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教《向中国人脱帽致敬》札记二则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教《向中国人脱帽致敬》札记二则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解释脱帽礼

教学《向中国人脱帽致敬》时,不论品读标题,还是赏析内容,常常会看到有学生悄悄举手作敬礼动作。我问学生,不脱帽也能致敬吗?大胡子教授为什么要先脱帽后致敬呢?教授脱帽举动是否有些多余?从文章标题要求精练的标准来衡量,课文题目中删掉“脱帽”一词,写成“向中国人致敬”可以吗?作者钟丽思为什么不去掉“脱帽”一词而要去简就繁呢?引导激起了学生的很大兴趣,但谈论深刻的没有,说到是西方人待人礼节——行脱帽礼的,也没有。关于这一点,现行职高语文教学参考丛书也没有说及。在此,我就西方人脱帽礼习俗作个补充,相信对今后我们的教学有所帮助。

脱帽礼习俗起源于西方国家冷兵器时代。当时,军人作战都要戴头盔。头盔多用铁制,十分笨重,到了安全地带,军人们首先要把头盔摘下,以减轻沉重的负担。那时,脱帽就意味着没有敌意;如到友人家,为表示友好,军人们也以脱盔示意。这种习惯流传下来,就是今天的脱帽礼。

在大多西方国家的历史记载中,也可以看到,帽子是很讲究的,它是地位身份的标记,一般情况下是不能随便戴放的(在我们中国也有“欺人不欺帽”之说)。如果某人逢人脱帽或不加盖饰,那就是意味着这个人已对对方有某种服从。这种习俗的原始意义从这些言语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如with hat in hand,意为“对……膜拜,言听计从,尽极承欢”;I take my hat off to him.意为“我对他表达仰慕之意”。对此,帽子对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来说,有或者无、戴或者不戴,是很有说法的。

综上所述,如果学生知道了西方人行脱帽礼的习俗,那么,他们自然会对教授脱帽致敬的意思理解深刻具体。在此,我们可以明白,教授向中国留学生“我”行脱帽礼,是对“我”答话佩服的真诚表示,也是对中国人“友好”、“仰慕”的真诚表示。教授不仅是位戴礼帽着西装的绅士,更是位正直真诚、严谨有魅力的老师;“我”不仅是位口才很好、聪明睿智的留学生,“我”更是位有骨气、有民族尊严、渴望祖强早日国富统一的当代中国人的优秀代表。

“一起喝杯咖啡好吗?”的结尾很经典

“豹尾”是一切好文章所追求的结尾效果,《向中国人脱帽致敬》的结尾就具有这种魅力。

当文章欣赏到结尾时,问学生能否将“出了教室,台湾同胞与我并排儿走。好一会儿后,两人不约而同地看着对方说:‘一起喝杯咖啡好吗?’”的话改说成如下的话语:①“一起喝杯茶(酒)好吗?”②“一起吃顿饭好吗?”③“一起跳曲舞好吗?”④“一起打场乒乓(羽毛球)好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①改成“一起喝杯茶(酒)好吗?”不好。原因是喝茶是中国人习惯,在法国,咖啡馆很普遍,茶馆是很难找到的,若写成喝茶,就有些不太真实。喝酒,更不行。一则学生是不能随便喝酒的,在西方国家尤其严格;再则,也会影响文章主题的表达。我们中国政府对待的一贯立场是“通过谈判,和平统一”。喝咖啡的谈判氛围要浓于喝酒。一般的,当人忧愁不痛快或节日庆贺时才喝酒,而课文中,是没有这种氛围的。②改成“一起吃顿饭好吗?”也不行。原因是“我”是新来的插班生,跟同学们还都不怎么熟悉,跟台湾同学也是一样。这样,若写成“一起吃顿饭好吗?”就有些不大切合实际。一般的,彼此熟悉关系好的人才请吃饭,若是不大熟悉的人,是没有人这样做的。更何况大陆与台湾相隔了那么多年,陌生、需要交流沟通的地方很多,若一下子写成“一起吃顿饭好吗?”未免让人觉得“我”和台湾学生之间关系建立得太快,的解决也似乎非常容易。对此,“一起吃顿饭好吗?”的写法,是不符合人们初次交往的习惯的,也会使文中的人物形象受到影响。③改成“一起跳曲舞好吗?”也不好。这会使的处理让人觉得随便浮泛,从而失缺严肃性认真性。一般的,跳舞活动是在盛大节日或人们消闲时举行的,而文章中是没有这种氛围的;同时,邀请的方式也不能用文中的“不约而同”来表示。④改成“一起打场乒乓(羽毛球)好吗?”那更是不好。这让人们觉得,对待,在中国年轻一代人心中,仿佛只需要比场球赛的输赢就能解决;也会让人由球赛的输赢产生不打不成交,即战争的影子。

总而言之,《向中国人脱帽致敬》的结尾处理是很经典的。它让我们感受到,在中国年轻一代人的心中,是可以坐下来,心平气和地谈判交流,最终实现和平统一的,它也让我们感受到,虽然“我”跟台湾学生交往不深,但同是龙的传人的那种根脉是缠缠绵绵不可分割的。

古人云:“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向中国人脱帽致敬》的结尾,言简意赅,意味深长,有这种耐人咀嚼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