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试论语文课堂上的“讲得太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试论语文课堂上的“讲得太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自推行新课标以来,我们对课堂教学的要求之一,就是精讲多练,少讲多练。这对往日的“一言堂”是个颠覆,是一个大有意义的逆转。

在提倡教师精讲少讲或尽可能不讲的要求之后,我们的语文教研活动也出现了令人莫名的恐慌和无言。每次语文教研活动时,听得很多的一句批评是教师“讲得太多”。

对此,引发了我对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些思考。

一、 我认为在批评“讲得太多”时,要弄清以下两个问题

其一“讲得太多”,所指的是什么?什么太多?

批评者针对课堂上教师说的话多,就批评“讲得太多”。到底什么讲得太多呢?是指对课文内容事无巨细讲得繁琐不简洁,包括代替了学生的思考,将结果全盘包办,讲了一些不该讲的?还是指教师语言不纯粹,废话闲话太多?还是指对作品内容挖掘太深而学生的实际水平无法理解?批评者往往并没有具体分析。

其二“讲得太多”,真的是“讲的太多”吗?

很多时候,你仔细听,评课者一面批评讲课者“讲得太多”,一面又说“作者的感情没有把握准”,“文章的主旨没有讲到位”。那么这说明什么?讲的时间够多,讲话内容够多,而该讲的没有讲出来,这是讲的不够,不是真的“讲的太多”。

二、 一味地主张不要“讲得太多”,导致了什么后果

岂知那一句“讲得太多”的棒喝,让我们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误以为课堂上少讲就是正确的教法,少讲就符合了新课标的要求,少讲就等于学生自主学习了,少讲就等于学生合作探究了。而究其实,少讲,只是形式上保证了学生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时间,但效果呢?学生实际有能力自主、合作、探究了吗?学生有条件(充分占有与学习内容相关的资料以及充裕的时间)自主探究吗?学生实际进行了有效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了吗?看看我们现阶段的这种“自主、合作、探究”,基本上是没有什么实际效果的。前几年,举国学习“杜郎口”,教师少讲,有几多成功的?特定环境的产物,简单易地复制,实际上是在上演“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试验。我们想让学生多点自主学习的时间,动机完全是好的,但在我们的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以及条件都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总是单纯地批评教师“讲得太多”,而没有深入分析到底是什么讲得太多;要“精讲多练”,而没有引导教师怎样“精讲”,所以,教师们就很容易忽视对“讲”的功夫的研究学习。

我们已经看到,特别是对于正在学习教学方式方法的年轻教师,这一直以来的主张“不能讲得太多”,就使得他们不敢讲。都不敢讲了,还会去研究“讲什么”“怎么讲”吗?又特别是“讲什么”,很多公开课展示出来的很明显的缺陷,就是没解决好讲什么的问题。应该说,我们的语文教师,是越来越不会“讲”了,以至于语文课无论讲多(时间多)讲少都无味无趣无感染力,我们的学生也越来越不喜欢学语文了。

可见,总是主张不能“讲得太多”,导致了很多不良的后果。

三、 针对“讲得太多”这个问题,我们如何解决

既然“讲得太多”的说法,是很模糊不清的一个概念,那么,我们首先要“讲”清楚这个“讲得太多”的具体所指。然后有的放矢去讨论、解决。

主管语文教学导向的组织者,要组织教师做好“讲”的学问。语文教师要会讲。

首先,要研究语文课“讲什么”(讲的内容)的问题。

一是要明确知道什么该讲,什么必须讲,该讲的必须讲的就一定要讲到。不能因为一句“要精讲多练”,就将该讲的蜻蜓点水或者省略。什么是该讲的内容呢?就是对提高学生语文阅读鉴赏、表达交流能力有用的。譬如:高中文言文选修部分,很多时候很多人都强调文言字词的积累,略及或不提这些字词所在文章的思想对学生的启迪或感染,也不研究这些字词所在文章的写作特色,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学习借鉴。这,就是典型的没搞清楚什么该讲的例子。诚然,文言字词好比我们过河的石墩,我们是得踩踏实了,一步一步,过到河对岸去。但毕竟到达河对岸才是我们的目的。感受文章的思想和艺术的魅力才是我们的河对岸。过河的桥墩,不能成为我们流连忘返的风景。很多人把文言字词的学习当成文言文教学的主要任务,还美其名曰“落实字词,以备考试”,上成古文字的积累课、研究课。

又如一节县级年轻骨干教师的现代文阅读展示课,是上短篇小说《差别》。这是一篇不需多讲,教师也做到了不多讲的课例。但“讲”的效果呢?我们不少老教师听后摇了头。有的说“没抓住短篇小说的‘短’的特点来讲”,我说“课堂仅仅停留在对课文本身的分析上,没有抓住小说的主题‘反映一定的社会生活,从而将此短篇小说反映的社会问题和现实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思考’,其实就几句话便能解决的事儿”。——这些问题不在教师讲没讲多,而在教师没有研究“该讲什么”,没有明白、不懂每篇课文该讲什么。不能讲出每篇课文的教材价值,语文课就等于简单无意义的重复。天天重复无新意的类似的课,哪个学生有兴趣呢?教师自己都会厌倦无乐趣。

