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出版含立体化经营,建立第二获利模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出版含立体化经营,建立第二获利模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0年3月,原本从事漫画和幼教杂志的推守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推守文化”),推出了漫画家阮光民的图文书《东华春理发厅》,书尚未出版便已售出电视版权。

也在这个月,媒体出身、接掌推守文化不久的韩嵩龄,在报纸上看到了一篇题为《揭建商赚黑心钱 网络热议》的新闻,其中提及一篇广为转发的网络文章。凭着这个微小的线索,韩嵩龄到处写信、打电话,在12个小时后得到了作者Sway的回应,3天内,他们签订了出版合约,4个月后,《黑心建商的告白》上市。

这本一开始并不被主要通路看好的话题书,持续热烧。在2011年,推守文化陆续推出了《黑心投资客炒房告白》和《黑心房仲的告白》,这三部曲让Sway这位素人作者成为2011年博客来年度畅销华文作家的Top 1。

如果说“创造畅销书是一家出版社的专业表现”,这多多少少还是以结果逆推的后见之明,但如果对产品线的规划进行观察,便会明白韩嵩龄的出版逻辑。他说:“出版社只能做出书这件事吗?”

2012年6月底,同在推守文化出版过瘦身、养生书的蔡依林和她的营养师邱锦伶,与推守文化合作,在7-11推出“养瘦便当”;7月份,“邱老师养生斋”在博客来面市,背后的经营者正是推守文化。

出版常被认为是夕阳产业,但韩嵩龄很清楚出版作为CP(Content Provider,内容提供商)的优势,“第二、第三……盈利来源都建立在出版本业上。作为一个CP,你怎么产出这些内容?以及这些内容可以延伸出什么样的商机?里面就存在着出版转型的机会。”最终所要思考的无非就是,“消费者需要什么?”

做编辑和做记者一样,都要有好奇心

在接掌推守文化前,韩嵩龄有一段很长的媒体从业经验,曾任《时报周刊》执行副总编辑、副刊中心主任、撰述委员、采访编辑等。《时报周刊》是一本在生活、时尚领域的报道上非常出色的杂志,报社老板想要成立一家子公司,将这些内容出版成书。当时担任副刊中心主任的韩嵩龄,便成为了时周文化的编辑总监。“我一直还蛮感谢张国立(台湾作家、时周文化发行人)给我这个机会,从无到有创建一家公司。我等于是转业,但也能够继续呆在媒体,保持活络跟资讯的接收。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状态,有点像内部创业,那个过程给我的养分是很快而且很大的。”

而从时周文化到推守文化发掘话题书的特色,在在体现出韩嵩龄作为专业媒体人的本色和职业敏感。他发现一本书的题目过程,往往显得奇妙又有趣。一本关于美国洋基棒球队总教练的书(《赛局赢家》),竟然是从综艺节目《全民大闷锅》中生出来的;全球第富豪的传记(《阿瓦里德传奇》),缘起于一则短短的外电报道;苹果前CEO Steve Jobs生前给粉丝回复邮件的结集(《贾伯斯的信件匣》),同样是从新闻中得到的线索;有趣的日本上班族生活故事漫画(《每天回家老婆都在装死》)则来自于一个以宅男族群为主的分类新闻网站……

“媒体是广度,出版是深度。所以要从广度里面找到深度。”但要从这些边边角角找到值得做的题目,不漏掉新闻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韩嵩龄说,他到现在还看平面的报纸。“我曾经试着在网上看,但那会变成一种很不好的习惯——跳着看。对新闻出身的人来讲,没有所谓喜欢或不喜欢的新闻,只有感不感兴趣的新闻。传统报纸的呈现方式是一整个大平面,所以每一个标题都会看过,接着就是有兴趣的会进到里面,没兴趣的就浏览一下。你不会漏掉新闻。就像推理小说里的侦探一样,媒体报道里其实有些线索,但都是很短的,好像没有讲清楚。我觉得可以顺着往下挖,这些标的又是有趣的,而且大家想要深入了解的,也许是找版权,也许是自己做一本。” 这种从新闻找书的方法,而非被动接收版权公司的书讯,使得韩嵩龄比同业早一步找到书,也让成本降低。

在《黑心建商的告白》之后,韩嵩龄一直想要做一本“黑心设计师”。由于现在装潢房子费用高昂,对很多人来说是非常大的压力,在社群网站上有网友把自力装潢的方法分享出来,得到很大的回响。韩嵩龄想起自己平日固定看的《苹果日报》房产栏目中介绍建材的单元,于是向他们提出结集出《全能住宅建材大百科》,书的销量出乎大家意料的好,到目前为止已卖出超过4万册。“这本书的成功带给我很大的思考:其实我们做编辑很重要的一件事是要知道读者在想什么,读者需要什么。媒体上找选题,不是说现在什么议题最红,然后去做。那些‘大书’,我们也做不过大出版社。但不是你的大小决定你的格局,而是你的视野决定你的格局。就像古董淘宝一样,别人没看上眼的,结果你捡到了。这是作为一个编辑最大的成就和。”

再大牌的艺人,也要能够说服消费者

在时周文化时期,韩嵩龄便凭借着生活、娱乐方面的资源优势,策划过多本畅销书,如《小S怀孕日记》、《伟忠姐姐的眷村菜》等。

艺人书由于艺人本身的知名度,看上去像是一种操作容易、成功率大的品项。但艺人出书他/她就成了作者,出版社其实需要发掘这个艺人的第二专长。“怎么帮艺人和市场搭起一座桥?这有几个配件:艺人本人、艺人做什么事情、他/她做这件事是能够说服消费者的。唯有这些元素都建立了以后,这本书才能卖。”以蔡依林大卖12万册的《养瘦》为例,这本书并非凭空而来,而是蔡依林长期以来就有瘦身方面的努力心得。反观台湾书市有一段时间的艺人书常以旅游为主题,“但这种做法并没有办法说服消费者,他/她真的是游学达人或旅游达人。如果完全靠后面的包装,其实就完全仰赖他/她的粉丝,不是他/她的粉就不会买。这样销量自然无法打开。”

针对光环较小的艺人,出版社就会去思考,这个艺人可以怎么包装,创造话题。“譬如说我们做写真集,一定是大牌艺人就会红吗?其实也未必。大牌艺人由于偶像包袱,不太愿意穿得太清凉,所以大牌艺人的写真集反而是难做的。但是可以倒过来想:现在会买写真集的人是谁?他们对写真集的向往是什么?譬如《Apple瑶瑶姐妹妄想曲》,让一对亲姐妹艺人一起拍写真集,一则符合宅男的想象,二则让这个题目有话题性。即使她们俩知名度都不是那么高,但这个组合会让消费者眼睛一亮,它就有销售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