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常识篇:让养生回归常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曹操的这首《龟虽寿》, 阐述了他对生命的态度。“与天同寿”虽不可能,但通过正确的养生方法却可以延年益寿。如今大家对养生越来越重视,各种生理念和方法也层出不穷,让人分不清孰真孰假,如果太过执着,甚至会将简单的生活复杂化。其实养生并不是一个高深的话题,在越来越繁复的方式方法之外,我们更应该让它回归到一些健康的生活常识。本文为大家推荐几种古人的养生妙法,这些方法都是日常生活中就可以轻松搞定的小动作,晨起时,睡觉前,在路上,大家都可以练习。
玉泉啄齿度长年
玉泉,其实就是我们的唾液,啄齿,则是指叩齿。古谚语曰:“晨起,叩齿三百响,齿坚固。”古人认为,每日上下牙互相轻叩数十次,有益于健康;吞咽唾液也可以养生。据张华《博物志》载:“(操)好养性法,亦解方药,招引方术之士。”相传曹操积极向术士们学习养生之术,其中最著名的,是敦煌太守皇甫隆教他的“玉泉啄齿法”。
这个方法得到后世不少名家支持,唐代名医孙思邈主张“清晨叩齿三百下”。宋朝大诗人坡也有叩齿健身的习惯 ,他曾说:“一过半夜,披上上衣面朝东南,盘腿而坐,叩齿三十六下,当会神清气爽。”而且他认为唾液“功用不可量,比之服药,其效百倍。”明朝有位长寿者冷谦,史载活了一百五十岁,他的长寿经验也是:“每晨睡醒时,叩齿三十六遍。”明代名医王蔡亦指出:“每朝早起啄齿漱口,唾满咽之使人耳聪目明延年。”由此可见,叩齿吞津是值得我们掌握的养生功法。
叩齿方法:口微微闭合,依次叩门齿、左侧臼齿、右侧臼齿,各30―50次。叩齿时,不用太用力,但牙齿互叩时须发出声响,轻轻松松慢慢叩。
《陆地仙经》记载说:“睡醒时叩齿三十六遍,永无虫牙之患。”可见叩齿最显著功效就是防止蛀牙和牙退化,此外还可锻炼精神集中力,通上下颚经络,帮助保持头脑清醒,加强肠胃吸收,有健脾补肾,强骨益脑,耳聪明目的功效。
咽津方法:口微微闭合,舌头从门齿中间开始,沿左、下、右、上的方向转三圈,然后舌尖点依次点下鄂、上颚和门齿缝50次(过去讲72次)。点下颚时意念点到肚脐和命门连线的中间或靠后一点点,点上颚时意念点到百会穴。点完之后,口里会有许多唾液,这时先用唾液漱漱,然后分三次下咽。第一次下咽时想着从身体中间直接送到命门,第二次下咽时要想着从左边划个弧线到命门,第三次下咽时要想着从右边划弧下到命门。
从现代科学角度分析,口水含有大量酵素,能调和荷尔蒙分泌,经常练此功法,可以强健肠胃,延年益寿。
Tips取穴方法:命门穴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在第二腰椎与第三腰椎棘突之间凹陷处。百会穴位于人体的头部,头顶正中心,可以通过两耳角直上连线中点,来简易取此穴。
养生良方鸣天鼓
鸣天鼓用大白话说,就是双手捂耳,敲脑后枕骨。此方法最早见于邱处机的《颐身集》,原书这样描述“两手掩耳,即以第二指压中指上,用第二指弹脑后两骨做响声,谓之鸣天鼓”。后世的《河间六书》、《圣济总录》和《养生十六宜》中都有记载;被称为我国传统健身术的“八段锦”和“易筋经”也都采用了这个方法,可见其重要性和实用性。
孙思邈在《养生铭》中指出:亥寝鸣天鼓。耳常鼓是千金养生的重要功法之一。乾隆帝坚持黎明即起,做呼吸吐纳的气功锻炼,时时鸣天鼓,因而年逾八旬仍耳聪目明。
鸣天鼓方法:两手掌心紧按两耳外耳道,两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分别轻轻敲击脑后枕骨,共60下。然后掌心掩按外耳道,手指紧按脑后枕骨不动再骤然抬离,这时耳中会有声响,如此连续开闭放响9下;以上算作1回。每次可作3回,每天可作3次。此外,还可以与弹耳方法结合使用,养生效果更佳,弹耳方法如下:一.两掌使劲把双耳掩上,用力内压,然后放手,应该有“噗”的一声,重复做10下;二.双掌掩耳,将耳朵反摺,双手食指勾住中指,以食指用力弹后脑风池穴10下,要噗噗有声。这动作要在每天临睡前做,可起到增强记忆和听觉的效果。
坚持鸣天鼓,增强听神经的功能,可使退化的耳膜、耳咽管的功能得到恢复,促进耳部血液循环,起到提神醒脑,聪耳助听的作用,对耳鸣、眩晕、失眠、头痛、神经衰弱等病症有良好的养疗作用。
Tips取穴方法:风池穴位于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穴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运睛除目翳
运睛,一个“运”字表明了“眼睛在于运动”。相传明代戏曲作家高濂幼时患眼疾等疾病,因多方搜寻奇药秘方,终得以康复,遂博览群书,记录在案,汇成养生专著《遵生八笺》,是中国古代养生学的集大成之作,里面记载“运睛除目翳”。明朝长寿明星冷谦也说:“每日睡起时,端坐凝思,双目轮转十四次,紧闭少许,忽然大瞪,内障外翳自散。”而《千金方》里也有“目宜常运”,运睛,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保健功法之一。
运睛方法有三:一.首先双目闭合,从左向右,再从右向左,转眼球各20次,忽然大睁急视,自觉内热气出,有金花恍惚为好,转睛时,以鼻息调慢调细,20次结束前,以鼻深吸气,纳入丹田,睁眼时尽力以口呼出浊气,如此7次。二.每当看书或做精细工作感到疲倦眼睛不适时,即起身活动一下,然后站立窗前,看远处绿色或蓝色物体,晚上可以看远处的星星,然后近看自己的鼻尖,如此12次,然后闭目用两食指轻轻按摩双眼。三.每于静时,摩擦两掌令热,然后闭目以热掌捂双眼,如此12次。
