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恶搞文化是一种“心病”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恶搞文化是一种“心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今天,你恶搞了吗?”这是一句曾风行一时的网络流行语。从2006年初,网络青年胡戈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首开先河至今,恶搞已随着新媒介的发展而迅速流行开来。从贴吧发帖到QQ聊天,从微博到各种评论和转发,从视频制作到顺口溜、打油诗的编创,恶搞的身影在网络上随处可见。从早先的梨花体、咆哮体、淘宝体到时下的“元芳体”、“90体”,从芙蓉姐姐到犀利哥、凤姐,到不久前流行的“杜甫很忙”,再到时下的各类“Style”,恶搞之风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恶搞在当今已经日益普遍化、大众化,不仅在网络上,即使是那些号称高雅、高端的影视作品中,也经常会有一些恶搞镜头出现。“屌丝”、“碉堡”、“有木有”等网络恶搞语,经过广泛传播,已经成为日常用语。

“恶搞风”盛行,大有愈演愈烈之势,这令很多人忧心忡忡,有人大声疾呼加以管制,国家广电总局也曾一度出台有关管理规定,要求将“完善节目内容管理制度和应急处理机制”,但在“草根性”十足的互联网上,这种管理制度的实效着实令人堪忧。笔者以为,要有效地遏制恶搞之风,需要先弄清楚恶搞的来由和原因,然后才能对症下药。

恶搞其实是一种社会文化心理的反映和折射。一方面,面对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各种不合理现象,网民们心存厌恶,通过恶搞这种方式来表达参与社会管理的诉求和愿望。另一方面,时下社会生活中竞争加剧,生活压力增大,工作、生活的变故常常使人们的不确定感增强,容易让人产生一些精神焦虑的情绪和心理,希望通过某种方式来宣泄和释放,有的人就选择了恶搞这种形式。恶搞的对象常常是明星或社会精英,通过对其形象的颠覆和改写,能让普通人产生一种恶作剧的。此外,恶搞大多在网络上进行,网络的进入门槛很低,且常常会出现“一夜成名”的现象,这能让恶搞者得到某种“话语权”,实现一种虚幻的满足。还有一些人尤其是年轻人,有一种强烈的叛逆情绪,挟带着强烈的表现欲望,在网上用讽刺、戏谑、调侃的语言肆意恶搞一些经典著作和影视,以哗众取宠,满足虚荣。对接受者来说,无聊之时,上网看一些被恶搞的东西,一笑而过,也算是某种意义上的心情释放和压力缓解。有需求就有“市场”,也就有人从事恶搞来满足需求。这样,恶搞就有了一条供与需的“市场”链条。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恶搞”其实是一种心病”,其根子在人的心理状态。当下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各种社会关系处于调整和规范之中,一些人因为生活的压力或变迁,容易产生一些空虚和无聊的心理,选择恶搞这个非正常的渠道来作为宣泄的出口。这反映了社会公众心理上普遍存在的一种空虚、浮躁和非理性。应该说,宣泄情绪和欲望、追求新奇和寻找刺激都是人的天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恶搞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不能忽略的是,在现代社会里,个人无论采取哪种方式来宣泄,都不能侵害其他人的利益。自我娱乐可以,但不能对被恶搞对象的人格和形象造成伤害,这是娱乐和社会伦理的底线。宣泄有理,需要选择合适的方式和通道,更不能违背社会伦理、道德和法律。

“心病”需要“心药”来医,恶搞的流行提示人们,公众的精神生活需要更多优秀的文艺节目和娱乐形式来填充和满足。还应该看到,恶搞虽然恶劣,但其中也有一些幽默和诙谐的娱乐元素和精神,如果能对其进行正向的引导,或许能成为一种公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化形式。而如果对恶搞现象一味地采取谴责和打压,忽视其背后生存的社会文化土壤,那么到头来恐怕会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