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提高脑健康问与答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提高脑健康问与答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喜欢吃夜餐,此习惯已经养成多年。近日,我听一位养生专家说,经常喜欢吃夜餐的人以后容易“脑胖”。我不明白,“脑胖”是不是脑袋大或头大的。意思?如此,头大不是更聪明吗?

湖南 邢美美

邢读者:

“脑胖”不是脑袋大或头大的意思,况且聪明程度也不是以头大头小来划分的,人的聪明与否,往往是取决于脑细胞的素质,而脑细胞的素质则和大脑的使用和训练有极密切的关系。

这里说的“脑胖”,是指因为经常吃夜餐、吃过饱餐等,产生的多余热量会变成脂肪在体表及内脏包括脑内蓄积起来,这种出现在脑组织中的脂肪蓄积,会使脑沟变浅、脑围减少,即所谓的“脑胖”或“脂肪脑”。

那么,如何预防“脑胖”呢?除了少吃夜餐,每次饮食不宜过饱,以及多加强锻炼身体外,如今,一些“新新人类”还流行起“断食疗法”,即采用断食和减食,以达到防治脑和内脏以及体表减肥的目的。

断食疗法分为完全断食和不完全断食两种。完全断食的具体做法是,断食3天吃一次东西;再断食3天,再吃一次东西;如此循环,1个月为一个疗程;或隔10天断食一次,即10天中吃9天,停1天,疗程为3个月。不完全断食的具体做法是,给自己超低量的卡路里,疗程从几个星期至几个月不等。至于减食疗法,即尽量少吃含脂肪量、含糖量和热量多的食物,胆固醇含量高的也少吃,多吃纤维素多的食物。

前不久,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神经科教授马克·马特森提出了“间歇性禁食法”,即中老年健康者每周禁食2天,原则是,在一周其他5天内,想吃什么都可以,但在禁食的两天内,则只吃一点蔬菜和茶。马特森的这套理论,已在实验大鼠中得到证明,如此禁食法,对大脑是一种很好的锻炼,长期下去,会使大脑变得更加强壮,亦可防治“脑胖”以及老年痴呆、帕金森病等。值得注意的是,活动性结核病以及肝硬化、尿毒症、晚期癌症病人等,不要作这样的断食疗法。

何谓“卒中后疼痛综合征”?

我是个发病不久的脑卒中患者,听医生说,患了脑卒中后,要及时防治卒中后疼痛综合征,否则,患者不仅深受痛苦,且严重影响预后功能。那么,何谓“卒中后疼痛综合征”?怎么发生的?如何预防?

北京 肖思

肖读者:

卒中后疼痛综合征,即脑卒中患者发病后出现的慢性疼痛,如肌肉骨骼痛、肩痛、痛性痉挛、头痛及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等,通常发生在不太严重的缺血性卒中病人,且年龄偏低者发病率高,男性比女性更为多见,一般不是在脑卒中后立即出现,大多会发生在脑卒中后3~6个月。

卒中后疼痛综合征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累及的范围一般较大,常常累及半侧躯体或半侧头面部。疼痛的性质可表现为烧灼样、刀割样、钻凿样、撕裂样、压榨样等多种性质,这些痛感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多种痛感合并存在。其中,烧灼样痛最为常见,此外,多种因素可以使卒中后疼痛在持续存在的背景上,出现阵发性疼痛加剧,例如情绪变化、肌肉收缩、肢体运动、冷热刺激,甚至触摸、风吹等因素,就能够诱发疼痛或加重疼痛。可见,卒中后疼痛综合征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由多种因素引发的一系列临床症状,有病理的因素,也有精神心理的因素。

随着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融合和多学科的交叉,治疗脑卒中后疼痛已经不再局限于某一种疗法,必须采取综合治疗方法。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中药内服外用,心理支持、康复、针刺以及外科等手段。中医认为脑卒中后引起的疼痛,多为气滞血瘀、瘀血阻络,主张以祛瘀通络、行气止痛为主,通过中药的内服加外用,舒筋活络、化瘀止痛。对于局部的疼痛如颈肩、颈腰、肩手综合征可进行按摩、针灸、拔火罐、刺血等。对于心理精神因素引起的疼痛则可通过心理疏导和心理暗示的方法进行治疗。

打呵欠给大脑降温?

最近,听朋友说,早起时打个哈欠就等于喝了杯咖啡,经常打呵欠可以使大脑清醒,全身舒服,有此一说吗?

