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技术社会形态下的科学发展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技术社会形态下的科学发展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技术社会形态下,科学发展观所指导和塑造的主流文化形态与新技术形态下的政治形式、政治过程、政治目的、政治手段、政治关系一道,体现出对新发展背景的适应、变革。

当代中国的客观状态离信息社会、知识社会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但其社会的技术形态特征已初露端倪,在稳步发展中逐渐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环境中的一部分。

新技术社会形态对当代中国科学发展模式的影响

“信息社会”成为当代社会技术形态的代名词,当代中国的科学发展模式体现出自身的适应性,在现代化的发展模式选择上,正由原来的传统资源密集消耗、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经济增长方式,逐渐转换到科技含量效益高、低消耗、低污染和人力资源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的道路上,知识社会、信息社会的适应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但我国的传统资源存量、科学技术和人力资源现状已经对今后的科学发展形成了客观制约。

新技术社会形态毕竟只是当代中国社会总特征的一部分,在“实然状态”上,当代中国还处在“一脚踏在农业社会,一脚迈进工业社会,眼睛盯着前面的信息社会和知识社会”的客观现实中。当代中国的科学发展是在这样一个特定历史状态中展开的: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工业化尚未完成,又直接面临着当今世界性的信息化浪潮和信息社会、知识社会带来的多种压力和挑战。因此,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和新型工业化之路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发展模式,既符合规律,也是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必然选择。

发展模式的设计与发展模式的有效社会运行是两个层面上的事情。前者是理念而后者是有指向性的社会行动。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新发展模式的实现必须在制度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文化创新的一系列过程中得以实现。所以,新技术形态下的科学发展具有整体性、协调性,必须在经济增长方式、人文社会资源的挖掘、环境、资源与人口的和谐发展中得到整体体现,而不仅仅是在经济产业模式上体现出信息技术等高新产业的单极发展。

新技术社会形态下发展主体行为、观念的变革

在现代化进程中,发展主体对新技术社会形态的创新性适应是必然的。当代中国科学发展的结构和功能适应,与不同层次的发展主体适应不可分离。

首先,发展主体既是对新技术社会形态的适应,也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社会行动。其中突生出的许多新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如网络经济、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学习型组织和知识管理等现象都是与新的技术社会形态和科学发展的精神相匹配的。作为适应的结果,这些现象或形态都是在发展主体与新的发展背景相互塑造的过程中产生的。

其次,科学发展观本身就是执政主体在观念上的适应。科学发展是整体发展,作为重要一极的政治系统做出一定的创新性适应是必然的。新技术社会形态下的执政行为、执政理念和执政文化都会有新的变革和创新。在中国的科学发展需要上,建设一个学习型政党和打造一个适应新技术社会形态的学习型社会是必要的。

新技术社会形态下的“以人为本”

新技术社会形态的发展过程中,“以人为本”理念的实施必然具有新的结合点。

当前,不同部门、不同地域和不同群体之间,发展资源的利用程度和共享程度存在许多客观上的差异。所以,在科学发展的目标中,知识、信息资源和智能资源的制度性配置体现出了发展的公平和伦理问题。因此,科学发展首先要创造一个以社会大多数人获得掌握知识、信息资源机会均等、配置尽可能公平为“本”的和谐社会环境。而只有多数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得到提高了,才有可能在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的起跑线上,获得尽可能平等的发展机遇。例如:在我国西部,知识、信息资源的差异、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已经成为制约发展和形成发展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

新的技术社会中,对当代中国的执政系统而言,电子政务不仅仅是现有政府业务的电子化,更是对现有政府形态的一种信息化改造,只有面向人本身的电子政务,才真正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精神。但这个问题反映出现实的复杂性,如在政务公开过程中,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可能会因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技术资源占有情况而有所不同,技术资源的占有差异而体现出的不公平就成为科学发展的伦理问题。

新技术社会形态下,科学发展观所指导和塑造的主流文化形态与新技术形态下的政治形式、政治过程、政治目的、政治手段、政治关系一道,体现出对新发展背景的适应、变革,这些都会成为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内容。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