二是要研究什么不需讲,什么可以略讲。这可是“不多讲”又“讲得好”的一个重要保证。至于教师语言不纯粹,口头禅多,语言拉杂,这是个人言语表达的素质,也是可以通过修炼,逐步改善的。

再者,要研究语文课“怎么讲”(讲的形式)的问题。

明确了内容上的该讲与不该讲,那么下一步,就是考虑怎么讲。要研究讲的技巧,讲的艺术。那些搞一些上台表演、穿越时空,不属于讲的艺术,那只是让课上得形象的一种手段而已。

建议以后,就是有的课真的是讲得太多,那么也要具体分析到底什么多,不要一概而论。还要大张旗鼓地主张“用心研究讲什么、怎么讲”!毕竟,语文课是要讲的,语文教师特需要“会讲”。

四、 关于我对语文课上“讲”的两点意见

首先,语文课堂教学要“大讲”。

“大讲”,就是“大胆”地讲,“大气”地讲,讲得酣畅淋漓。我们语文教师要有敢讲的勇气,有能“大讲”的功底、能力。教师因“材”施“讲”,对有的课文要敢讲;抓住文本,大讲出你的渊博学问,让你丰富的知识深深吸引学生,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像专家们那样,能旁征博引地讲,引经据典地讲。这样,语文课自然有吸引力。我们出去听专家讲,他们没有不讲得多的,因为讲得精彩,讲得有艺术,我们不觉得多,反而还希望再多讲点呢。显然,这“大讲”是在知道什么该讲、怎么讲的基础上进行的,是讲到点子上,讲得有知识有学问的。我们不是专家,知识有限,所以,我们还需要多读书,多积累,以期能够“大讲”。我向往像专家们那样,能够大讲,能够以丰富的知识性吸引学生,于是在一次组内的公开课《宝玉挨打》上,试验了一番大讲。我想模仿易中天品三国的那种“讲”。在备课时候,拼命恶补《宝玉挨打》所涉及的《红楼梦》各章节内容,看了大量的评论、赏析文章,然后尽量理出一个清晰的思路,有一个简洁明了的板书,以保证有点中学语文课的模样。课上,我可是放开了大讲一通,讲了课文所涉及的所有情节及人物的因果。虽然课上的表现没有我预期的那么好,听课者也各有保留意见。但学生的反映却相当的好,有好多学生说“看《红楼梦》电视,没觉得它好;看《红楼梦》书,也没觉得它好。听了这节课,觉得《红楼梦》真是好!我想再读《红楼梦》了!”所以,即使后来我并没有经常这样试验,但想到我读书那会儿老师的滔滔不绝,让我们对老师无限崇拜,课外如饥似渴地去阅读,想到当今电视上那个《百家讲坛》,心里坚定地认为,语文课要能抓住学生,丰富的知识性是有赖于教师的“大讲”功夫的。

其次,语文课堂教学要“特讲”。

“特讲”,就是对“名篇佳作”要特别对待地讲,要打破常规模式地讲。不必顾虑新课标的“少讲多练”“精讲多练”,不要顾虑常规教学环节的完整,要在深钻教材的基础上放开了讲,讲够讲透,讲出作者特殊的人格魅力,讲出文章独特的表达艺术。让学生深深品味到名篇佳作的“名”和“佳”处,充分地触摸到感知到名篇佳作对自身的滋润力量,然后去模仿学习。对于这些,就是满堂地讲,即使不给学生提问,不向学生提问,只让他们听、想,也会是好语文课的。因为,好文章的魅力、滋味出来了,他们尝到了甜头儿,课后他们自会去学习、探究相关的内容。“功夫在课外”嘛。

我们听了好几堂讲名篇佳作的公开课,如苏轼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词《忆秦娥?娄山关》等,教师们规范地遵循“少讲多练”的原则,简单地介绍背景,然后,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最后还拓展延伸了。结果呢?一堂课结束了,学生只触及了文本的一点皮毛,根本没有明白文本的核心内容(学生的阅历、知识积累都不足以让他们通过课堂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从而读懂文章),更无从感受到作者大襟怀、大手笔的魅力。更糟糕的是,课中,师生都备受煎熬。一方不敢多讲,也不会多讲(因为不敢多讲,所以没有深究该讲什么吧?),一方不知如何开口答出那些“探究”的问题的答案。这样的“启发式”教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是“启发”什么的教学,对什么“有效”的呢?听课者分明感到那样“少讲多练”,是对那些名篇大作的糟蹋,是浪费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如此“少讲多练”的语文课,何谈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又何谈语文素养的提高呢?会不会考试,也是未知数。这是“少讲多练”的常规教法,也算是没有能“特讲”的反面例子。

总之,我主张我们语文教师要修炼“大讲”“特讲”的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