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学区房”的隐患与反思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学区房”的隐患与反思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注视角】

优质教育资源稀缺所衍生的“学区房热”,令渴求教育均衡的大众的心冷至冰点。对于持续升温、高热发烫的“学区房”,若采取治标式的“肿瘤切割”或“物理降温”术,未必能消除民众对教育不公的恐慌。而以研究的姿态摆问题、析原因、思对策,或许有助于管理决策和实践层面突破历史的局限,调控现实的误区,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

中图分类号:G40-011.8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4289(2011)12-0059-02

“学区房”,是指“重点中小学附近对口招生区域内的房产”。学区房在人们追逐重点校的潮流中成为房地产商家显赫的广告词。时下,围绕学区房展开的争论日趋激烈,成为众多媒体关注的焦点。有人认为学区房令许多学生家长趋之若鹜,可以大力推动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也有人认为学区房是富人和炒房人哄抬房价的产物,是新一轮的“富人游戏”。而笔者看到的却是潜藏其间的教育隐患和危机,并由此引发深深的反思

一、学区房之隐患

隐患一:选择学区房造成孩子的学习适应难。时下,家长们为让自己的孩子赢得优质的教育资源,不惜重金购买学区房,以达到转学的目的。但盲目更换学校,显然会改变孩子原有的生活圈,打乱已有的生活规律,强迫其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孩子被边缘化的可能性很大。同时,在新的学校里如果孩子学习跟不上节奏,必然会自卑。也许,孩子在原学校保持了中上等的学习水平,但是到竞争力很强的重点校后可能会拉大差距,这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学习信心和自尊心。由此可见,众多的家长急于求成,希望孩子一入名校成绩就立竿见影地提升,这显然忽视了孩子的适应能力,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从而影响其身心的正常发展。

隐患二:选择学区房会造成家庭教育缺失。由于学区房每平方米价格高出一般房产3000―4000元左右,故二手小户型学区房是众多家长追捧的对象。根据杭州当地报纸所显示的二手学区房的价格,人们发现位于天长小学附近的一套43平米的二手房售价47万,而一套77平米的学区房价格则高达85万。因此,家长们为了达到让孩子就近入学的目的,在购买学区房的时候,自然尽可能地考虑价格相对较低的小户型学区房。一套43平米的学区房就相当于一室一厅,如此小面积的住房,很难容得下数口之家,加之大部分家长已有自己固定的工作地点,也很难做到举家迁入学区房。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只能由父母某一方或祖辈照顾。由于家庭教育有所缺失,孩子在陌生的环境下少了情感依靠和父母的教育,因此并不一定能像父母预期的那样认真学习,甚至可能染上许多不良的习气。

隐患三:学区房对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发起挑战。学区房成为“曲线择校”的媒介,加剧了学校与学校之间的马太效应。即对名校而言,其生源日益扩大,原有的教育资源自然跟不上要求,于是名校会大力争取更多的资源以满足需求,上级部门也自然会分配更多的资源给名校。在区域教育资源,特别是教师资源一定的情况下,名校只会争夺普通学校的资源,其优势将更加凸显,而普通学校由于生源较少,师资力量被不断削弱,劣势地位更加明显。于是,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受到严重阻碍,最终出现强的更强、弱的更弱的结果。

隐患四:学区房消费使其他教育消费遭挤兑。在购买学区房的人群中,有很大一部分家庭属中等收入。高额的购房费用无疑成为许多家庭沉重的负担,生活压力增大,致使他们在其他方面的教育开支自然缩减,例如孩子的培训,孩子的书籍和玩具,旅游中的闲暇教育等都受到影响。陈玲玲在《“学区房”热的原因及外溢效应研究》一文中,以南京为例指出:琅琊路小学、力学小学、拉萨路小学是南京市民心目中的“三大名校”,从2008、2009年这两年的4月价格涨幅情况调查来看,3所重点小学的学区房价格较非学区房价格平均每平方米要高3000-4000元左右,即使在2009年房价普遍下跌8.9%情况下,4月份“学区房”价格还是稳中有升[1]。家庭被迫购买“学区房”的行为,一方面影响了孩子的家庭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不利于孩子其他素质的拓展。

二、学区房之反思

反思一:不准择校就一定能保证“教育公平”吗?国家制定“就近入学”政策,初衷是为了教育公平,但深入思考,教育公平的标准和择校与否究竟有多大关系?如果按照现在的情况,国家禁止了择校行为,那么,有钱人依然可以通过学区房的方式“曲线择校”,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如此一来,贫困家庭就成了国家禁止择校的真正对象,他们只能听天由命,没有任何自。这对于贫困家庭而言,并没有体现教育公平。那么,如果没有学区房,按照国家划区域“就近入学”的政策,就一定能实现教育公平吗?答案显而易见。如果甲地区有一所名校,那么甲地区的孩子天生就是进名校的命;乙地区只有一所普通学校,那么乙地区的孩子天生就只能上普通学校。这不是人为的不公平吗?同时,我们站在富人的角度来思考,这些家庭有能力让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而不准择校岂不是粗暴地剥夺了他们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为此,学区房现象集中体现了我国现阶段因为社会分层而产生的教育公平的困境。根据我国经济、地域和城乡发展“不均”的特点,不准择校的强硬作法最终是堵不住择校暗流的,国家应该灵活疏导,在问题的源头上下足功夫。

反思二:学生和家长谁更应有选择教育的自由?选择学区房在相当大程度上是由于家长的从众心理引起的。孩子们没有任何选择权利,只有被选择的权利,那么学习到底是家长的事还是学生的事呢?固然,父母的期待和苦心可以理解,但是,当父母选择一个孩子并不适应的学校,一个陌生的社区,让孩子过早地体验孤独,这到底是爱孩子还是害孩子?这是对孩子选择教育权利的尊重还是削弱?在人类文明日渐发达的今天,为了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迫不得已大房换小房、新房换旧房的迁徙,无疑是家庭教育的扭曲,国家教育的悲哀。

反思三:什么样的学校是好学校?升学率高是好学校,还是适合孩子身心发展的是好学校?好学校是以学生发展为标准还是以学校发展为标准?好学校是社会说了算还是政府说了算?在应试教育经久不衰的今天,人们仅仅以升学率作为评判学校质量的标准,这有悖于“教育育人”之本质。优秀的人才不仅应拥有基本的知识素养,同时还应有必要的品性人格和创造智慧,否则,只能成为“书呆子”。因此,家长在评价学校和选择学校时应有理性的头脑,应拥有一个高视点和广视角。

反思四: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该如何配置?应该看到,学区房产生的根源在于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由此引发出教育资源如何配置的问题。笔者以为,统一办学标准势在必行。只有通过统一办学标准,更多地为所有学校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重点扶持普通学校,尤其是薄弱学校,使之成为令人民满意的学校,从而使学校之间的发展达到相对的均衡,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教育公平。当然,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统一办学标准下的学校多样化发展。

反思五:薄弱学校应如何提升自身的办学水平?大部分实力薄弱的学校相比名校而言,并非一无是处,毫无实力。在激烈的竞争中,他们首先应该对学校自身情况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明确自己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其次,针对自身情况进行准确定位,集中力量,构建核心竞争力,树立学校口碑;另外,实力薄弱的学校一定要创造鲜明的校园文化,增强教师的归属感,减少师资流失并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加入。总之,提高自身办学水平的方法很多,加上国家政策扶持,薄弱学校也能走出困境,跻身强校甚至于名校之列。

参考文献:

[1]陈玲玲.“学区房热”的原因及外溢效应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09,(1).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经济学院,重庆 40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