坚持运睛锻炼眼外肌,增进睫状肌对晶状体凸度的调节能力,改善视力,消除视疲劳,推迟眼的老花。另外,运动眼球还能促进眼部组织的血液循环,增强视神经、动眼神经及眼肌的功能,对眼球能起到滑润作用,而不易发生眼疾。
固摄心神需握固
握固是道教养生修炼中常用的一种手式,简单的说就是握拳头,出自晋朝的著名医学家葛洪,在其著作《抱朴子》上倡导“握固守一”。隋朝太医令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中恶病诸候》上也有介绍。北宋张君房《云笈七签》上记载:“拘魂门,制魄户,名曰握固与魂魄安户也,此固精明目,留年还魂法,若能终日握之,邪气百毒不得入。”意思是说,握固之法,就好像关上房门一样可以静心安魂;同时握固可以固护精气,明目延年;整天进行握固,还可以辟邪防毒。可见,握固对于“精气神”的固守具有一定的作用。
握固方法:将大拇指扣在手心,指尖位于无名指根部,然后屈曲其余四指,稍稍用力,将大拇指握牢,如攒握宝贝一般。为什么是无名指根部呢?古人认为此处正是肝魂关窍之所在,中医学理论也提出“肝主握”。我们看新生的小孩子肝经气特别充足,因为小孩子出于自保,往往会本能地紧握拳头以“固魂”。
握固有助于安魂定神,收摄精气;因此,可以认为握固所作用的是肝经系统和肾经系统。经常性鼻干咽痛、脑热耳鸣、手心发烫且容易烦躁,长期坚持这个手势后,这些症状均可得以明显改善。“握固”固的是肾精肾水,对那些习惯性口腔溃疡、慢性咽喉炎、慢性鼻炎以及容易上火生气的人士会有很大帮助。
解衣许我闲摩腹,又作幽窗梦一回
摩腹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摸肚皮”,不过这里还有按摩之意,据《唐六典》记载,按摩可除“风、寒、暑、湿、饥、饱、劳、逸之疾。”摩腹功法被历代养生家所推崇,达摩撰写的《易筋经》中记有摩腹三法,当时在民间广为流传。隋代设有按摩博士,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记了摩腹方法:“两手相摩令热,然后摩腹,以令气下。”孙思邈也在《千金要方》中说:“摩腹数百遍,则食易消,大益人,令人能饮食,无百病。”宋代诗人陆游常做“摩腹功”,他们都成了古代闻名的长寿者,说明摩腹养生法对身体健康是非常有益的。
摩腹方法:搓手36下,手热后双手交叉,围绕肚脐顺时针方向揉,想象自己的身体就是一个时钟;揉的范围要由小到大,做9-36下。摩腹时间最好在睡前和晨起后,先排空大小便,然后进行摩腹;还需注重姿势,站立或仰卧均可,也可边缓行边摩腹,但以仰卧、露腹,手直接触及皮肤效果最佳。
现代医学证明,摩腹不仅可以调节胃肠道的蠕动功能,而且还能加强胃肠道的血液循环,防止胃肠消化功能失调。可有效地防治溃疡病、慢性肠炎、胆石症、痔疮、脱肛、便秘等症,预防肠癌;而且对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糖尿病、慢性肾病、肝病等,也有一定预防和辅助治疗作用。
专家说:(这里要加马老简介)
世间之事,贵在持之以恒,不能毕其功于一役,一蹴而就!东晋道家学者,著名医学家葛洪曾在《抱朴子・极言》一书中指出:“非长生难也,闻道难也;非闻道难也,行之难也;非行之难也,终之难也。”此话概括了养生的精髓,人并非长生难得,而是难于领悟长生之道;也并非养生之道难领悟,而是难于去执行它;短时间执行容易,最难的是坚持到底。
上述养生方法皆为古人经过千百年实践而得,已成养生经典。朋友们在练习时切莫三分钟热情,应按照规程,持之以恒,方可达到养生目的。
古语道:“药无贵贱,中病者良;法无优势,契机者妙。”药材没有贵贱之分,每一味药都有它的功效,只要根据不同的患者辩证施治,方可成良药。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养生妙法也如此,须因人而异、辩证施为,根据个人体质量体裁衣,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练习,才能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形与神是生命活动整体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形,是人体一切有形之质的概括,又称形体;神,是指人的精神活动及功用。明代大医学家张景岳在《类经》中说:“形乃神主体,神乃形之用,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以生。”形与神,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形健神旺是正气充沛、身体健康的标志,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把这种关系称为“形与神俱”,并提出了要达到这种健康状态的许多具体法则。所以大家在练习上述养生功法时,应神形结合,凝神静心,排除杂念,才能达到最佳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