安徽 张建平

张读者:

打哈欠是人类的一种本能行为,非主观意志所能控制得了。美国马里兰大学生理学家普罗文和贝宁格研究打哈欠时发现,哈欠源于大脑中的“哈欠中枢”。当一个人受到劳累、觉醒与睡意等因素的刺激时,激发相关分子大量分泌,进而引起“哈欠中枢”兴奋,随向人体肌肉发出“指令”,有关的肌肉严格遵照“指令”运动,于是,一个哈欠诞生了。

我们知道,中老年人,尤其是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者,频频打哈欠,有可能是缺血性脑中风的先兆,其原因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管腔变窄,血管壁弹性降低,致使流向大脑的血液量减少,而大脑对氧气十分敏感,仅占体重2%左右的大脑,却消耗全身需氧量的25%左右,当大脑缺血缺氧时,即引起哈欠频频。同时,打哈欠还可使胸腔内压力下降,上下腔静脉回流心脏的血量增多,心脏的输出血量增多,脑细胞的供血能力得到暂时的改善。因此,频频哈欠常预示缺血性脑中风可能在近期发生。有科学家称,那些呵欠异常的人很有可能是大脑的温度调节系统出了问题,癫痫病人在发病前会不停地打呵欠。打呵欠还能预示偏头痛患者很快就要发病。

不过,打呵欠也不光光是“坏”的表现,一个哈欠的持续时间虽然很短暂,大约6秒钟左右,但其生理作用却是显著的。在这期间人闭目塞听,全身神经、肌肉完全松弛。你便能在生理与心理上都得到一次很好的休息,其效果胜过镇静剂。每打一次哈欠,必有深沉悠长的吸气,有利于更多的气氧气进入肺部到达血液。另外,打哈欠时,可驱动携氧的血液流向大脑,提升用脑效率,亦可帮大脑降温。据美国探索频道报道,负责该研究的纽约州立宾汉姆顿大学的科学家安德鲁

盖洛普说:“大脑就像电脑一样,温度适中时工作效率最高,我们的身体会最大限度地保持大脑凉爽。”

安德鲁和同事研究了生活在澳大利亚的一种长尾小鹦鹉。实验显示,处在不断升高环境中的鹦鹉,打哈欠次数,是处在较低温度环境中鹦鹉的两倍。如果外界环境比大脑和身体凉爽的话,快速吸入空气可以冷却流经面部的血液,大脑的温度也会降低。

研究表明,打呵欠可以使大脑清醒,早起时打个哈欠就等于喝了杯咖啡。研究还解释了为什么人在疲惫时总爱打呵欠:因为身体的困倦使大脑深层的温度升高,这促使我们通过打呵欠降低大脑温度。

此外,打呵欠还能促进大脑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状态,比如让大脑从睡眠中清醒过来。

坐着打瞌睡易患“脑贫血”

我是个公务员,因工作紧张,平时中午午休也只是在办公室的桌子或椅子上打打盹,可每次醒来后常常感到不舒服,即头晕、眼花、耳鸣、腿软、视物模糊等,过一段时间才可慢慢恢复。我这是怎么啦?

珠海 赵茛

赵读者:

您在午休打盹后出现的这种现象,医学上称为“脑贫血”症。这是因为您在熟睡后,心率变慢,血管扩张,流经各种脏器的血液流速减小,坐着睡觉时流入脑内的血液就更少。尤其是午饭后,较多的血液要进入胃肠系统工作,进入脑子的血液相对减少,加上坐位姿势,进一步加重了脑贫血,于是就会导致各种不适应症状。

因此,对于没有时间休息的人们,尽管很困,也尽量不要这样“午睡”。如果避免不了,醒后不要立即站立起来,而要待稍微“清醒”3-5分钟,然后再做做扩胸运动,活动活动四肢,以免“睡”出“病”。

频繁咬舌要提防脑卒中

最近一段时间,我不知啥缘故,经常头痛、头晕,记忆力也明显下降,反应迟钝,视力模糊,左侧上下肢动作迟缓,并常常在吃饭和说话时咬破左侧舌头。我这是怎么啦?

