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如何理解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棱柱理论基础上提出“双棱柱”理论,意思是中国在上一重棱柱外,还存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问题。
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事关我国的现代化定位,是推进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大命题。如何理解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是当前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在此谈一谈个人的学习体会。
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是对当下的现代化做出的实事求是判断
我理解,提出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是有针对性的。其中包含的问题意识,首先在于现代化定位上。我们注意到,十七大报告中,关于工业化和信息化,先是在现代化的形势判断中讲;后是在现代化的对策中讲。从这个不起眼的细节中,其实可以看出中国人的一个独特思维方式。现在许多国家都在盲目学习中国,但并没有搞清楚中国为什么成功。
中国有一个很好的传统,就是凡事进行具体形势判断(“实事”),然后有针对性地寻找规律性对策(“求是”)。在学理上,这种思维方法,叫语境依赖,就是把一个抽象真理,放在具体的上下文语境中,求得它在当下的真值。
抽象地争论工业化与信息化关系,是学者的事情。作为国家来说,不能停下来等“抽象真理”争明白,重要的是实践。实践意味着答案不是一种不分时间地点永恒“正确”的现代化结论。而是求解“当下的现代化”是什么,或者说管用的现代化是什么。美国在崛起过程中,就没有抽象争论过农业国好,还是工业国好的问题,许多问题是在实践中水到渠成解决的。中国“当下的”现代化,与“理想的”现代化,是有区别的。美国的信息化是比较“提纯”的现代化,因为工业化完成了,融合不融合都是那么回事。中国不同,还没有完成工业化,所以才审时度势提出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问题。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是对当下的现代化在做实事求是判断。它注重的不是脱离实际的抽象理论,而专注于解决“此在”、“当下”最具普遍意义的重大实际问题。
我们现在正在研究信息化生态学,就是把“中国特色”当作一种方法论来研究。信息化生态学是说,信息化普遍原理,要与中国具体国情结合。强调任何系统,都要与它的国情环境匹配。不能搞“放之四海皆准”,那就没国情和环境什么事了,就离失败不远了。深入理解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问题,有一个经典理论值得注意,就是里格斯在行政生态学中提出的“棱柱型”(Prismatlc)概念,原义是说农业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研判我国形势,在棱柱理论基础上提出“双棱柱”理论,意思是中国在上一重棱柱外,还存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问题。
可以说,实事求是,是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灵魂。要站在现代化建设全局高度理解这个问题。
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是科学发展方式
要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在实处。首先要解决科学发展方式的问题。没有方法,再好的观念也是空的。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就属于科学发展方式,它是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的重要途径。我们说转变发展方式(原来叫转变增长方式),要转向的,就是这种科学发展方式。
第一,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要求生产方式转变
要从生产方式转变高度认识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我们可以反过来看,不融合是一种什么状态?以前,许多人常常把信息化,当作电子;把工业化,当作商务,就是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一种割裂,就不是从生产方式角度看问题。它容易导致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张皮”,把技术发展与应用发展割裂开来,把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与传统产业改造割裂开来。这是在融合中需要克服和解决的问题。
企业信息化是生产方式转变的主战场,放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这个角度看,我认为关键是两点,一是企业生产方式的目标,要实现工业化“做大做强”,与信息化“做活”的融合,对企业整体单打一强调“做大做强”不符合融合要求,它忽略了,大量中小企业的实际和阿里巴巴这种“小的就是好的”新经验,全面理解应是做大做强做活;二是规模经济方式与范围经济方式的融合。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都既可以是工业化的,也可以是信息化的,是可以融合的。前者通过信息化实现品种越少,成本越低,大规模制造;后者通过信息化实现品种越多,成本越低,个性化定制。二者要融合,不要逆世界潮流而动。
第二,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要求发展方式转变
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要求发展方式转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方向。这些要求一个共同特点,在于它们既是工业化,也是信息化。其中,资源结构与资本结构的调整,至关重要。首先,资源结构要调整为土地、资本和信息三元结构,把信息作为与土地、资本同等重要的资源,以信息流整合物质流、资金流,创造国民经济新的发展方式。其次,加大知识在资本结构中的比重,推进同家、社会和个人创新,从根本上强国富民。
第三。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要求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
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与政府服务、调控职能之外,出现了网络配置资源的新方式。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要求市场、社会网络、政府协同配置资源。目前信息化的资源配置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举例来说,一直倡导新的流通方式,可许多地方还在沿惯性发展大型商场,限制网络配送。如何让市场与互联网实现融合,一些行业连起码思路都没有,坐等国外企业冲击。流通业尤其应加人调整力度。
第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要求产业结构调整
信息产业发展、传统产业改造与现代服务业发展,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背景下,日益一体化。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要逐步落实到从技术融合发展到业务融合、产业融合,甚至部门融合上来。一些产业,如数字文化产业、创意产业、视频产业,很难归到其中哪一类中,它属于融合带来的新增长点,抓住机遇将大大提升我国的竞争位势。但目前这个任务挑战性很强,部门利益,九龙治水,严重阻碍了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发展。要真心融合,则政企分开,打破垄断,引入竞争,势在必行。
第五,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要求统筹经济社会关系
我们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信息化的本质要求包含了统筹,它通过不断追求信息对称和加速信息合理流动帮助实现统筹兼顾。在传统工业化生产方式下,生产与消费之间的信息梗阻和不对称,很容易造成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人与自然发展的不平衡、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平衡。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过程,也是经济社会关系不断统筹协调的过程,与合理的利益调整结合起来,最终将推动实现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
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问题,刚刚破题,抛砖引玉有助深入思考。但真正到位可能还需要一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