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朱源:教育本该就是素质教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朱源:教育本该就是素质教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众所周知,牛津、剑桥这样的国际高等学府无论在科研还是创新方面均居世界之先,对于任何一个中国的高中生来说,都像是遥不可及的梦。 “A-LEVEL教学体系就是在中国这种严峻的高考形势下吹来的一阵春风。”这位言语之间不乏睿智和笃定的学者,就是深圳教育国际交流学院的执行院长朱源。

在接近两个小时的采访中,朱院长向记者阐释了学院的办学特色和对有志于出国留学生的中肯建议。交谈始终沉浸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他时常眯缝着眼,一脸灿烂的笑容,在这位老教授身上总有一种儒雅谦和的气质。

曾任教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二十多年的职业生涯,让朱源不仅在超常儿童教育领域里篡写春秋,也让他始终以一种超越的思想理念引领教育改革的前沿。

2003年秋,因为各种机缘巧合,朱源出任深圳教育国际交流学院执行院长,这也是我国南方首家经英国剑桥大学考试院(CIE)正式授权的全日制国际高中。六年来艰苦勤恳的办学,硕果累累且捷报频传,为A-LEVEL课程体系在中国留学市场的铺展贴上了最醒目的标签。

“我院的教学成绩,连续5年比英国同类学校平均合格率还要超出25个百分点以上、每年都有学生被牛津、剑桥大学录取……”每当谈及自己学院毕业的优秀学子,朱院长都禁不住地洋溢着一脸幸福的神情。

采取“中西合璧取其优”的教学模式

《出国》:现在好多家长把深圳教育国际交流学院当成孩子迈向世界高等学府的“出口加工基地”。您怎样看待当前教育产业国际化的趋势?

朱源:在改革开放30年的形势下,整个国家的发展要跟国际化接轨,中国未来的发展也需要国际化人才。国际人才的培养方式有很多种,其中一个捷径就是把我们的学生送到国外去培养,然后再回来报效祖国。深圳教育国际交流学院的创办初衷就是为了实现A-LEVEL教育的中国化,既有对英国A-LEVEL名校的继承,也有吸收了中国教育精华后的创新。

《出国》:国外的教育经验和方法能否成功嫁接到中国?在国际化的过程中,最应该注重什么?

朱源:一个国际课程引进到中国来,可能会“水土不服”,如果生搬硬套,就会生大病,然后死亡。所以必须改良,得需要一段时间的磨合,它才能适应这个环境。在这个国际化、中国化的进程中,必须有个过渡,让它们不断地进行碰撞、磨合,达到一个新的结合点。

法国的教育家卢梭说过:“教育成功与否就看孩子经过学习以后,如果他产生厌学,那么教育就是失败的。”然而,申国的教育由于人口太多,国家教育资源严重紧缺,所以就导致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孩子在读中学的时候就非常辛苦,熬夜,题海战术……许多孩子自然而然产生了厌学情绪,学习变得很被动。

通过近六年的办学,我们已经摸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教学模式一一采取“中西合璧取其优”的办学模式,将英国的国际中学和大学预料课程体系移植过来,帮助想就读英国高校的中国学生提前熟悉他们的教育模式和人文环境。实际上就是提供面向英国高等教育的过渡性教育。正因为是在做一种“嫁接”的工作,在教学中,我们学院的老师们都特别注意博采中西方两种教育模式的长处。学院现在五百多个学生,有四十多个社团,所以他们既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全面培养和发展。

家长选择让孩子来这里接受国际化教育,他们就会很快发现孩子在这里上学很开心,很愉快,能发挥兴趣所长,学得也不累,通过努力最后还能上世界名牌大学。当然,不合格的学生也会被学校淘汰掉,这是社会发展规律。

《出国》:初到国外的学生能适应新的环境么?他们出国留学之后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怎么样?

朱源:我们学院既有外方老师,又有中方老师,而且课程到A2就是全英文教学,知识点和语言都不存在问题,所以学生到国外之后学业上可以说是非常适应的。

但是,中国的孩子都是父母的掌中宝,第一次走出家门,环境变了,语言变了,心理陡然承受不了,肯定会感到非常孤独。不过,学院在英国都成立了SCIE英国校友会,就是为了避免学生到一个陌生的国度感到茫然无措。两年前我到英国伦敦去看他们,一下聚集了20多个我院毕业的学生,场面非常热闹,大家就像一家人似的,畅谈各自的学习和生活。所以,先出国的同学帮助后去的同学,我觉得是很好的适应新环境的方式。

成功的教育是培养出社会欢迎的学生

《出国》:都说中国的教育是“填鸭式”教育,而西方教育在中国人眼中却有点像“放鸭子”。您怎么看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东西方文化差异?

朱源:(笑)这样说吧,我举一个最典型的案例。有一个江西籍的学生,学习成绩中上,高考后是被国内的一所不太知名的大学录取了,当时他爸爸是在深圳工作,得知深圳教育国际交流学院的情况介绍,就让孩子到这边来读书。进校后从A1读起,两年以后,被帝国理工大学录取。这个个案就可以说明一个问题:一个资质不错的学生,因为就学渠道不同,就可能产生是进入一所世界名牌大学还是进入中国普通大学的分水岭。

国内教育看重的是考试分数的高低,西方教育则更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A-LEVEL的教材内容比普高涉及的要广,但考题的要求却低了很多,出题也仅仅是为了考查你对知识点的了解,考试时,公式都给你准备好了,不用死记硬背,你只要会运用它们就行了。

在这样的教学体系下,许多原本性格内向的孩子变得开朗了,对学习的自觉性也有提高,不仅学得开心,而且目标也变大了。之前只是想进入一所普通高校,现在他开始想上世界名牌大学了。像国际交流学院的学生文体活动都是很多的,因为我们特别重视学生社会化的一面,注意培养他们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为孩子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让其不断地提升自己,从而飞得更高,飞得更远,飞到世界的名牌大学。

《出国》:那您认为什么样的教育才算是最成功的教育?成功的教育又该为社会培养怎样的人才?

朱源:我觉得成功的教育肯定是为了培养出社会欢迎的学生。一方面是知识的培养;另一方面是动手能力的培养。社会需要的是能做实事的人,现在的很多毕业生只会讲不会做,因此不受欢迎。

还有一方面就是一个人的行为准则。作为一个大学生在学校里受过高等教育,需要符合社会准则,也就是说这个游戏规则你要懂,现在很多教育与社会脱节,那些毕业生把自己看作是高人一等,与社会格格不入。为什么现在大学生就业那么难呢?就是因为和社会不合拍,所以才找不到工作。以前的大学生是供不应求的,其实社会在高速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只不过质量却下降了。

在学校教育过程当中,我认为还是讲的那句话特别好――“德智体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