贵州 刘云复

刘读者:

根据您的主诉,您很可能患有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属于脑卒中的一种。据有关专家介绍,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是脑梗死的一种特殊类型,是在高血压、动脉硬化基础上脑部的微小动脉发生阻塞,引起脑组织缺血性软化病变。病变范围一般不超过20毫米,其中以2~4毫米者最为多见,病变数目可有多个甚至多达数十个。临床上,大多没有明显症状,约有3/4的患者无病灶性神经损害症状,或略有轻微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头痛、头昏、眩晕、反应性迟钝、肢体无力等。至于频繁咬舌,主要是此类病人由于脑血管前期病变,导致中枢神经不灵敏,为此,当病变发生在大脑右侧时,可能频繁咬破舌头的左侧,反之则相反。这样的病人,其实已经存在轻微的中枢性面瘫,若进一步做CT检查,还可能发现已经发生了脑梗死。

为此,您的病变很可能发生在右脑,如果不尽快解除这些症状,就会发生不良后果。望您在家人的陪护下尽快到医院就诊,如果能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预后往往良好,否则,很可能会发生不良后果,甚至瘫痪及送掉性命。请记住,如能在卒中发生后3小时内用溶栓药物治疗,可以大大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当然,治没有防好,为了预防脑卒中,首先要从干预生活方式入手,通过调整饮食结构,改变生活方式,防止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和动脉粥样硬化症状出现。

中风还分“大”和“小”?

最近,我因椎动脉型颈椎病而造成了短暂性眩晕,医生说我这是“小中风”。我不明白,中风还分“大”和“小”?既然“小中风”已经过去了,还用得着管它吗?

安徽 张晴

张读者:

您所说的“大中风”,一类为脑血管破裂出血所致,俗称脑出血,高血压引起的就是此类中风;另一类是因脑动脉硬化所造成,医学上称为脑梗死,这就是血压不高或者血压低下的人易得的主要原因。另外,传统观点认为这两种疾病一般不会同时在一个人身上发作,然而,现在由于检测技术的先进,如CT、磁共振、PET等,脑梗死与脑出血,即缺血性和出血性中风的病变已能够清楚地诊断和鉴别,从而得出这两种疾病可以同时在一个人身上发作,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双重中风”或“混合性中风”。

那么,何谓“小中风”呢?小中风,亦称其为短暂性脑血管缺血,英文缩写为TIA。小中风的表现与中风先兆症状没什么两样,病人头痛、头晕、半身麻木,或突然一下子半身无力,说话不利索,眼睛看东西模糊。它与中风先兆的区别在于小中风一定在2小时内恢复正常。如果检查小中风病人的脑组织,会发现没有脑细胞死亡。小中风过去后,病人的脑细胞应该完全正常。如果超过了2小时,病人就会出现脑细胞死亡,这时就应该叫脑梗死了。

关于对“小中风”的认识,病人千万不可等闲视之。不能病“好”了,就认为自己没事了,就不去管它了,那样会出大事的。据悉,约有一半“小中风”的病人在5年内会发生偏瘫。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小中风”,及早就诊防治,以免日后变成脑梗死。至于您的椎动脉型颈椎病,应该抓紧时间治疗,以免日后引起“缺血性中风”。

中风还能“混合”?

我的老伴今年刚跨60岁的门槛,他原有高血压及脑动脉硬化的病史,前不久,因家庭琐事与我们赌气突发口眼歪斜、流口水、半身不遂,同时头痛、呕吐、脖子僵硬等,急送到医院后,医生起初诊断他为“脑梗死”,后做过脑CT后,又加上诊断“脑出血”。大约一个星期后,我的老伴在医院死亡。办完老伴的丧事后,我一直对医院的这种“混合诊断”表示怀疑,到书店里买了本医书翻了翻,发现这两种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依据完全不一样。难道我老伴的死亡是医院的误诊误治?

湖南 赵觉霞

赵读者:

医生的这两种混合诊断并不矛盾。我们知道,脑梗死与脑出血,前者指的是脑血管受阻(血栓形成或栓塞),即缺血性中风;后者指的是脑血管破裂出血,引起的脑血肿和脑出血,即出血性中风。过去由于医疗检测技术的落后,传统观点认为这两种疾病一般不会同时在一个人身上发作。

然而,现在由于现代化检测技术的先进,如CT、磁共振、PET等,脑梗死与脑出血,即缺血性和出血性中风的病变已能够清楚地诊断和鉴别,从而得出这两种疾病可以同时在一个人身上发作,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双重中风”,亦称“混合性中风”。

您老伴已60岁,有高血压及动脉硬化的病史,发病前又有受刺激的外因,发病后的临床表现等均符合“混合性中风”诊断的依据,再加上脑CT及磁共振(出血病变与梗死病变共存,直径不超过2厘米)的辅助诊断,由此可见,医院没有使您老伴误诊。至于您说的是是否会误治,由于此类患者出血性和缺血性两种病变同时存在,所以,治疗比较复杂,既不能过多地应用降压止血药。亦不可过早地应用扩血管和抗凝溶栓药,而应当两者兼顾。您若对医院的治疗方案有怀疑,可请教有关医学专家,或申请医疗事故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