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大学生“宅人”网络交往特点调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学生“宅人”网络交往特点调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以184名大学生“宅人”和259 “非宅人”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大学生“宅人”的网络交往特点,并与“非宅人”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大学生;“宅人”;“非宅人”;网络交往

随着社会上“宅男”、“宅女”不断涌现,大学生“宅人”作为一个新的族群其规模也在不断壮大。他们的网络交往特点如何?与“非宅人”相比又存在哪些差异?为此,本研究对大学生“宅人”与“非宅人”的网络交往特点进行了问卷调查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来自武汉和广州5所普通高校的650名大二和大三学生为被试。共发放问卷650份,回收有效问卷607份,有效回收率96.8%。

(二)研究工具

自编问卷,主要包括网络交往的频率、方式、对象、目的、真实性、信任度以及与现实交往比较等内容。

二、研究结果

(一)大学生“宅人”的筛选与确定

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并参考王申(2009)的研究,将大学生“宅人”内涵界定为:第一,在课余时间(除校方统一安排的诸如上课、实验、集会等必须参加的活动外,自己可自由支配的时间),长期、习惯性地呆在房间内(可以是学校的、家中的、租住的或机房网吧等),能不出门就不出门;第二,在上述时空内从事与本专业学习无关的、自我性(满足自身精神需要)的一些活动(如上网、休闲娱乐、沉迷于个人兴趣爱好或无所事事等)。在自评和同学他评中均符合以上两个条件者即被确定为大学生“宅人”,两个条件均不满足者,即为大学生“非宅人”。据此,共筛选出大学生“宅人”184人,“非宅人”259人,不符合条件的大学生164人。

(二)大学生“宅人”的网络交往特点――兼与“非宅人”比较

1. 网络交往频率(单选)

表1 大学生“宅人”与 “非宅人”网络交往频率比较[人数(%)]

频率 每天 经常 有时 从不

宅人 47(25.5) 80(43.5) 56(30.4) 1(0.5)

非宅人 55(21.3) 120(46.5) 78(30.2) 5(1.9)

由表1可知,大学生“宅人”与“非宅人”均经常进行网络交往,从不进行网络交往者极少;但大学生“宅人”每天进行网络交往的人数百分比明显高于“非宅人”。

2. 网络交往方式(单选)

表2 大学生“宅人”与 “非宅人”网络交往方式比较[人数(%)]

方式 QQ等即时通讯工具 E-mail 论坛/

BBS 音频视频聊天室 SNS社区 博客或个人主页

宅人 167(93.8) 7(3.9) 1(0.6) 0(0) 1(0.6) 2(1.1)

非宅人 222(90.2) 11(4.5) 0(0) 2(0.8) 9(3.7) 2(0.8)

由表2可知,大学生“宅人”与“非宅人”中,首要的网络交往方式均为QQ等即时通讯工具;但大学生“宅人”使用SNS社区的人数百分比明显低于“非宅人”,使用QQ等即时通讯工具的人数百分比明显高于“非宅人”。

3. 网络交往对象(单选)

表3 大学生“宅人”与 “非宅人”网络交往对象比较[人数(%)]

对象 熟人 陌生同性 陌生异性 不确定

宅人 152(83.5) 3(1.6) 1(0.5) 26(14.3)

非宅人 218(85.8) 4(1.6) 9(3.5) 23(9.1)

由表3可知,大学生“宅人”与“非宅人”中,首要的网络交往对象均为熟人;但大学生“宅人”与陌生异性进行网络交往网络的人数百分比明显低于“非宅人”,交往对象不确定的人数百分比明显高于“非宅人”。

4. 网络交往目的(单选)

由表4可知,大学生“宅人”与“非宅人”中,首要的网络交往目的均为与亲友/熟人交流情感;但大学生“宅人”沟通与课程学习相关信息的人数百分比明显低于“非宅人”,分享/发展兴趣爱好(与课程学习无关)的人数百分比明显高于“非宅人”。

5. 网络交往中个人身份或信息的真实性(单选)

表5 大学生“宅人”与 “非宅人”个人身份或信息的

真实性比较[人数(%)]

对象 完全真实 基本真实 有时真实 从不真实

宅人 26(14.2) 103(56.3) 45(24.6) 9(4.9)

