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语文教学不能语文人文失之偏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语文教学不能语文人文失之偏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①,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②,课标中诸如此类的表述,都在告诉我们:语文教学需要文化,不能语文人文有失偏颇。舍人文而求语文,是缘木求鱼。语言文字的运用绝不仅仅是语文知识、技能、技巧的问题,而是和思想、情感、个性等人文因素密不可分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具有深刻的相关性。矫枉不能过正,舍语文而求人文,同样也有语文、人文两失的危险。语文以人文为灵魂,失去了灵魂,语文必将形同僵尸。”③人文只能包括而不能取代语文,人文不等于语文。文化是语言文字的灵魂,是思想、情感、个性等人文因素的有效再现,它因语文而生,也因语文而大放异彩。再者,“工具性”与“人文性”是长在一起的,是不可分离且互相依存的“一体两面”,教学中无论是对“工具性”的训练还是对“人文性”的挖掘,都会让学生在一面收益的同时对另一面也有附带的收获。由此,语文教学就可以解读为:在对语言文字神韵的挖掘与传承中,点拨引领,让学生得到多样文化的浸润。怎样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既能反应出语文味儿又不失浓浓的文化气息呢?依据定义进行生发,至少可以从这些方面进行。

一、依托文本,还原、补充与拓展

语文教材大多文质兼美,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要让学生感悟到这一点,首先取决于教师对教材解读的文化视野与文化高度。借助文本还原、资料补充、主题拓展等手段,往往能充分挖掘那些活跃在文字背后的文化因素,从而形成课堂教学强大而厚实的文化背景。

如还原:如对相关选自名著的课文进行解读时,不妨让学生先走进原著,还原文本,在完整的故事情节阅读中,获取丰厚的文化熏陶。

又如补充:适时地补充时代背景、人物思想、历史典故等内容,有助于深层解读。

再如拓展:对内容接近的诗与文进行渗透与比较,就会使课文在同一话题、同一作者、同一文体作品的多向拓展中,营造出有主题的文化空间。方法多多,就不一一展开了。

二、鉴赏品评,想象、再现与体验

如活化字词:“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④字词作为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带领学生沉入到词语的感性世界,在咬文嚼字中享受中华文化的乐趣。需要解决的是如何运用一定的形式去表达一定的内容,透过字词理解言语内容,进而凭借对言语内容的把握,品味言语形式的妙处,获得言语形式运用规律、技巧及言语本身。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方式,尤其是活化方式。每一个字词的活化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联系语境、想象再现、切记体验等。

又如品评表达:由于言语形式的不同,句子负载的人文内涵也大有不同。语句在不同的语境表达上有着不同的用意与特殊效果的句段,佳言妙语,翻开语文教材俯拾皆是,只有潜心品评者,才能拥有识别的慧眼。

三、教 法灵活,或俗、或雅,不拘一格

教师的教是没有定法的,依据文本解读需要,你可以“下里巴人”,也可以“阳春白雪”。语文承载着让学生掌握交流工具重要使命,必须沉得下去,必须摈弃浮躁,辛勤耕耘,所以语文教师还需要做更多的下里巴人,这是语文教学朴实无华,充满饱满美的表现。然而,语文又是一门属于心灵,属于精神的学科,它在承载工具任务的同时,还要演绎风花雪月的美丽,让学生感受“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诗意,享受世事变迁、人情冷暖、嬉笑怒骂的丰富情感,语文老师要用自己的诗情、才情去铸造一道道浪漫的风景线,所以,语文教师又要来点阳春白雪。一句话:或俗或雅,全在语文教师的教学灵动与否。

四、倡扬人文,缘情、陶冶与净化

例如作文,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眼中所看、心中所想的东西真实具体地表达出来,这样必然会着上作者的主观色彩,打上作者的主观印记,让读者感受到他(她)的人格、个性、思想、情感,感受到他观察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他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情因物起,缘情造文。一个心灵柔软、容易感动的人首先是一个善于观察、体验、思考,热爱生活的人,是一个心地善良、正直无私的人。教师只要认真引导学生真心地生活,认真地体验和感受,自会得到一份悠远而美丽的心境。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成为情感丰富、思想深刻、品德高尚、人格健全的人。我们不能让学生在感动上缺位,通过多种方式唤起学生写作的兴趣和激情,让他们会明辨是非、善恶与美丑。有鉴于此,语文教学中就要自始至终、旗帜鲜明地贯注一种鲜活的人文空气,播撒优良的人文种子,使学生沐浴其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使学生的内心变得温柔灵动,活泼聪颖,善于感动,容易感动,喜欢感动,也只有这样,语文教学中才不至于语文人文两失。

五、专注有效,精细、适用,符合认知

第一,多媒体(或者课件)的利用与处理,我认为不宜太庞杂、太细化、太执着,宜精练、适用、有效,因为课堂是动态的。如果执着预设的课件,一会影响课堂的流畅性;二会淡化生本对话,导致学生与文本对话效度的弱化甚至缺失,如果不引导学生沉入文本进行有效解读,后边的事情就不好整了。

第二,“文”与“言”的权衡处理,“言”到为先,“文”才会水到渠成,此其一;其二,“言”与“文”在教学中的比重与交融问题,应当达成共识。

第三,做到有效。无论新授课,还是复习课,“有效”的课堂都是一个价值追问与能力形成的历程,是需要载体达成的点线面的建构。在以学生为主体构建课堂的基础上,教师用有效的问题,有效的语言,有效的对话,有效的评价智慧的开启学生的经验与智慧,通过完成学生言语体验而完成其它目标,这应该是一条正道。

第四,预设问题的有效与活动的有效应该由教师来定呢,还是由学法来定呢?我在想,哪一种更合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发展就取哪种吧。

综上所述,教学需要文化。当我们尝试着站在文化的高度,引领学生去审视一篇篇文章时,或许我们会发现教学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注释:

①②摘自: 2001年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

③袁凤生(《教学月刊(小学版)》2007年01期《语文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之我见》);另见:人教社2011年05月11日:《读“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之七》《教学反思》作者:吉林省吉林市第二实验小学:郑丽

④出自英国诗人布莱克:《天真的预言》(2008-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