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黑河地区春小麦栽培技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黑河地区春小麦栽培技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介绍了强筋麦生产基地黑河地区春小麦生产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并从整地、施肥、品种选择、播种、田间管理、收获等方面介绍了黑河地区小麦的主要栽培技术

关键词 春小麦;发展过程;栽培技术;黑河地区

春小麦是黑龙江省主要粮食作物,是我国春小麦主产区。近年来,随着生产体制的变化、栽培技术和机械化生产水平的提高,小麦生产无论单产或总产均有明显提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需求不断变化。目前,小麦生产已由过去单纯追求产量转变为以质量为主、商品生产与产量相结合的发展阶段。特别是最近国务院把中国东北地区定为强筋麦生产基地之后,黑龙江省黑河地区的小麦生产有了新的发展。

1黑河地区春小麦生产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

1.1垄漫结合、粗放耕作阶段

20世纪50年代以前(畜力农具普及之前),南部地区多为原垄开沟播种,北部地区多是手撒播后用丁齿耙覆土,称为马耙平播。

1.2机械平播、广种薄收阶段

20世纪60年代,小麦产量为700kg/hm2左右,基本处于广种薄收、力争自给自足的生产阶段,大约60年代初大量推广应用大型拖拉机;70~80年代大面积机械播种,质量和耕作栽培水平有了新的发展。小麦生产基本稳定在1 000~1 500kg/hm2。

1.3精耕细作、生产稳定上升阶段

1990年以后,随着农业生产以优质高效为中心的种植结构调整,改进模式化栽培技术,小麦生产水平有了稳定的发展和提高,小麦单产提高到2 000kg/hm2以上。总体来看,黑河地区小麦生产情况为半山地区产量低,山区次之,平岗、平原区小麦产量较高;一般田块产量约2 500kg/hm2,中等田块产量达3 000kg/hm2,中高产田块产量达到3 500~5 000kg/hm2。

2黑河地区小麦主要栽培技术

2.1提高耕翻整地质量

前作收获后进行耕翻时,以秋翻秋整地或伏翻秋整地为宜。耕翻时间越早越好,以利接纳降水,有利前茬残留根叶的腐烂及熟化。耕翻深度应视土壤类型而定。黑土层深厚的土壤以25~30cm为适,黑土层浅的以20cm左右为宜。

2.2培肥地力,平衡施肥

地力不高、施肥不足、肥料配合不当是影响当前小麦生产的又一关键问题。提高地力不仅可直接满足小麦对营养物质的要求,而且在改良土壤、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和增强小麦抗旱能力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黑河地区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基本上不施肥或施少量的硫铵,60~70年代末重点研究土壤养分状况和施肥效果,解决了因土施肥的基础技术问题。80年代以后到现在,大部分农户和国营农场都实行平衡施肥方法。平衡施肥技术的主要依据是“最小因子定律”,以土壤养分状况和小麦的需肥规律来确定施肥量及其比例。

80年代中期,黑河地区施肥量250kg/hm2左右,80年代末至现在推广应用抗倒伏、喜肥、优质高产品种,施肥量提高到300~350kg/hm2,氮∶磷∶肥比例调整到2.5∶1∶0.5或者2.5∶1.5∶0。

目前,施肥方法也有很大改进。过去肥料和种子混拌一起施入的方法肥效较低(相对),养分利用率也低,1985~1990年研究解决了春季分层施肥提高肥效的问题。90年代开始推广单层浅施,使用专用设备分层深施方法(施肥第1层深度为6cm左右,第2层8~10cm),提高了肥效和养分利用率。另外小麦三叶末至拔节初结合田间2,4-D丁酯灭草,配喷1.5%~2.0%的尿素,促进苗齐、苗壮,为小麦孕穗创造充足的营养环境。据试验调查,这项措施能够使小麦增产6%~8%。

2.3选用良种

不断更新抗病、优质、高产的新品种,使小麦单产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20世纪50年代应用的品种多乱杂,60~70年代人们注意了因土种植,土质比较肥沃的地块种植克丰一号、克坚;平川漫岗地种植克旱二号、克旱七号;低山区种植早熟的克全、合作六号、克刚等。因土种植不仅取得了成效,而且优化了品种结构,使小麦单产较建国前提高约30%。80年代着重推广了抗病高产的克旱九号、新克旱九号等品种,使小麦产量较大幅度提高,产量达到1 500~2 500kg/hm2。这个时期,由于小麦生产量较多、品质较差,在市场上表现出为粮食过剩、销路不畅现象。90年代以后,人们重视小麦优质问题,为适应市场需求,极力推广应用优质高产的强筋麦(面筋含量超过38%~40%)。普遍种植黑龙江省农科院育成的龙麦26号、龙辐10号和克山农科所育成的克旱六号、垦达四号,提高了小麦单产,打开了销路,满足了市场需求。

2.4适时播种,提高播种质量

2.4.1适期播种。南部地区为3月底至4月10日,北部地区4月初至4月中旬。播种深度控制在5~6cm,播后随即用V型镇压器镇压,以利保墒。

2.4.2播种方法。黑河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小麦播种方法有三种:一是30cm单条播,二是15cm单条播,三是15cm双条播。实践证明,15cm双条播植株分布合理,利于光能利用,比其他两种播法增产5%~8%。

2.5合理密植,确定播量

在严格选种的基础上进行发芽试验,依据种子千粒重、发芽率、清洁率、田间损失率和所需合理密植标准,科学确定播种量。一般要求是田间保苗率达650万株/hm2左右。

播种量计算公式:

2.6加强田间管理

2.6.1除草。黑河地区小麦除莠方法有三种:第一种是诱发灭草。第一年早翻地早整地,在秋天诱发杂草萌发或杂草幼苗生长,在入冬前用丁齿耙灭荏,经严冬将幼草冻死(包括某些虫卵);第二种是化学灭草。如用2,4-D丁酯1kg/hm2对水200~250kg/hm2喷洒;第三种是封闭灭草。如在小麦播种后往地表喷施2,4-D丁酯或甲磺隆起到前期灭草效果。

2.6.2防治病害。黑河地区小麦主要病害有根腐病、散黑穗病。目前普遍用种衣剂拌种。种衣剂是以高分子膜为载体,拌种后能够在种子表面形成一层含有所加农药(福美双、多菌灵等)、微量元素(硼酸、稀土微肥等)或少量的硒、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成分的薄膜,播种后随种子吸水膨胀而缓慢释放出所加的各种成分,达到防病、促生长、改善作物品质和提高产量的作用。

2.7及时收获,减少损失

收获期和收获方法适当与否,不仅关系到产量的高低和品质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到收获时机械作业的进度和收获损失的大小。收获期一般不得早于蜡熟期,以免伤镰;最晚不应晚于完熟末期,以免严重落镰。收获方法采用机械联合收割。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