非宅人 32(12.6) 151(59.4) 59(23.2) 12(4.7)

由表5可知,大学生“宅人”与“非宅人”中,网络交往中个人身份或信息均基本真实,从不真实者极少,两者差异不大。

6. 网络交往中会使用真实信息的个人资料(多选)

由表6可知,大学生“宅人”与“非宅人”在网络交往中过半会使用真实信息的个人资料依次为:性别、年龄、籍贯、生日,对于隐私性较强的个人资料,如经济情况和手机号码,则均较少透露真实信息;但大学生“宅人”在一些较为敏感的个人资料上,如姓名、年龄、生日、学校、专业和性格,信息真实性的人数百分比明显低于“非宅人”。

7. 网络交往中对别人讲真心话的频率(单选)

表7 大学生“宅人”与 “非宅人”对别人讲真心话的

频率比较[人数(%)]

频率 总是 经常 有时 从不

宅人 26(14.2) 103(56.3) 45(24.6) 9(4.9)

非宅人 32(12.6) 151(59.4) 59(23.2) 12(4.7)

由表7可知,大学生“宅人”与“非宅人”中在网络交往中均经常对别人讲真心话,从不讲真心话者极少,两者差异不大。

8. 网络交往中对所交网友的信任程度(单选)

由表8可知,大学生“宅人”与“非宅人”在网络交往中均对所交网友比较信任,从不信任者极少,两者差异不大。

表8 大学生“宅人”与 “非宅人”对所交网友的

信任程度比较[人数(%)]

信任程度 完全信任 比较信任 很少信任 从不信任

宅人 6(3.3) 124(67.8) 45(24.6) 8(4.4)

非宅人 17(6.7) 147(58.1) 79(31.2) 10(4.0)

9. 网络交往中对他人网络言论的信任程度(单选)

表9 大学生“宅人”与 “非宅人”对他人网络言论的

信任程度比较[人数(%)]

信任程度 完全信任 比较信任 很少信任 从不信任

宅人 0(0) 102(56.0) 77(42.3) 3(1.6)

非宅人 3(1.2) 139(54.7) 107(42.1) 5(2.0)

由表9可知,大学生“宅人”与“非宅人”在网络交往中均对他人网络言论比较信任,从不信任者极少,两者差异不大。

10. 网络交往中对网恋的看法(单选)

表10 大学生“宅人”与 “非宅人”对网恋的看法比较[人数(%)]

网恋看法 真实的,与现实中的恋爱没有区别,赞成 虚幻的,不同于现实中的恋爱,不赞成 说不清

宅人 9(4.9) 80(44.0) 93(51.1)

非宅人 13(5.1) 123(48.4) 118(46.5)

由表10可知,大学生“宅人”与“非宅人”对网恋均极少赞成,两者差异不大。

11. 网络交往与现实交往的比较(单选)

表11 大学生“宅人”与 “非宅人”交往的主动性比较[人数(%)]

网络比现实交往 更主动 更被动 没变化 说不清

宅人 73(40.1) 14(7.7) 76(41.8) 19(10.4)

非宅人 83(33.2) 18(7.2) 121(48.4) 28(11.2)

表12 大学生“宅人”与 “非宅人”交往的健谈性比较[人数(%)]

网络比现实交往 更大方健谈 更羞涩缄默 没变化 说不清

宅人 101(55.8) 4(2.2) 52(28.7) 24(13.3)

非宅人 108(42.9) 9(3.6) 111(44.0) 24(9.5)

表13 大学生“宅人”与 “非宅人”交往的受欢迎度比较[人数(%)]

网络比现实交往 更受欢迎 更不受欢迎 没变化 说不清

宅人 42(23.2) 7(3.9) 86(47.5) 46(25.4)

非宅人 47(18.9) 11(4.4) 49(57.0) 49(19.7)

表14 大学生“宅人”与 “非宅人”交往的容易度比较[人数(%)]

网络比现实交往 更容易 更困难 没变化 说不清

宅人 92(50.8) 6(3.3) 62(34.3) 21(11.6)

非宅人 100(40.2) 14(5.6) 103(41.4) 32(12.9)

