须通过了“高等文官考试”。也就是说只有通过了这个后来一般被简称为“高文”考试的人才能够当官,或者说当官必须通过这个考试,没有别的方法。
根据《文官考试的试补和见习规则》,帝国大学的毕业生能够免试成高等文官,考试只是针对那些不是帝国大学毕业生的人。通向高等官之路的“高等考试”从1888年开始,第一年根本就没有人考上行政官,第二年有4人,第三年有5人,但这三年里却有73个帝大毕业生免试成为“试补”,这是不是有点不公平?
实际上当时的实际情况是如果行政官出现空缺,政府方面是有意地首先采用帝国大学毕业生,再有多余的空缺再采用通过了“高等考试”的人。实际上1891年之后因为没有行政官空缺,那个“高等考试”干脆就没有了。所以帝国大学之外的人主要只能去指望检察官、法官那些收入大大少于行政官僚、从而没有什么帝国大学毕业生愿意去从事的司法官僚。
所以帝国大学毕业生们认为他们不参加“高等考试”当然是天经地义的。
但是非帝国大学毕业生们就不这么认为了。从古到今没有私立的军校,但有私立的学校,所以帝国大学和陆士海兵是不一样的。而且帝国大学面对的政府衙门不是像军队似的封闭系统,政府无法用“统帅权干犯”或者“军事机密”来搪塞别人的批评和监督,再加上要脱亚入欧搞文明,“让人说话”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如果搞了半天文明连话都不能说,这个文明的意义又何在呢?
领头闹事还不是别人,而是明治维新的元老大偎重信。此人特别热衷于教育,下野之后办了一个“东京专门学校”,也就是现在名列日本私立大学老二的早稻田大学,大偎重信本想着培养人为帝国效力,当然办学校收学费也有经济利益,一举两得。可是这个《文官考试的试补和见习规则》一弄把他学生的出路全给搅了,同时也断了他的财路。大偎重信当然不干,就联合了其他的几所私立大学一起吵了起来。理由是这种方法太不公平,帝国大学不能垄断官僚的资格。官僚的资格应该通过专门的考试来选拔,而不能光看出身学校的校名。
大偎重信不是一般人,他这一闹就把事情闹上了国会。因为他的主张当然有道理,所以第二次伊藤博文内阁接受了这个意见,这才在1893年10月公布了这个《文官任用令》和高等文官考试的实施规则,明确规定了文官的奏任官任命资格为“经过了高等文官考试并且有合格证的人”。 考就考吧,不管男女老少,出身学校,来个公平考试,黑猫白猫,考得上就是好猫。
但是帝国大学毕业生还是有点优惠。高等文官考试分预考和正式考试两部分,帝国大学毕业生可以免除预考,但和原来能免除全部考试相比起来已经是非凡的进步了,所以人们也不去追究这些了。
当时大家在闹的这些都是行政官,司法官的资格没人管,因为帝国大学毕业生不屑于去干,行政官最低薪水是每年450日元,但司法官就只有350日元,工资太低。但是帝国大学毕业生在司法系统上是享受相当大优惠的,帝国大学法科大学毕业就自动有律师资格,而帝国大学之外的人就一定要通过司法考试才能拿到律师执照,这条优惠一直到1923年才被撤销。麦克・阿瑟来日本之后开除了不少人的公职,但这些人中不少是帝国大学法科毕业的,突然发现自己原来还是律师,于是就去吃诉讼饭混了过来。
后来帝国大学越来越多了,甲午战争大清败了,加上后来“赎还”辽东半岛所花费的银两,总共赔给了日本帝国二亿三千万两白银。日本人用这笔钱在1897年还在京都又办了一所“帝国大学”起来,这样原来东京的那所“帝国大学”改名为了“东京帝国大学”,这所新的就叫“京都帝国大学”。然后从1907年到1939年又新增了东北、九州、北海道、汉城、台北,大阪和名古屋等七所帝国大学,帝国大学总数达到了九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