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丁果:王德威的东方回归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丁果:王德威的东方回归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莫言得到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文坛再度掀起了有关中国现代文学的评价标准的争议,尤其是文学与政治的争议。

我想起了对王德威的采访。

王德威教授在北美享有盛名,被誉为是自夏志清教授之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第一人。作为哈佛大学讲座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他的评论兼具深厚的学术素养、新颖的角度视野、华丽的文字表述。他没有任何名人架子,一贯随和儒雅,与他交谈,有一种智性的愉悦。

我们在温哥华见面,卑诗大学东亚图书馆里的研究室,最为贴切的谈话地点。在书海之中,王德威没有任何防范拘泥,我率直地问,他坦诚地答。对于当今文坛最热门最具争议性的话题,王德威都一一作答,不矫情,也不敷衍,话语间透着平和,却又一针见血,很过瘾。

我一向认为,海外的中国文学评论尤其是跨越东西方的华人学者,其安身立命的武器,是西方理论加上中国文本,这样才能在东西方间穿梭。很简单,西方的强势经济带来了文化上的强势,因此,西方的文学理论成了解读中国文学的“钥匙”,也成了理所当然的权威。那么,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经济地位的大幅上升、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中国文学评论的领域,能不能有属于中国的理论抑或话语权?

王德威坦诚地回答,自己的学术背景就是西方的那一套,过去几十年,自己就是用西方的理论重新建构中国小说史尤其是现代小说。把西方的好东西带给中国,这是时代的需要,同时也让西方能够在他们理解的框架中邂逅中国小说,了解中国小说里外的世界。

不过,王德威话锋一转,说这十几年,他开始对中国自己的文学评论体系进行研究,结果感到“很汗颜”。远的不说,他认为明清以来的文学理论就相当精湛,从王国维到钱钟书,都是了解中国评论传统的宝库。王德威觉得目前和未来的重要工作,就是要把这些宝贝介绍给西方世界,他相信,只要从学术出发,中国评论的标准一定会给西方学术界带去新的惊喜,也会让世界看中国小说或者说华文小说,有新的亮光。他并不否认,争夺话语权是大国崛起的必经之路,但学术的崛起要比经济崛起慢得很,需要学术界共同的努力。只是,王德威断言,东西方平等发声的时代已经来临。

我问王德威,西方世界解读中国现当代小说,常常从政治角度切入,这是否有所偏颇、对作家不尽公平?王德威不绕圈子,直截了当地回答,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并非始于今天。晚清末年,梁启超就是用文学作品来表达改革的政治理念。文学和政治结合可能很精彩,但也可能流于俗套,变成经济的附庸。我要王德威举出几个政治与文学结合得比较好的作家,他毫不犹豫地提出三个不同时代的人物:鲁迅、白先勇、韩寒。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以小说和杂文表达对政治的批判,《祝福》是其代表作;白先勇的《台北人》则表达了大陆群体来台二十年的变迁,用夏志清的话说,是“一部民国史”;韩寒则是年轻一代作家积极参与公共事务评论的典型。但是,王德威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想用政治含义提升小说的知名度,并没前途。最好的结合是,用犀利的眼光看政治世事,用曲折委婉的笔调写故事。中国作家也不要老是掉在“诺贝尔文学奖”的心态里走不出来,太依赖西方的评价标准。王德威话锋一转,向西方喊话,要西方评论家用更大的雅量来看中国,不要再一厢情愿地用西方观点解读中国小说。

作者系北美资深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