由表11、12、13、14可知,与“非宅人”相比,大学生“宅人”的网络交往比现实交往更主动、更大方健谈、更受欢迎、也更容易。

三、分析与讨论

本研究发现,大学生“宅人”与“非宅人”均经常进行网络交往、首选方式为QQ等即时通讯工具、首选对象为熟人、首要目的是与亲友/熟人交流情感。这说明他们均喜欢网络交往,喜欢与亲友等熟悉的人在情感方面进行即时的网络交流。杨艳(2012)指出,中国人内敛含蓄,表达爱的方式也很委婉,很少会在公众场合说“我爱你”。大学生“宅人”与“非宅人”也不例外。鉴于此,高校管理者和学生亲友可多通过网络与学生进行情感等方面的交流,特别是当学生遇到挫折或处于迷茫之中时,通过该方式可给学生提供及时的情感支持,帮助其渡过难关,促进其健康成长。

本研究也发现,大学生“宅人”与“非宅人”在网络交往中提供的个人身份或信息基本真实,过半的人会使用真实的性别、年龄、籍贯、生日等个人资料,但较少透露经济情况和手机号码等隐私性较强的信息;在网络交往中经常会对别人讲真心话,对所交网友和他人网络言论均比较信任,极少赞成网恋。这说明,除了一些隐私性较强的信息外,他们在网络交往中大都使用真实信息,对网络交往基本持信任态度,对网恋的态度也较为理性,这反映了大学生“宅人”与“非宅人”的网络交往总体上是积极健康的,但鉴于学生涉世不深、网络信息良莠不齐,高校管理者和学生亲友有义务提醒他们在网上要注意分辨信息真伪、谨慎交友。

本研究还发现,与“非宅人”相比,大学生“宅人”在每天进行网络交往、使用QQ等即时通讯工具、交往对象不确定、目的在于分享/发展兴趣爱好(与课程学习无关)方面的人数百分比更高,在与陌生异往、沟通课程学习相关信息以及在较为敏感的个人资料上(如姓名、年龄、生日、学校、专业和性格)透露真实信息方面的人数百分比更低;与“非宅人”相比,大学生“宅人”的网络交往比现实交往更主动、更大方健谈、更受欢迎、也更容易。这一方面说明与“非宅人”相比,大学生“宅人”网络交往频率更高,更喜欢使用即时通讯工具,交往对象更不固定,更喜欢在与课程学习无关的个人兴趣爱好方面进行交流;另一方面也说明,与现实交往相比,大学生“宅人”更喜欢网络交往,他们在网络交往中变得更主动、更大方健谈、更受欢迎、也更容易交往。中森明夫认为,“御宅族”是由相同爱好的人群组成的“种族”;王申(2009)指出“御宅族”对非自己职业文化范畴的事物兴趣浓厚、研究深入;汪靖、顾晓晨(2008)认为,“御宅族”只在本族群或者感兴趣的领域中、在每日接触的媒介如互联网中寻找朋友、寻找信任感、寻找价值取向和行为依据;他们热衷于在网上和有同好的人交流,取得同类的共感和崇拜,以得到自身的满足;在网络虚拟世界的社会交际当中,“御宅族”能够得到现实社会中无法得到的存在感和满足感;他们很少有勇气将网络上的交往转移到真实生活中去,也无法在现实关系中与对方坦诚相对;王云红、王树义(2009)也曾指出,“御宅族”不擅长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他们喜欢在网上通过爱好进行交际。这与本研究的结果可相互印证。鉴于此,高校管理者和学生亲友应多创造机会,使大学生“宅人”在现实生活的人际交往以及对感兴趣事物的探索中获得成功体验与价值感,早日摆脱对虚拟网络交往过分的心理依赖,最终成功出宅!

参考文献

[1] 王申.御宅现象研究[D].河南大学,2009.

[2] 杨艳.中国人的双重性格:含蓄内敛与开放热情[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

[3] 汪靖,顾晓晨.“御宅族”现象――新一代媒介依存症[J].现代传播,2008(5).

[4] 王云红,王树义.从交际角度看日本“御宅族”文化现象[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2(2).

基金项目:本文是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2009年度重点资助课题“当代大学生网络生活指导研究――对大学生‘宅人’网络生活的调查与思考”(课题批准号:2009ZZ003)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萌(1972.08- ),女,山东平邑人,华南理工大学心理测评与应用心理学研究所,教授。