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胃脘痛的中医辨证论治及临床效果探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胃脘痛的中医辨证论治及临床效果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探讨了胃脘痛的中医辨证论治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辨证治疗胃脘痛7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通降和胃汤”加分型治疗。结果:肝胃郁热型的治愈23例,好转4例,有效率为100%;肝胃不和型治愈12例,好转5例,未愈1例,有效率为94.44%;寒热错杂型治愈7例,好转4例,有效率为100%;胃阴亏虚型治愈3例,好转3例,未愈1例,有效率为,85.74%;脾胃虚寒治愈4例,好转3例,有效率为100%;胃络瘀血型治愈4例,好转2例,有效率为100%。结论:胃脘痛是临床上多见的一种病证,采用通降和胃加辨证分型治疗胃脘痛取得很好的疗效,值得推广。

关键词:胃脘痛;中医辨证;疗效

【中图分类号】R25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000-00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是临床上常见的一个症状,多见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病,胃神经宫能症。也见于胃粘膜脱垂、胃下垂、胰腺炎、胆囊炎及胆石症等病。笔者在2010年1月-2011年12月辨证治疗胃脘痛72例,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现将本病的分型治疗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共72例,全部符合中医胃脘痛的诊断标准,作为治疗组。其中,男性28例,女性44例;年龄26~78岁,平均44.2±3.2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40年。肝胃郁热型23 例(31.94%),肝胃不和18例(25%),寒热错杂型11例(15.28%),胃阴亏虚7例(9.72%),脾胃虚寒7例(9.72%),胃络瘀血型6例(8.33%)。其中肝胃郁热型最多见,肝胃不和型次之。

1.2 辨证分型与治疗方法:根据胃脘痛患者的临床症状、舌象、脉象,参考高等医学院校教材《中医内科学》、《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分为六型,治疗方法以自拟通降和胃汤加辨证分型治疗,通降和胃汤处方:香附15g 、苏梗15g、槟榔10 g、大腹皮10 g、焦三仙10 g、陈皮10 g、茯苓10 g、半夏10 g、枳壳10g、甘草10g、佩兰10g、蒲公英10g、白及粉10g、徐长卿10g。

1.2.1 肝胃不和型:胃脘胀痛或痛窜两胁,嗳气频作,嘈杂泛酸,舌苔薄白或白厚,脉弦。治疗以通降和胃汤加柴胡10g、赤白芍各10g、川芎10g。

1.2.2 肝胃郁热型:胃脘灼热胀痛,口苦口臭,脘腹痞闷,渴不欲饮,尿赤,便干,舌淡红,边尖深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或弦数。治疗以通降和胃汤加黄连10g、吴茱萸3g、青皮10g、白芍15g、丹皮10g 、栀子10g、泽泻10g、大贝母10g。

1.2.3 胃阴亏虚型:胃脘灼热,隐隐作痛,口干舌燥,口渴欲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脉细数或弦细。治疗以通降和胃汤加百合30g、乌药10g、白芍30g、甘草10g。

1.2.4 胃络瘀血型:胃脘疼痛,痛有定处,痞硬拒按,胃痛日久不愈,食后益甚,黑便或便潜血阳性,舌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治疗以通降和胃汤加蒲黄10g、五灵脂10g、丹参10g、砂仁5g、檀香10g、大黄10g。

1.2.5 脾胃虚寒型:胃脘隐痛,遇寒加剧,饭后腹胀痞满,便溏或腹泻,身倦乏力,舌淡红,苔薄白或边有齿痕,脉虚缓或细。治疗以通降和胃汤加黄芪30g、桂枝10g、白芍15g、饴糖15g、九香虫6g、大枣3 枚、生姜3 片。

1.2.6 寒热错杂型:胃脘部痞满不适,纳差,舌淡红,苔薄白或黄腻,脉弦细或紧。治疗以通降和胃汤加黄连10g、黄芩10g、干姜10g。

1.3 疗效标准治愈:胃脘痛及其他症状消失;好转:胃痛缓解,发作次数减少,其他症状减轻;未愈:症状无改善。

2 结果

肝胃郁热型的治愈23例,好转4例,有效率为100%;肝胃不和型治愈12例,好转5例,未愈1例,有效率为94.44%;寒热错杂型治愈7例,好转4例,有效率为100%;胃阴亏虚型治愈3例,好转3例,未愈1例,有效率为,85.74%;脾胃虚寒治愈4例,好转3例,有效率为100%;胃络瘀血型治愈4例,好转2例,有效率为100%。

3 讨论

中医认为胃脘痛是由多种致病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大致可分为外感六淫、内伤情志、饮食起居失宜等。通常我们认为胃脘痛主要由长期饮食不节,寒湿内侵,七情刺激,劳倦内伤,致使脾胃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水湿运化障碍,阻滞为瘀,郁而化热,胃失和降所致。根据肝脾胃的生理功能调治,胃脘痛虽然以胃发生病变,但与肝脾关系密切,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胃主受纳,以降为顺,脾主运化,以升清气,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气血运行正常,则无疾也,病时则生理功能紊乱,调治,使其恢复生理功能。胃气以通降下行为顺,浊气得降,清气才能上升,升降有序,气机和顺,自无壅滞之患。通降包括疏利,祛瘀、化湿、泄热、降逆、消积等。因此在治疗胃痛时,首先要辨明虚实,根据胃脘痛的不同分型而立论。正确辩证,抓住主要矛盾是中医辨证治疗胃脘痛的根本。

本组观察72例病人中,肝胃郁热、肝胃不和的证型所占比例较高,和过去的脾胃虚寒型占多数明显不同,这与目前人们生活处在快节奏,精神较为紧张,加之当前饮食结构的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为主有关,造成郁、热成为主要发病因素。胃脘痛病位在胃,但和肝脾关系十分密切,肝为刚脏,性喜条达,主疏泻。肝气横逆,侮脾犯胃。脾与胃互为表里,以膜相连,生理上一升一降,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故导致胃痛。胃脘痛的治法古有通则不痛的原则,但决不能局限于狭义通泄一法,通泄之法,各有不同,即疏肝谓之通、泻热谓之通、散郁谓之通、化瘀谓之通、养阴谓之通、消食谓之通、理气谓之通、散寒谓之通、温脾谓之通,补之亦为通。治法很多,关键在于分型,对证施通,所以,通降和胃加辨证分型在治疗胃脘痛中占有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 吴彼.中医文献关于胃脘痛病名及病因考释[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08, 22(4):19-20

[2] 张镜人. 上海市中医病症诊疗常规[M]. 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8,13,14

[3] 迟金萍. 中医辨证治疗胃脘痛89例报告[J].中国现代药物与应用,2010,4(9):150

[4] 韩立.胃脘痛中医辨证分型与胃泌酸功能关系分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8, 26(3):539-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